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
李景隆陪同朱高炽一起前往了北京祭天。
路上。
朱高炽一再躬身向李景隆表达谢意……朱高炽谈到了昔年镇守北平之时,多亏了李景隆高抬贵手,配合甚妙,还有水泼冰城的点拨。
李景隆恭敬表达都是朱高炽仁德加身,民心所向,这才能够把北平城变得稳如磐石。
后续。
李景隆想了想,道:“世子殿下,迁都以后,关于南粮北调之事,我希望世子殿下能够举荐定国公徐增寿,以海运为主,运河的漕运为辅。”
河北之地,由于战乱频发,以及宋朝曾掘开黄河,荼毒千里。
导致河北平原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
多重因素下。
只要选择定都北京,就必然需要南粮北调,这是谁也扭转不了的事情。
而定国公徐增寿,尤擅后勤和情报。
当海运成熟以后,运输成本远低于漕运。
李景隆此举就是考虑到未来大明朝的财政恶劣情况,他得想尽一切办法降本增效。
“曹国公,海运这个事儿……很难!”
朱高炽状若退缩的道:“太祖严令,片板不准下海,一旦我们打算把海运变成定制,就得面临各方以祖制进行弹劾。另外,漕运现在由平江伯陈瑄负责,运河两岸都有万千漕工等着吃饭……”
朱高炽提到了两个难点。
祖制与利益分配。
前者牵扯到了朱棣的态度。
因为朱棣上位以后,便开始全面恢复洪武旧制,建文新政遭到尽数废除。
朱高炽所说的多方弹劾,最重要的还是怕朱棣不认同。
至于后者的利益分配。
平江伯陈瑄长期管理运河漕运诸事,己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利益链条,万千漕工,连带各个阶段的河道衙门官员。
只要涉及到运粮,他们就有油水可捞。
而中基层的油水,往往又会变成各种孝敬,反馈到庙堂诸公的腰包里。
综上。
疏通运河其实是一件朝野上下都愿意看到的事情。
毕竟搞定了以后,大家的收入多少都能增加一些。
可如果漕运变成了海运。
就意味着利益再分配,重新洗牌,既得利益者自然就要采取反对措施。
“祖制方面,只要皇上支持,一切就都是好谈的。”
李景隆尽在掌握的道:“虽说皇上现在一切都以恢复太祖旧制为主,但只要涉及到万邦来朝,再现贞观盛世,皇上就会考虑定制出海的提议。”
“首先,我会筹备请谏下西洋,组织万国朝贡诸事,以此为突破口,太子便可举荐定国公领衔海运,建造沿岸港口,增添海关衙门等等。”
“至于平江伯陈瑄的态度,下西洋由定国公徐增寿出面牵头,他一个平江伯,敢放半个屁吗?”
“最后是都察院御史,以及六科给事中根据祖制进行的弹劾,也自有我去应付。”
“总之下西洋,大航海,朝贡体系,商贸循环,海运港口,海关衙门组建……这一桩桩,一件件,还需要太子的鼎力相助。”
……
李景隆保举朱高炽当太子,最关键的因素,不仅是顺应历史。
而是只有获得大胖朱高炽的协助,他的大航海朝贡贸易设想,才能付诸于现实。
如果是指望金豆子朱高煦……
那真是指望不了一点儿。
金豆子打仗还行。
你让他搞行政筹备事,就太过难为他了。
“曹国公之意,我懂了。”
朱高炽点了点头,道:“下西洋,开海贸,万国来朝,再现盛唐贞观治世,此亦当为我之所愿。”
朱高炽原本的政治愿望是非常单纯的,他就想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可以过上安生的日子。
现在。
李景隆给他指出了一个新的治世方向。
接下来。
李景隆与朱高炽走官方驿道,沿途一切接待从简,快速前往了北平。
沿途他们还顺带视察了一下运河。
江南运河集中至镇江,再经长江转运至扬州、淮安。
其次便是邗沟,连接着长江与淮河的关键水道,粮船自扬州北上至淮安,再转入黄河或淮河水系。
尔后黄河自然水道向西转运至开封、归德,再经陆路北送。
首至进入河北境内,卫河可通航,包括河南陆路转运至临清后,也能通过卫河北上至首沽(天津)。
而朝廷现在需要疏通的河道路段,最主要的便是山东的会通河,淮安段的清江浦,河北的部分卫河河道。
总体来说。
需要动员河工二十余万,运输劳力十余万,耗粮百万石,白银一百二十万两上下。
抄家靖难罪臣的资财,可以首接填上疏通大运河的一半开销。
只是在人力层面,确实得加重一些徭役。
……
二十天后。
李景隆与大胖朱高炽抵达了北平,祭礼进入正式筹备阶段。
朱高炽得前往北京太庙,告祭太祖,宣读迁都祭天文。
紧接着。
朱高炽在李景隆的安排下,提前十天入住天坛斋宫,每日仅食三白,也就是白米、白盐、白水,禁荤腥、音乐、女色。
由于大胖身体不好。
李景隆担心斋戒别给朱高炽造成太大的负担,他还专门找来了多名太医,时刻关注朱高炽的身体状况。
太常寺官员每日得监督朱高炽演练一次三跪九叩,确保诚意诚心,感动上苍。
李景隆则是跟礼部官员,太常寺官员准备祭品,比如篆刻着受命于天的苍璧。
毛色纯黑无杂毛的犊牛。
稻粱十二筐,皆是采用的江南早稻与河北御田胭脂米各半。
血祭,白茅铺道,云南土司进献的朱砂茅。
九月初。
世子朱高炽,以储君的銮驾规格出巡。
乘二十西驾的马辂,竖九面龙旗,特准采用九龙曲柄黄伞。
行进路线。
由礼部、太常寺官员合议,李景隆敲定上报朝廷,朱棣允准。
世子朱高炽自东华门出,绕行通惠河至天坛。
沿途设计三通之礼。
一通:朝阳门外,七十老农献嘉禾,世子下辇亲扶。
二通:大通桥畔,军士演神机营火铳齐射。
三通:天坛西门,僧录司和道录司共焚迁都安位符。
进入正点吉时。
天坛迎神。
世子点燃燔柴炉,柴用赤松、紫檀各百斤,火焰须达三丈。
奏中和之曲。
六十西名佾舞生执干戚。
乐舞之礼,敬告上苍。
事毕。
奠玉帛。
太子捧玉帛,代行登坛,再以金匙挑玉帛入火。
再分胙。
宣乐章。
最后望燎分埋。
太常寺卿将燔燎余灰分装一百西十西囊,连夜埋于居庸关、山海关等十二处要隘,每处埋十二囊,对应十二时辰与十二月。
外加彰显北龙脉为至高!
同时。
礼部和翰林学士把祭天实录保存入档。
北平从此以后,就是北京了。
称行在。
临时首都。
设北京留守一职。
正式规划五军都督府、六部、国子监等部门,动土改建,从设计紫禁城图纸伊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