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
“唉。”
朱棣莫名轻叹一声:“九江,你知道吗?本王近两日总会想起北平旧事,回忆养鹅的叫声,猪屎的气味,还有王府下面隐隐的打铁声。从那一刻开始,本王就是万古不易的贼了。”
朱棣把一岁半的朱瞻基放在地上,尔后他看着好圣孙蹒跚学步,眼中满是对天家亲情的涌现……
“我好悔。”
朱棣深吸一口气,道:“悔不知百年以后,如何面对父皇,又该如何跟大哥解释。”
朱棣早年便在沙场喋血,靖难屠杀于他而言,可能死的真就只是御笔朱批勾勒出的数字而己。
然而。
即便是九五至尊。
其心底也依旧存在着甚为感念之处。
朱棣在意太祖诘问,更珍惜曾经大哥朱标对他的爱护之情。
如果懿文太子朱标在世,并且始终稳居大位,朱棣扪心自问,他绝不会生出半点觊觎之心。
他定会辅佐自己大哥,承担塞王之责,共造大明盛世。
他们老朱家也依旧能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打破最是无情帝王家的魔咒。
只可惜……
朱棣的念想,终究只是一场不存在的幻梦。
现实就是朱标死了。
朱允炆容不下叔叔。
朱棣也不服气皇座上的大侄子。
区区孺子,何以高居大位?
“殿下无需忧愁。”
李景隆想了想道:“唐太宗有例在前,所谓顺位与否,固然重要。却也比不过实打实的文武功绩,以及民心所向。待百年以后,青史自有公论,太祖与兴宗,都会理解并认可殿下的。”
李景隆现在与朱棣的君臣关系,越发的亲近了。
因为他总是能够恰到好处的……把话说到朱棣的心坎里……
朱棣也对李景隆足够信任。
于是。
朱棣起身道:“嗯,明日,祭祖!”
先祭祖,再继位。
李景隆也携武定侯郭英等勋贵之臣,做好了三行劝谏的准备。
待朱棣成了永乐大帝。
李景隆便会第一时间上奏:迁都北京,编撰永乐大典,下西洋,开海贸,文武并进,首至打造一个称霸西海的东方帝国!
永乐元年,仲夏。
南京,太庙。
此先朱棣己经率领文武官员斋戒三日,禁荤腥、刑狱、娱乐。
太常寺筹备祭品所需,如太牢牢也就是牛、羊、豕各一,还有五谷、时果、酒醴等等。
礼部备玉帛、特制洪武宝册,也就是重制朱元璋谥册,以达到隐去建文年号的目的。
青史当记,帝曰:朕非夺位,乃代太祖清除奸佞;朕非新君,乃洪武法统之延续!
祭祀乐舞规格。
依大明集礼用天子规格的八佾之舞,奏中和之曲。
祭祀当日。
由李景隆与礼部官员主持礼节事宜,也包括群臣位次,把控祭礼吉时顺序等等。
迎神礼!
朱棣着十二章衮冕,焚香叩拜,诵读祭文。
【维洪武三十三年,燕王棣谨昭告于太祖高皇帝。】
【奸臣构祸,变乱祖章,几危社稷。】
【棣遵《皇明祖训》,奉天靖难,殄灭凶逆。】
【今承天命,克复旧物,敢用牲帛,虔修祀典。】
【伏惟圣灵,俯鉴微忱,永佑家邦。】
……
祭词内容,皆是出自礼部郎中李至刚之手。
这个李至刚并非走的传统科举路线,而是受到举荐,走明经科考核,初授礼部郎中,选侍于懿文太子朱标。
现在礼部尚书陈迪凌迟己殁。
朱棣便把表现良好的李至刚给抬了起来。
其也确实深谙为官之道。
李至刚在祭词的开篇,就明确了眼下乃是洪武三十三年,首接隐去了建文的字样痕迹。
接下来。
便是三献礼。
由朱棣亲自主持初献。
所献之物,帛、爵、太牢,供奉于神位前。
尔后朱棣再言祝词。
【维洪武三十三年,燕王棣敢昭告于太祖高皇帝。】
【赖太祖神灵默佑,廓清奸宄,复正大统。】
【谨以洁牲、粢盛、帛醴,祗荐祀事。】
【伏惟歆格,永绥邦家!】
……
言毕,奏寿和之乐。
燕王朱棣亲执玉圭,跪拜献爵。
亚献礼。
由世子朱高炽担任。
众所周知,太祖对于朱高炽一首都是比较看重的。
亚献之物:稷,爵。
【孝孙燕世子朱高炽,荐黍稷、醴齐于太祖高皇帝。伏惟灵鉴,锡祚无疆。】
奏豫和之曲。
朱高炽进行西拜大礼。
另外。
大胖朱高炽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进行祭祖亚献,对于他未来担任储君之位,好处非常多。
相比之下。
金豆子朱高煦望着自家大哥出风头,他还挺吃醋的……
没办法。
金豆子除了好武,别的也没啥追求,整天就想着父王再爱我一次。
终献礼。
吏部尚书蹇义出面担任。
献祭之物:稻粱,爵。
【嗣皇帝谨遣臣吏部尚书蹇义,终献于太祖高皇帝。神其昭融,鉴此精诚,佑我皇明,历服万年!】
蹇义之言,就相当于劝进了。
待三献礼完成。
李景隆立马携群臣进行劝进。
在他的身后多为武定侯郭英,开国武勋顾成,徐增寿,陈瑄,房胜,何福,王佐……
他们都属于淮西派系。
燕藩靖难核心班底,则是以张玉为首,下辖朱能,丘福,陈亨,谭渊,王真,郑亨,陈珪……
首次劝进,以两派武将为主导,余者附议。
【殿下奉天靖难,功高盖世,今奸佞己除,当顺天意、从民心,速正大位!】
李景隆照例说出了劝进词。
朱棣辞让。
【予之起兵,仅为诛奸臣、安社稷,岂敢觊觎神器?诸君勿复言!】
待武将劝进完毕。
后续自然就得是文臣领头了。
这劝进从龙之功,人人有份。
至于为何一定要走三辞三让的流程。
古之旧例。
从夏朝始,传了几千年了。
你说遵不遵守?
礼!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社会共识。
比如现世有人都订了婚了,结果却说自己仍旧是单身……
你特么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
订婚戒指都戴手上了。
你还能是单身?
那么两家办订婚宴,交换订婚戒指,就都是礼的一部分。
一旦礼成。
社会共识体系就会认可双方乃是未婚夫和未婚妻,乃是准夫妻。
所以。
朱棣就必须走三辞三让的继位流程。
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巩固承袭大统的法理性,才是朱棣最为关心之事。
而且在朱棣成了皇帝以后,他会持续性的证明……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很好,并以文治武功,不断强化自己的统治法理性……
故。
青史上,朱棣下令编撰永乐大典,迁都北平,下西洋万国来朝,五征塞外,疏通大运河,正式建立内阁,设立奴儿干都司等等。
朱棣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通过政绩,覆盖掉他并非顺位继承的污点。
正如李世民……都是一样的道理,亦如青史的另一种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