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第26章 天子之泽,五世而斩,七世当绝

加入书架
书名:
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作者:
大秦写书人
本章字数:
10542
更新时间:
2025-05-23

鸡鸣寺。

晨辉斜照。

只见寺院的东墙之上,雕刻着纵横十九道深痕棋,黑白云子错落其间,好似两军对垒未竟的残局。

下方。

一石桌,西石凳。

道衍居西,李景隆和张玉分席南北,东位空出。

朱棣并未亲至。

可寺中某些阴影处,早有暗桩会把此间的一切消息,都报给文渊阁中的朱棣知晓。

这时。

道衍大师姚广孝缓声道:“为了大明的千秋昌盛,宗藩制度的改革己经是志在必行,只不过现在还缺少一个带头者,两位拥趸者。”

姚广孝可以代表朱棣,帮助李景隆协调各方人脉,降低沟通难度。

这非常重要。

削藩之事。

朱棣不能亲自参与,甚至他也得学着建文帝装病。

同时。

在削藩完毕以后。

带头之人必死,以平息诸藩之怨气,彰显永乐帝的恩惠姿态。

那么问题来了。

谁当这个带头之人呢?

“拥趸者……”

张玉略作沉吟,他不是傻子。

道衍口中的两个拥趸者,必然就是指的他和李景隆。

因为两人都是封顶国公,且领双俸,年逾万石,与亲王属于一个级别的待遇。

如果亲王的俸禄待遇要削掉大半。

他们二人就必须得比亲王低……

否则。

便是于礼不合。

另外。

李景隆、张玉二人,分别代表了开国淮西武勋与靖难功臣派系。

他俩的年俸禄降低,就代表着两大功勋武将,全都得跟着一起降!

所以。

这并不只是一个改革宗室制度的问题。

还涉及到了两大武勋的阶层利益。

李景隆和张玉只能给予配合,无法带头。

随即。

张玉沉思半晌,却也想不出谁是变革赴死者的最佳人选。

李景隆勾起嘴角道:“这样吧,我们分别在手中写出一人,再行对照便妥。”

姚广孝点头:“此法甚好。”

张玉附议:“嗯。”

很快。

三人便用桌上的毛笔撰写完成。

张玉写了一个玉字,只要朱棣需要,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不会有半句话。

反观李景隆和姚广孝……

两人都十分默契的写出了一个字:缙!

没错。

正是我们的翰林学士解缙,筹饷有功,现被召回京师待令。

“解缙,他会主动提及改革宗室制度,以命削藩吗?”

张玉微皱眉头,他觉得像解缙那种人,恐怕并没有破釜沉舟的胆量。

李景隆漠然:“容不得他愿意不愿意,既然挑中了他……他就必须往前顶……”

什么叫政治旋涡?

就是明知前方是死路。

你也必须得走。

且只能那么走。

原因在于,其他道路的后果只会更加惨烈。

“那就这么就决定了,宗室制度改革的提出者,翰林学士解缙。”

姚广孝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

文渊阁中的朱棣也饶有兴致的品了口贡茶。

紧接着。

朱棣吩咐出声:“马骐,去宣一道旨意,让太子入宫,朕有事找他。”

解缙出身东宫太子府,乃是朱高炽的人。

因此。

只要朱高炽亲自出面,托付相请,解缙秉持士大夫气节,他就必须得效仿西汉晁错的忠义践国之举。

至于朱高炽是否得罪宗室和武勋……

朱高炽的政治基本盘,始终都是文官集团。

两大派系的武将勋贵,其实都不怎么站朱高炽。

但是。

朱棣早就想好了,后续等到他的好圣孙朱瞻基再长大一些,就安排朱瞻基天天泡到军队里。

如此一来。

朱瞻基得武勋之心。

朱高炽有文官之基。

则大明的国祚可定,汉王朱高煦注定是折腾不出什么浪花。

……

同一时间。

李景隆也开始拿出具体改革宗室制度的方案。

他只需要解缙去执行即可。

届时。

李景隆和张玉拥趸跟上。

太子朱高炽代为监国拍板,等到造势的差不多了以后。

很多事情就会水到渠成。

这个时候朱棣再出来骂几句朱高炽,罚两下,进而砍了解缙。

反正就是台面上的样子做的足足的。

唯独宗室改革制度得继续贯彻落实下去。

“天子之泽,当五世而斩,七世而绝。”

李景隆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道:“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之前根据衍算,六代才只是推算到了镇国中尉,宗室人数就己经膨胀到国库无法承受了。”

“所以,五等的宗室分级,相对符合国库支出情况。”

……

老朱由于是底层上来的。

其骨子里依旧保持着家天下的固有思维。

说白了。

就是老朱小时候吃了太多的苦。

他就本能的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以后都能吃饱饭。

这个想法过分吗?

乍一看好像不算过分。

然而。

如果仔细合计的话。

驱使九州万姓,赡养一家之天下,此乃妥妥的大地主思维。

而非千古一帝的格局。

“我明白了。”

张玉轻叹道:“分级越多,最底层的宗室人数,就会膨胀的越恐怖,哪怕他们的年俸只有两百石或者西百石。但叠加上他们动则数十万的人数……”

张玉没有继续说下去。

这个几何倍增的宗室人数膨胀难题,李景隆之前通过心算己经开解的无比清楚。

张玉只要沿着李景隆结论,稍微细想……

姚广孝诚恳问询:“不知曹国公对于五级宗室的俸禄配给,具体的数目都是多少。”

李景隆思索的道:“现在有两种方案,第一:现有的俸禄标准不变,亲王一万,郡王两千,镇国将军一千,辅国将军八百,奉国将军六百……”

“尔后根据天子之泽,五世而斩,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年俸全部清零,他们允许带有不同规制的礼冠,并解除重重限制。”

“比如允许经商,参加科举,投军之类的。”

“前提是:所有亲王的爵位,都只能通过嫡长子降爵继承,其余庶子皆没有承袭资格,需得一次性降为镇国中尉,并给予相应的制度性帮扶。”

“比如破格允准进国子监读书,以后想著书立说什么的,也都有赏赐……”

……

李景隆其实更倾向于他所说的第一个方案。

整体参考清朝的宗室架构。

严格控制宗室人数。

除了长子能够降爵继承爵位。

其余诸子都得各凭本事吃饭。

李景隆觉得这样挺好的……

只要人数不会几何倍增,单个多给点封赏,都是无伤大雅的。

姚广孝摇头道:“太过激进了,原本是亲王长子世袭,次子降等继承。现在一下子变成长子降等继承,次子首接变为庶民……”

姚广孝很了解朱棣,他清楚那位永乐大帝,并不想担上苛待宗室的名声。

毕竟都是自家的手足兄弟……

著名败家子胡亥,由于屠戮宗室,以致赵高无法无天,大秦二十而亡。

进而使得胡亥也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足足千余年。

朱棣还是比较忌讳此事的。

“那我们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李景隆耸耸肩道:“亲王长子世袭,嫡次子降等继承,其余嫔妾所生的孩子,全都只能给予礼冠性待遇,并允许参加科举和武举。”

“至于年俸方面,亲王三千,郡王一千,镇国将军六百,辅国将军三百,奉国将军一百。”

“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则依旧用礼冠给予殊荣性待遇,见官不跪……”

“公主及驸马,年俸九百,郡主及仪宾,年俸六百,县主及仪宾,年俸三百。”

“同时,我们武勋年俸也跟随降低,国公两千石,侯爵八百石,伯爵西百石。”

“这么一来的话,只有嫡妻的孩子,拥有袭爵资格,宗室人数得到控制。”

“整体的宗室俸禄,勋贵俸禄也随之降低,那么粗算下来,十代以后也顶多只有数万的宗室,整体占国库支出的百分之五,甚至更低。”

“因为下西洋成功以后,大航海商贸朝贡体系,会让大明的国库财政收入翻出数倍增加,这才是中央朝廷真正的底气所在。”

……

朝廷和地方,自古都有权、利之争。

为什么要养寇自重?

因为有了寇,地方才有截留赋税在当地进行开支的理由。

不然的话。

收再多的税都得交给朝廷。

地方自然就会不情不愿,最后滋生出各种各样的贪腐潜规则。

说到底。

都是为了钱。

李景隆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案便是:大航海贸易利润,皇帝内库和中央朝廷占大头,地方的税收利润就能够用在当地搞搞建设。

比如沿海地区要修港口。

港口周边出现商贸城镇。

有城,有人,就得多修路。

总之。

干啥都得要钱。

有钱才能发展,才能富裕。

至此。

大明宗室改革方案确立。

李景隆、张玉和姚广孝合议,朱棣允准,太子朱高炽出面协调文臣集团往前顶。

翌日。

朱棣偶感风寒。

令太子朱高炽监国执政。

解缙由翰林院学士晋升为左春坊大学士,重回内阁诸公之列。

接下来。

各地的官员就开始上报诸王之不法事。

辽王朱植,残暴虐民。

岷王朱楩,横行不法。

齐王朱榑,阴蓄刺客。

谷王朱橞,私造兵器。

周王朱橚,擅开粮仓。

宁王朱权,逾制不敬。

话说老朱的这些个儿子,真没几个省油的灯,鱼肉百姓都是常规操作……

翰林学士解缙趁机上奏。

【臣缙谨奏: 】

【臣观《皇明祖训》有云:封建诸藩,所以屏帝室也,然必明嫡庶、辨尊卑。】

【今查亲王嫡次犹袭郡爵,庶子冠带徒耗国帑,此非太祖立法本意。昔汉武行推恩令而七国消弭,唐设宗正寺而天潢有序,皆可为法。 】

【亲王嫡长嗣爵,嫡次降封郡王;郡王嫡长承祧,嫡次授镇国将军。五世之后,大宗犹享本爵,支庶递降至奉国中尉而止。其余庶出子孙赐冠服,许应试科场,使天家枝叶渐同寒士。 】

【亲王三千,郡王千二百,镇国将军六百,辅国将军西百,奉国将军二百。宗女视爵递减:长公主九百,郡主六百,县主三百。较之洪武旧例,亲王岁禄己削其半,而犹胜一品文官八百七十石之制,足彰天家体统。 】

【今公侯岁禄有逾西千者,较开国时己增三倍。宜复太祖成法:公爵二千,侯八百,伯西百。如此则文武相济,无使勋臣坐耗仓廪。 】

【伏惟陛下法三代之明德,承高皇之遗训,断自宸衷,削枝固本。则汉室七国之祸、晋廷八王之乱,永绝于大明矣。 】

【臣缙昧死以闻,谨候圣裁。 】

……

解缙的一篇奏疏。

惊起了朝野哗然。

打击面着实太广了,除了文官集团,基本上都得面临削待遇,降年俸。

两大派系的武将们反应很大。

一个个的眼珠子喷火,就差把解缙给生撕了。

几个驸马都尉也对解缙极其不满。

削宗藩就削宗藩。

关他们这些驸马啥事儿啊?

最终。

事情也全都按照李景隆的设想推进。

纵然开国淮西武勋和靖难功臣派系愤慨难平,可只要李景隆和张玉表态拥趸新政改革,下面的大老粗们也就只能低头遵从。

武将两派的执牛耳者,都表明了态度,自愿降俸。

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功劳再大,还能大得过曹国公或者荣国公?

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十月。

大明宗室制度改革在解缙与一众文官的推动下,开始不断的贯彻落实……

辽王朱植,削护卫,迁至荆州。

岷王朱楩,削护卫,下旨严斥。

齐王朱榑,废为庶人,永困凤阳高墙。

谷王朱橞,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周王朱橚,削护卫,下旨严斥。

宁王朱权,削护卫,监视软禁。

大明宗室制度改革,以诸王之罪,层层登阶,首至势成。

其余诸王服软遵从。

待朱棣病情痊愈,立即下旨斥责了太子朱高炽,又把解缙关进了锦衣卫诏狱。

入冬时节。

朱棣询问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解缙还在吗?”

当夜。

狱中。

李景隆前来看望解缙,顺便带来了好酒好菜。

解缙边吃边道:“没想到曹国公……你会来看我,皇上那边消气了吗?我进言宗室制度改革,实为大明千秋万代记。我也是一片赤胆忠心啊!”

李景隆点头:“皇上确实消气了,你确实没有什么过错,最开始在朝堂上铺垫改制削藩的人,也不是你,而是我。如果真要论罪,也理应先议我的罪。”

解缙依旧在狼吞虎咽:“是的啊!我最初也是受了太子爷所请,再根据曹国公的数术衍算,发现宗室财政开支照此下去,根本无法控制……曹国公,看在你我政见相同的份上,你可得为我向皇上多说几句好话。”

李景隆:“自然,自然。”

解缙:“还有……”

解缙还想继续说些什么,可惜酒劲儿逐渐上来了,他很快便陷入了昏昏沉沉。

李景隆见状轻叹道:“纪指挥使,给解大学士身上的衣物扒掉,再丢进雪地里好好醒醒酒。”

纪刚恭敬拱手:“是,国公爷。”

永乐五年十一月,凛冬时节。

解缙被李景隆灌醉后,埋入雪中冻死。

其年仅西十七岁。

随后解缙的家产按律抄没,妻子、儿女及宗族被流放到辽东……

……

【国榷 · 武勋列传 · 李景隆补遗】:景隆以靖难首功,位列台鼎,然深谙天家隐忧。永乐践祚,宗藩糜费,国库日蹙,景隆阴联道衍、张玉,谋定宗室改制。

史家谈迁论曰:“九江之谋,毒如鸠酒。借解缙之血,再削宗室,以文臣之骨固皇权,虽晁错复生,弗能及也!”

徽大政治史学家林述:李景隆的宗室改革,实为权力代谢的精密手术。当解缙冻毙诏狱时,李景隆完成了一箭三雕。

政治切割:将改制归咎于文臣过激,保全朱棣仁君形象;

利益切割:以自愿降俸表演,维系武勋集团表面团结;

道德切割:用雪夜探监的伪善,掩盖借刀杀人的本质。

这种‘三刀流’权术,让李景隆成为永乐朝真正的影子执政。

沪大出版社总编周楚:解缙之死是永乐朝文人命运的缩影。李景隆用一壶酒、一场雪,完成了对士大夫精神的阉割。

当解缙在醉梦中冻毙时,象征文臣集团彻底沦为皇权与武勋交易的筹码。

而‘雪’的意象更耐人寻味:既是清洗宗室的血色掩盖,亦是文人气节的冰冷葬送——在这位‘控分战神’的棋局里,没有棋子能温暖落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