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七月。
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国来使,恭贺新朝确立,朱棣登基。
朝鲜李朝还专门搞了一批大型朝贡团,朱棣心情大好,赐其金印。
李景隆上迁都奠基奏章。
首先得升北平为【北京】,称【行在】,也就是临时首都的意思。
北京五军都督府、六部、国子监,尽皆开始规划地点。
只不过涉及动土之事,就得专门搞一场祭祀礼仪。
朱棣需要坐镇南京,接受诸多外邦使节的朝贺与朝贡。
那么就需要一个人,前往北京,代行祭天仪式,主祭北极星,象征帝王居北御南。
此举寓意打破南京祭南极星的传统!
另外。
还得特设北镇之礼,遣官祭祀医巫闾山,强化北京北龙脉的地位。
反正关乎龙兴之地的祭礼。
意义重大!
照例皇帝分身乏术,就得让太子前往代行。
可现在还没有立太子。
文官集团秉持传统,比如礼部尚书李至刚,与新任太常寺卿,钦天监监正,全都合议应当让大胖朱高炽前往。
嫡长子。
天然具备礼法优势。
但……
老二也想去。
于是金豆子朱高煦找到了成国公朱能,与淇国公丘福,让靖难功臣派系,以兼巡九边的名义,举荐他前往北京代行祭天仪式。
金豆子找的这个理由妥当吗?
自然是非常妥当。
北方游牧民族不会在春天南下,因为熬了一整个冬天,游牧民族的战马疲瘦,春天正是放马长膘的好日子。
夏天水草依旧茂盛。
唯独到了秋天……游牧民族的战马经过春夏两个季节的培养,己经到了全年最巅峰的时刻。
所以。
秋天乃是北元叩边的高发时期。
金豆子朱高煦前往北京祭天,对于九边将士的士气鼓舞,确实要更加有助力一些。
毕竟这都是明摆着的嘛。
老大主文。
老二主武。
你要是在边关当兵,你是喜欢老大还是老二?
自然大概率是老二……
翌日。
内廷,文华殿。
“九江。”
朱棣眉头轻蹙的道:“现在朕分身乏术,无法前往北平祭天。于是老二自告奋勇,又有我那帮老兄弟保举,说是老二在北京代行祭天仪式,方能更好的巩固九边塞防,拒敌于外。”
“可兵部尚书金忠却上报,现在北方双汗并立,打得人脑袋不分狗脑袋的,根本没空南下叩边,顶多就是小股袭扰。”
“横竖外廷文官都是希望秉持祖训传统,让老大前往北京代行祭天仪式……”
“结果老大自己却上奏,说是他要疏浚江南吴淞江、白茆河,治理水患,恢复江南农业生产。”
“老大也举荐老二去北京。”
“朕这两个儿子可真是有意思啊!”
……
金豆子朱高煦在争夺太子之位上,表现的十分主动,乃至于激进。
他是一点儿都不装的。
他就是要跟老大抢。
反观朱高炽永远都遵从仁义二字,表面看起来确实有点怂,却也更得人心。
尤其是外廷六部的堂官,包括内阁的翰林学士,都对老大推崇备至。
此刻。
朱棣试探李景隆对于老大、老二的态度。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一旦李景隆回答的不够妥当。
很可能就会使君臣之间,生出嫌隙。
好在。
李景隆身为穿越者,他深知该如何应付眼前的难题。
“回禀皇上。”
李景隆拱手道:“前些日子,皇上曾抱着太孙与臣言及,于靖难之初,太祖托梦钦赐大圭示下,亲谕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尔后太孙诞下,祥瑞加身,靖难功成。”
“如此,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
李景隆首接抢了青史中解缙的观点。
让未来的内阁首席大学士,少了一道护身符。
没办法。
这玩意儿谁先说出来,就是谁的。
李景隆肯定得用来护佑自身。
“九江啊!”
朱棣笑着摇了摇头:“用朕的话,回答朕的问询,你可真是个滑头。”
朱棣思索过李景隆究竟会怎么回应。
他想来想去。
李景隆只有三个选择,支持老大,或老二,要么就是装傻和稀泥,不掺和。
结果李景隆反手就把他最疼爱的孙子给搬了出来。
朱棣表示……着实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马骐,去把老大和老二都给我叫来。”
朱棣深知他的两个儿子,谁去北京代行祭天之礼,谁就是事实层面的太子储君。
那么这个事儿他就得慎重处置。
不容模糊。
否则。
如唐朝那般兄弟阋墙的事情,就会在大明上演。
朱棣是绝不允许的。
很快。
新晋司礼监太监马骐,迅速把大胖和金豆子都给请来了。
两人恭敬行礼。
礼毕。
朱棣立即道:“前往北平祭天一事,朕决定还是让老大跑一趟吧。江南的吴淞江、白茆河,就让定国公盯着一些,徐二郎还是靠谱的,搞后勤、情报都是一把好手,有他治理江南水患,江南农业生产恢复指日可待。”
话音未落。
“这个……那个……这个……那个……”
大胖朱高炽依旧是一副犹犹豫豫的模样。
金豆子朱高煦则是满脸不服气的表情。
搞得朱棣有些气不打一处来的道:“什么这个那个的?你身为老大,就得有老大的样子,整天这般畏畏缩缩,成何体统啊!”
朱棣这几句话说的就有些重了。
大胖朱高炽被吓得愈发慌张。
随即。
金豆子朱高煦梗着脖子道:“爹!老大不愿去,我去!儿子愿意代父巡狩九边,定龙脉,再行祭天事!”
“闭嘴!”
朱棣一声低吼。
李景隆默默的退后了两步。
金豆子朱高煦也被吓得虎躯一震,赶忙低下了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