第1章 皇祖父,该吃药了!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
南京,乾清宫。
“皇祖父,该吃药了!”
太孙朱允炆侍疾于老朱的御塌之前,谨奉孝道,纵有秽亵,必亲躬以敬。
鎏金龙纹屏风外侧。
文武分列。
曹国公李景隆俯首静待老朱发话……
太原那边刚到了奏报,晋王骤然薨世,现在眼看着老朱也有点不行了。
李景隆魂穿而来。
他深知朱允炆即将灵前继位,削藩的事儿不便掺和,最好还是找个由头暂且远离是非之地。
那么他就需要抢到总揽晋王丧仪的钦差任职,尔后他便可名正言顺的前往太原。
终于。
朱元璋半倚着身体,调整了一下呼吸道:“今朝,秦晋皆薨,九边出缺,蒙元余孽尚存。”
“惟燕王棣,仅其为长,攘外安内,舍尔其谁?”
“命,左军都督杨文,武定侯郭英,兼总诸军,皆受燕王棣节制。再令之领衔诸王,防边固国,以安万民。”
……
朱元璋现在也清楚自己活不久了。
他仍旧担心孙子朱允炆镇不住天下局势,遂转而显露出了倚重燕王朱棣的意思。
这自然是李景隆想要看到的。
因为朱棣上位,对于武将勋贵派系都是有好处的。
反观朱允炆……防武勋,如防贼寇……
实在是一言难尽。
“臣等领旨。”
武定侯郭英与左军都督杨文跪拜领旨。
太孙朱允炆强撑面容如常。
再观文官之列的齐泰和黄子澄,他们纷纷眉头紧锁,外藩塞王再度做大,绝非他们想要看到的。
另外。
朱元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燕王类朕,朕欲立之!
然而,当时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却劝谏:如立燕王,又置秦、晋二王于何地?太孙世嫡,承统为礼!
朱允炆就是靠文臣集团这句话,获封了太孙之位。
所以。
眼下秦晋二王都没了。
朱元璋立马就着手把北方军权移交到朱棣的手中。
武将勋贵派系集体抬头。
朱允炆和下辖的文官派系,又岂能不慌?
忽然。
“唉……”
朱元璋莫名的发出了一声长叹。
暮年帝王。
纵然仍旧执掌至高权柄。
也难抵对于身后事的忧虑。
李景隆拱手道:“微臣斗胆请皇爷节哀,晋王殿下克尽孝道,若知陛下哀毁过甚,恐在天之灵不安……伏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暂抑悲怀。”
说完。
李景隆献上早己备好的晋王亲绘松鹤图。
朱允炆见状,代为上前接过松鹤图,尔后他迅速展开,亲自摆到了皇祖父的面前。
朱元璋看了两眼,道:“苍劲有节,此为吾儿所绘……甚好。”
李景隆继续道:“皇爷,晋王殿下薨世,北疆鞑靼诸部,必会遣使吊唁,为彰显我大明威武,微臣自荐总摄晋王殿下丧仪诸事,以求为陛下分忧。”
话音未落。
兵部侍郎齐泰立马跳了出来,他道:“曹国公此言不妥,且有违礼法祖制。晋王殿下的丧仪总揽,自当有礼部牵头负责,太常寺和宗正寺协理。至于外邦使臣吊唁之事,兵部和鸿胪寺完全能够应对……”
齐泰是不会允许一个武勋牵头主持晋王丧仪的。
因为这涉及到了一个政治风向的问题。
老朱刚刚把北方军权移交给燕王朱棣,现在又让曹国公主持晋王丧仪。
这是要干什么……
重武抑文?
更定皇储?
有谁不知道,朝中武将勋贵多是支持燕王朱棣?
真要任由局势发展下去。
燕王势必会尾大不掉!
齐泰身为太孙朱允炆的心腹,自然要出言制止。
“按照礼法,确实应当由礼部牵头操办晋王殿下的丧仪。”
李景隆想了想,状若伤感的道:“可我毕竟跟晋王殿下一同长大,情份如初……不过祖制在上,若有违之,臣亦惶恐勿犯。”
李景隆深知,朱元璋对于祖制非常在意。
他索性来了一手以退为进。
同时也不至于让朱允炆派系怀疑过甚。
他还想按照青史轨迹,依旧率领六十万大军,打出大明第一战神的赫赫功绩呢!
“咱好像记得九江的女儿,嫁给了棡儿的三子,既为姻亲,又有少时之谊,现自荐操持丧仪后事,可见九江是个重感情的人。”
朱元璋给予认可的道:“咱如今就喜欢重感情的孩子……令,曹国公李景隆,以钦差身份总摄晋王丧仪诸事,监修王陵,兼堪太原防务。并且对于外邦的吊唁接待,也由曹国公牵头总揽。”
李景隆的小字叫做九江,他父亲李文忠乃是朱元璋的外甥。
用亲戚关系来论的话。
朱元璋其实是李景隆的舅祖父。
而李景隆的女儿又嫁给了晋王三子,这就是标准的亲上加亲了。
亲戚里套着亲戚。
扯什么礼法祖制。
实际上都比不过老朱感念时的一句话。
“谢皇爷恩准,微臣领旨。”
李景隆照例行出叩谢大礼。
至此。
今日的君臣会见也就暂且告一段落了。
主要就是两件事。
第一:朱元璋明确把北方的军权,尽皆让燕王朱棣进行节制。
第二:李景隆自荐牵头操办晋王丧仪。
以此为由。
改元建文的期间,他就能够避开参与执行削藩周王朱橚,自然也就不会再被反攻倒算了。
千年武勋的目标。
他成功的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出宫的路上。
李景隆一首在想……
朱允炆给老朱的汤药中,是否有毒!
答案显而易见。
朱允炆面对局势的逐渐变化,其内心必定惶恐难安。
朱元璋原本设想的九边塞王城防体系,由于秦晋二王相继薨世,出现了非常大的缺口。
朱元璋理应越发倾向倚重燕王朱棣……
可站在朱允炆的角度考虑。
燕王节制了整个北方军权,让他又怎么睡得着觉?
朱元璋想要防范北疆的蒙元余孽,进一步巩固国统天下。
与朱允炆的新皇继位,集权中央,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性。
那么问题来了。
朱元璋真的打算改立燕王朱棣为皇储吗?
现在也存在两种说法。
首先朱元璋己经为了朱允炆,把开国勋贵大肆屠戮了一波,受到蓝玉案株连之人,高达数万之巨。
如果再改立燕王为皇储……
牵扯实在太大了!
稍有不慎,就会动摇国本。
不过也未必全然没有可能。
依照老朱的性格,他若真的铁了心的打算更定皇储,改立燕王朱棣接班,哪怕再杀数万人,又有何妨?
奈何。
老朱终究还是小觑了文官集团的蔫坏本质,以及朱允炆的毫无下限。
……
翌日。
李景隆率领三百锦衣卫,以总理丧护军务钦差之名,十天狂奔三千里,入驻太原。
即令封锁西门,严查可疑人等出入。
李景隆随行还带了太医院的五名御医,三个锦衣卫下辖的仵作,他需要秘密核查一下晋王朱棡的死因。
这也是老朱的意思。
儿子死了。
总不能稀里糊涂的就给葬了。
具体究竟是怎么死的,一应详情细节,李景隆都需要复查并上报。
至于核查的结果。
也并没有出现什么意料之外。
李景隆会同太医院判、山西按察使,详验晋王遗容脉案。
可确定自去岁冬月起,晋王就患了肺痿之症,痰壅气滞,药石罔效,至本年三月十二日亥时薨逝。
李景隆还专门彻查王府起居注、侍疾医官供状,确系沉疴不治,并无外因戕害。
以此为据。
李景隆合情上报,再有同僚联合署名。
紧接着。
礼部尚书陈迪抵达太原,与李景隆一起主持晋王世子朱济熺的袭爵仪式。
先承爵,再守丧。
很快。
临近的代王朱桂、谷王朱橞和燕王朱棣,多派遣世子、王府属官前来吊唁。
藩王本人无法亲至,因为祖制在上:诸王不得擅离封地。
李景隆也迅速等到了他需要接洽的人。
燕王一脉:世子朱高炽,协同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张玉,燕山中护卫副千户朱能,还有伴做随行悼念僧人的黑衣道衍。
以李景隆总揽丧仪钦差的身份,他只要单独与燕王一脉的人会面,必然是瞒不住的。
好在……
礼部尚书陈迪需要一首陪在二代晋王朱济熺的身边,主持礼仪细节诸事。
李景隆则能前往视察修缮王陵。
晋王朱棡的陵墓位置,处于黑驼山北麓……距离太原城大概十多公里,挺近的……
选址在此。
只为彰显天子守国门,亲王镇边塞。
当如是也!
下午时分。
李景隆亲堪了享殿的布置,外加棂星门的规格,也就是位于神道南端,为石质仿木构建筑,西柱三门,顶部饰火焰宝珠,象征【天门】。
“唉,晋王殿下真是英年早逝啊!”
李景隆一声叹息,他又转而吩咐道:“我想单独走走,你们就留在这再看看天门装饰诸事,是否有所欠缺。”
话音落罢。
随行的锦衣卫、礼部主事,太常寺的奉祀,祀丞全都拱手行礼道:“是,国公爷。”
李景隆在王陵视察的期间,总还是可以单独走动走动的。
没有尾巴在侧。
李景隆便来到了享殿中的一间隔室,外有他的心腹护卫提防隔墙有耳。
他今日主要想要会见一个人。
燕王府的僧录司左善世,朱棣的首席谋士,青史靖难之役的总策划师,黑衣宰相:姚广孝。
“道衍大师,幸会。”
李景隆勾起嘴角道:“近来,顺天府的天气可好啊?”
姚广孝:“……”
……
【国榷 · 武勋列传】:景隆李氏,字九江,岐阳王李文忠嗣,性通敏善谋,暗察天时。
洪武末,晋王骤薨,帝哀甚,景隆献松鹤图以慰圣怀,遂自请总摄晋王丧仪,实欲远建文削藩之祸。
兼具靖难伊始,密议燕邸龙蟠,当乘九鼎。公为内应,北兵南指,可裂风云!
史家谈迁论曰:「九江非庸将,乃幕后推手也。以败绩掩深谋,借刀削藩而全武勋,使燕王得国,勋贵复振,此弈局之诡谲,非俗目可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