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北平为龙兴之地,百姓皆感念天恩。”
李景隆拱手道:“微臣认为当行迁都之举,以彰显天命在燕,非人力可逆。且新宫阙之壮丽,当远超南京,可示皇权至高无上。”
“再观漠北残元,虽暂退阴山,然其狼子野心未泯。北平据燕山、控辽东,实为天下脊膂。陛下若坐镇于此,则胡马不敢南窥,九边将士士气倍增,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
“臣请陛下效隋炀之利、避其弊,疏浚运河,贯通南北。江南之粟可首达幽燕,则京师无饥馑之忧,北疆有饱腾之军,此乃一河定鼎之策。”
“另外北平地处中原与塞外交汇,迁都后可化胡俗为汉礼,导蛮风入王化,使陛下德教遍及朔漠,此亦为千秋之功也。”
……
李景隆此言一出。
朝野瞬间哗然一片。
以靖难武勋派系的将领,如张玉、朱能、丘福等人,尽皆双眼放光,频频点头。
他们肯定是希望定都北平的。
因为顺天府周边都是他们的地盘。
但……
庙堂文官诸公,绝无一人想要迁都。
纵观外廷六部。
吏部尚书蹇义(西川),左侍郎师逵(山东),右侍郎古朴(河南)。
户部尚书夏原吉(祖籍江西),左侍郎李文郁(江苏),右侍郎王钟(浙江)。
礼部尚书李至刚(松江),左侍郎宋礼(河南),右侍郎赵羾(浙江)。
兵部尚书金忠(浙江),左侍郎方宾(浙江),右侍郎刘俊(湖广)。
刑部尚书郑赐(福建),左侍郎吕震(陕西),右侍郎马京(陕西)。
工部尚书黄福(山东),左侍郎金纯(安徽),右侍郎蔺芳(山西)。
外廷六部基本上是以江南士族为核心,辅以北方实务派。
翰林院。
侍读学士解缙(江西)。
翰林编修杨士奇(江西)。
翰林编修杨荣(福建)。
翰林侍书黄淮(浙江)。
翰林检讨金幼孜(江西)。
翰林修撰胡广(江西)。
综上。
朱棣未来的内阁雏形人选,基本都是出身江西。
都察院。
左都御史陈瑛(安徽)。
右都御史刘观(河北)。
左副都御史黄宗载(江西)。
右副都御史俞士吉(浙江)。
佥都御史李庆(河南)。
都察院原本也是以江南士族为主。
只不过朱棣需要通过都察院协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对建文旧臣进行清算。
所以原本的北平按察司佥事陈瑛,作为帝王手中刀,从北方调回至京师,进而从监察司法层面实行大清洗。
总之一句话。
庙堂文官集团,依旧以江浙地带的士族为主。
迁都!
他们是万万不愿的。
户部尚书夏原吉:“陛下,曹国公所言断不可行,若迁都北平,营建宫室、疏浚运河,需得耗银千万,役使民夫百万。昔隋炀帝倾国开河,终致社稷倾覆。而今靖难伊始,理当与民休息,应行仁政啊!”
翰林侍读学士解缙:“陛下!太祖高皇帝定鼎南京,乃承天命、顺地脉。北平虽为陛下龙兴之地,然胡风未泯,非华夏正朔所居。皇明祖训有言,都邑之选,必依长江天险。今若北迁,岂非背弃祖制?臣恐紫微星暗,国运有损!”
翰林编修杨士奇:“陛下!南京乃天下财赋所聚,江南士民拥戴靖难,功在社稷。若弃南都,恐寒亿兆之心!且北平苦寒,六宫妃嫔、百官宗室何以安居?臣请效汉唐两京之制,留南京为根本,偶尔巡狩北平以镇边陲,则南北咸服,江山永固。”
随着夏原吉,解缙,杨士奇带头进言。
很快。
整个大殿中的六部堂官,众多翰林学士,都察院御史,纷纷附议谨奏,反对迁都。
甚至于他们己经开始弹劾曹国公李景隆,擅议迁动京师根本,居心不良,其罪当议!
如此。
百官居南,群情激奋!
景隆独北,犹如先锋孤臣。
而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无论他再怎么盛极一时,只需他谏言之事,都是朱棣想要实行的新政举措,那么所谓的功高震主也就不存在了。
毕竟朱棣总得需要有一个左膀右臂,替其在朝堂上冲锋陷阵,扛住压力。
李景隆乃是不二人选。
朱棣身为皇帝,其再也不是青史中的孤家寡人。
李景隆必会让朱棣的文武功绩,更上……十层楼!
上位。
“世美。”
朱棣转而询问张玉,道:“对于曹国公所言的迁都之事,你怎么看?”
朱棣与张玉的君臣关系,非比寻常,所以朱棣往往都习惯称呼张玉的字。
“回禀皇上。”
张玉拱手道:“微臣以为曹国公所言极是,北元余孽贼心不死,阿鲁台正在搞内部整合。一旦他们各部统属完成,迟早还是我朝之大敌!”
张玉身为武将,他就是从纯军事的角度,说出了迁都北平的意义所在。
南京距离九边太远。
北平乃是燕云之门户。
两相对比。
便可知定都北平,属于妥妥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皇帝都做到了这个份上。
他们为将者的又岂能惜命?
因此。
张玉打心眼里觉得李景隆确实说的有道理。
只要皇帝定都北平,九边将兵必定士气倍增。
“嗯,世美与曹国公之言,朕深以为然。”
朱棣开始表态道:“至于诸公谨奏……朕又岂不知迁都之艰?然胡虏屡犯边境,南京悬隔万里,边报月余方至,此非社稷之长策!”
“昔周公营洛邑以安天下,汉武徙豪强以实关中。”
“今北平据险临边,朕当效先王天子守国门,尔等但忧江南私利,岂见华夏万年之基?”
……
朱棣明确迁都之意。
他是一个进取型的皇帝,坐镇南京守成,绝非他的风格。
朱棣想要的……文治武功,他都必须得比肩唐太宗,甚至得超越之。
那么迁都北平就是必行之事。
因为只有把国家政治中心定在北方,才能延缓九边废弛的速度。
否则。
大明的国运别说挺到接近三百年,恐怕两百年都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