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第13章 帝王手中刀

加入书架
书名:
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作者:
大秦写书人
本章字数:
4844
更新时间:
2025-05-23

随即。

靖难功臣派系的将领,如朱能、丘福等人,纷纷站出来附议,其中还有朱高煦,与朱高燧。

大胖朱高炽则是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这便让朱棣暗自皱眉。

毕竟朱高炽身为他的嫡长子,依照祖训,便是未来大明朝的储君接班人。

可如果朱高炽不能承袭朱棣的意志。

那么朱棣自然会心生不满。

别到时候老子一闭眼,你小子就搞人亡政息的那套……

“老大,你怎么不说话?”

朱棣首接点名道:“莫非你不赞成曹国公的迁都之议?”

话音落罢。

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朱高炽的身上。

尤其是一众朝堂文官集团,他们看向朱高炽的眼神中,充满希冀。

没办法。

金豆子朱高煦和狂妄居士朱高燧整天跟武将泡在一块儿。

唯有大胖朱高炽对文官还算重视和尊敬,他们自然就会围绕在朱高炽的身边,以求能够通过朱高炽达成己方的政治诉求,乃至于压制武将勋贵。

“皇上。”

朱高炽犹犹豫豫的道:“儿臣主要是觉得迁都之事,还需从长计议,事缓则圆,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民生疲艰,南北离心,导致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

朱高炽的发言,永远都秉持仁义二字。

李景隆对此表示……

他其实并不太喜欢一个张口闭口都是仁义的大圣人。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大胖是个搞行政后勤的天才,历史上朱棣五次北征,国家都没有出现什么大乱子,朱高炽功不可没。

当然了。

朱高炽过于受制于文官集团,也是事实。

好消息在于太孙朱瞻基依旧是个明君,也能成为他们武将勋贵的代言人。

即:朱高炽主文,朱瞻基主武,才能压过金豆子朱高煦。

不然的话。

武将勋贵全面倒向金豆子,大胖再怎么仁义,也只能步建文后尘。

回到此刻。

李景隆对于朱高炽所说的民生疲艰,他应对道……

“殿下,营建新都虽费一时,然可征罪臣家财、调靖难降卒与流放革员为役,不伤百姓分毫。”

李景隆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道:“而且运河贯通后,南北货殖流通,岁入必增,足偿所耗。”

“至于南京方面,仍设六部为留都,南方才俊可择优入北,陛下当厚赐江南士族田宅,以示恩宠。”

“如此南北共荣,何来离心之忧?”

……

李景隆摆事实,讲道理。

朱高炽无以为辩。

因为靖难降卒,与流放边关的罪人革员,全部加起来……随随便便都能超过十万之众……

单是在靖难大清洗中的株连流放之人,便高达五万之巨。

不过得去掉半数的老弱妇孺。

还有罪臣家财方面……

“陈瑛。”

朱棣首接看向自己的手中刀,他道:“对于齐黄之流的抄家折算,你进行了怎么样了?”

齐黄方练,建文朝的西个铁头娃,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很有钱的。

“回禀陛下。”

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出列,行礼道:“齐泰乃是应天溧水士族,五代为官,现查抄田产约五千亩,南京府邸、溧水祖宅,金银器皿、字画、珍宝等,可折银约三万三千两。”

“黄子澄乃江西分宜大族,宋元以来累世积财,抄没田产约三千亩,商产有景德镇民窑三座,藏书宋版典籍千卷,可折银约五万五千两。”

“方孝孺,浙江宁海祖田一千五百亩,祖宅大院,藏书文玩与浮财,外加株连门生故旧,没收弟子、姻亲资产有八百七十三人,可折银约十五万两。”

“其余诸多建文罪臣,也己经依次查封了三十余人,叠加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儒的查抄所得……暂估可充入国库共计六十五万两,足以作为疏通运河的半数费用。”

……

陈瑛,在青史中的评价极端不好。

原因在于他下手是真狠。

皇帝说抄你的家。

他绝对一个铜板都不会给你留。

而且陈瑛还有监察密奏之权,只要他看谁有建文余党的嫌疑,那人九成九得破家灭族。

百官甚畏之。

同时在私下里他们也都把陈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陈瑛表示不太有所谓,横竖他干的就是得罪人的差事。

只要在关键时刻,他能把抄家合计的钱财交上去,皇帝自然会给予他相应的嘉奖和赏赐,这便是陈瑛想要的。

“很好,非常好。”

朱棣饶有兴致的道:“罪臣余财,用来疏通运河,造福苍生,也算用在了对的地方。”

“还有那些被流放的罪员家属,朕给他们服役修运河,将功折罪的机会,这便己经是莫大的恩德了。”

“曹国公,你的迁都修河之提议,十分成熟,人和钱的问题现在都解决了一部分,朕心甚慰。”

“那么这两件事就都暂且敲定了,后续迁都北平,以及修缮疏通南北大运河的详细,先由户部和工部进行合议,再由几位翰林学士商讨补充,最后朕会与曹国公核查拍板。”

……

李景隆有参机军政事务之权。

迁都北平,疏通运河的章程,既然是他提出来的,自然他就成了牵头人。

李景隆得负责与朱棣一起,把控好大方向。

具体执行相关的合议诸事,由户部、工部和几个翰林院学士去办。

至此。

迁都之事便提上了日程。

由于朱棣觉得让翰林学士首接参机政务,多少有些不太合适。

于是。

太祖的殿阁制度,就被朱棣给搬了出来,并完善出了内阁制度。

尔后共有七名大学士入阁,分别是解缙、黄淮、胡俨、胡广、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

但他们依旧是翰林院官职……

法定职责:备顾问、参机务,起草诏敕,票拟批答。

内阁暂无决策权,由翰林学士兼任,品级很低。

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距离皇帝足够近。

然而。

任何人只要能够长时间伴于君侧,其所拥有的参议权,迟早会转化成决策权。

所以内阁的权力膨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

【剑桥明代都城史】—史学家陆明远指出:李景隆的迁都计划,实为靖难之役的延续。北平紫禁城的每一块城砖,都可以看作是武勋集团的胜利勋章!

【东亚研究季刊】—日本学者杉山正明称:李景隆的迁都策略,与德川家康修筑江户城异曲同工——皆以空间重构实现权力洗牌。但李景隆更激进:他用一座新城埋葬旧秩序,而德川却只能利用旧秩序。

【大历史观下的永乐迁都】— 韩国知名学者韩正晚指出:李景隆的迁都策略,本质是军事资本主义的萌芽……此举明显是参考了我们高丽太祖将都城迁至了在开京,以空间换取帝国政治战略的导向,这一先哲智慧是从高丽开始发源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