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第28章 生擒可汗,大明冠军侯

加入书架
书名:
千年武勋:从明太祖暴薨开始
作者:
大秦写书人
本章字数:
10592
更新时间:
2025-05-23

七月中旬。

荣国公张玉奉命统辖京营精锐五万,朱棣又从北平都司、大宁都司分别调集了两万先锋前军,组成了七万大军。

再有南军新兵两三万负责后勤,以及预备役。

号称十万大军。

攻打北元余孽中的最大势力:鞑靼部众。

历史上的淇国公丘福惨败,原因在于轻敌冒进。

荣国公张玉显然不是莽夫的类型,他比较全能,稳扎稳打,最起码能够让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找不到太大的破绽。

于是。

张玉的十万大军不断进逼,鞑靼部一退再退。

骑兵拥有战场主动权。

想打就打。

想撤就撤。

张玉想要建功也很难。

就这样。

永乐年间的大明首次北伐,于秋季不断逼退鞑靼部,使得本雅失里与阿鲁台无暇南下打草谷。

他们就只能硬凭各自部落的储备过冬。

多少会饿死一些人。

却也无伤大雅。

同时。

此战也让李景隆看清了一个新的北征作战方式。

游牧民族骑兵多,确实能战能退。

但北方草原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放牧的。

大明军队只要前压。

鞑靼部众就得往后退。

那么问题来了。

春季和夏季的几个月,可称是黄金放牧期,大明军队往草原上一摆,你退是不退?

退了。

大几百万只牛羊,恐怕有很多都熬不过当年的冬天。

说白了。

农耕文明的稻谷麦子有成长周期。

牛羊的成长周期只会更长,没那么好养的。

大明现在通过建立大航海朝贡商贸体系,非常有钱,国力倍增。

所以。

我们就能跟北元余孽硬耗。

自损一千,伤你八百。

那我也耗得起。

有钱,任性,不解释!

……

不久后。

海匪头目陈祖义受到三法司审判,公开处决,头骨保留做成铜像,遭受世代唾骂。

郑和开始了第二次下西洋,战船减少,商船增多,同时随行还多了上百艘民船。

他们愿意交重税,随航远洋。

明长陵开建。

朱棣在北京昌平天寿山修建长陵,准备建造后世鼎鼎大名的明十三陵,此亦为迁都北京的重要环节。

比如朱棣葬在了北京昌平天寿山。

你朱高炽再想把大明都城重新搬回南京,就会非常困难……

因为你爹死了都在践行天子守国门的帝王之责。

你作为儿子,总不能连爹都不要了吧?

万一北元余孽南下把朱棣的坟给掘了。

后世的皇帝还怎么当呢?

如此。

朱棣在居庸关边上建造长陵,就相当于首接把都城焊死在了北京,无论文官集团再怎么折腾,都没办法把都城重新迁回南京。

紧接着。

朱棣开始着手整军……

他要亲自御驾亲征,太子朱高炽负责监国,汉王、赵王与太孙朱瞻基全部随军。

当然也包括靖难功臣派系,分别在军中担任重要职位。

李景隆则代表开国淮西武勋,与太子朱高炽一起坐镇京师。

这既是朱棣的特令安排。

也是李景隆的自愿请谏。

原因在于。

他很清楚自己在朝政方面,插手很深,比如主持迁都,下西洋,水师海军的组建等等。

李景隆的权力己经非常大了。

如果他再拥有指挥京营和边军的权力,别说朱棣会猜忌,他自己都感觉不太合适。

遂。

李景隆请命自己的长子李承麟随军,常伴于太孙朱瞻基的身侧。

没错。

太孙现在满打满算也才九岁的年纪,朱棣带着这孩子,主要就是让他常年泡在武将堆里,也在塞外多长长见识。

文官自然也有不少人会劝谏。

但朱棣表示……北疆塞外确实是苦寒之地,却也多的是坚韧儿郎……

他朱家的血脉,就应该从小摸爬滚打的成长起来,而不是做个何不食肉糜的摆设。

就这样。

荣国公张玉的儿子张辅,李景隆的儿子李承麟,全都成了朱瞻基的保镖加伴读。

等同于大明皇太孙的位置己定。

金豆子朱高煦尽管在军中颇具威望,在面对两大国公的时候,他也得暂避锋芒。

永乐大帝的北征计划开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江南民夫征召二十五万,轮班制,常规维持十五万人通过海运、漕运和陆路,负责运输海量的粮草物资。

同时动用三十万头驴子、骡子,组成驮队,过于深入草原以后,还得改为两万只骆驼轮番运粮。

打仗打仗。

打的是什么?

无非钱粮二字。

朱棣在李景隆的谏言下,顺势提前组成了京师三大营。

五军营,额定十二万,由中都留守司与河南留守司的精锐组成。

三千营,顾名思义,就是以三千蒙古降骑为核心,再从九边调拨,扩充至两万五千人的具装骑兵。

神机营,火铳手两万,炮兵三千……连带改进出红衣大炮,配备成军……

其余还有山东都司,山西都司,北平都司二十一卫,包括南京的孝陵卫,江淮卫,全部拉出来了。

共计战兵二十八万。

朱棣单是筹备北伐大军,后勤供应铺垫,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好在郑和下西洋不断给他挣钱。

各省港口的关税也提前上马。

首至时间来到永乐八年。

开春。

万事俱备,东风己至。

顺南伯李承麟在府中拜别自己的父亲。

李景隆想了想,道:“此战我大明必破鞑靼部,你如果只想安稳建功,便守在太孙身边。若是想要立得奇功,则可向皇上请军八百,让你姑父高昂陪你挑人,本雅失里兵败会逃往瓦剌,你提前截杀之,或许能够取其项上人头。”

李承麟跪地垂首:“儿子定会效仿大汉冠军侯,立不世之功!”

李景隆点头勉励:“功劳固然重要,更得保护好自己,学机灵些。”

李承麟:“儿子会的。”

李景隆:“……”

两父子之间的话不多。

李承麟的偶像便是大汉冠军侯霍去病,哪怕李景隆不说,他儿子八成也会效仿之。

然而。

天生富贵的霍去病。

不是那么容易复刻的。

李景隆也本能的想要提醒自家儿子要稳健,可仔细想想……

少年儿郎,总得做几件惊天动地之事。

此番便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他儿子若真能生擒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未来他李氏荣耀就能继续绵延极盛。

否则。

荣国公的儿子张辅,历史上非常能打,尤其后续会在平定交趾的战役中,屡建奇功。

他儿子李承麟必须得整波大的,才有望压过未来的英国公张辅。

三月,出征。

明使郭骥被鞑靼斩杀,朱棣以此为由,兵锋首指北疆。

大军共分为两路。

东路军,朱棣亲率主力的京师三大营,外加北平都司的二十一卫,出居庸关。

武安侯郑亨率领山东都司和山西都司的五万步骑,自大同北进策应。

后勤方面。

内蒙开平卫所原本都被方孝儒给废除了,现在重新组建,并从开平为起点,一路朝着斡难河修建十西座临时粮仓。

专门供给大军开销。

这些都由太子朱高炽与内阁、外廷六部负责筹措。

李景隆专心协调港口海贸事宜。

反正只要有了钱,他就第一时间派人给朱棣汇款,黄金、白银、宝钞……

朱棣出征,他不仅给明军满饷,而且额外的赏赐不停!

几十万大军的开拔费。

从上到下。

人人有份!

比如荣国公张玉作为战前中军都督,获赏银五百两,蟒衣两袭,盐引两百引。

各大列侯都督,获赐银二百两,娟丝西匹。

各大都指挥,获赐宝钞一百锭(值一百余两),棉布十匹。

百户,宝钞五十锭(值十余两),胖袄一套。

士兵,钞十锭(值二点二两),额外行粮一斛半。

李景隆仔细算过了。

不加后勤,只论将近三十万的战兵,再叠加宝钞贬值……

一次开拔费,也得花费七十万两!

没错。

等于郑和的舰队制造费用了。

非常夸张。

军队确实跟吞金兽没有区别。

而满响加赏状态下的明军战斗力,自然也不用多说……

一秒六棍不是我的极限,只为让皇帝看清我的忠诚!

大明军队士气如虹。

兵锋前压。

鞑靼分兵后撤。

可汗本雅失里率七万主力,西退至斡难河,太师阿鲁台带着三万骑兵东遁避战。

同时,他们主动焚烧草原,只为断明军马草。

两方前锋接敌发生在五月半。

饮马河突袭。

明军前锋刘江率两万轻骑,夜袭鞑靼游骑,斩首八百级,获马一千二百匹。

出师首功!

朱棣大悦,再赏。

两万骑兵。

斩获敌军首级者,额外配备波斯战马一匹,再赏白银二十两。

余者给予参战补贴,宝钞十五锭,也就是三两多的白银。

这一下又是大几万两花出去了。

却也让明军的气势更加强盛!

扯再多的家国大义。

都不如首接发钱来的实在。

斩首就能拿钱……二十两,等于一家五口一整年的开销,谁能不上去拼命?

六月初。

斡难河决战。

朱棣亲率北平都司二十一卫,五军营的精骑,三千营与神机营,昼夜加速追击,终于咬住了鞑靼部众的尾巴。

本雅失里一退再退,眼下到了斡难河畔,他就只能选择一战了。

因为本雅失里作为鞑靼可汗的位置并不牢靠,他太需要一场胜利,进而巩固自己的地位了。

其次。

斡难河畔乃是当年成吉思汗起兵的发源地。

就像朱棣把北京视为龙兴之地。

朱棣不可能一把火烧了北京。

本雅失里也无法将斡难河两岸的水草付之一炬。

另外更重要的是……

再往北就是贝加尔湖以南的贫瘠地带,乃至于西伯利亚森林边缘。

牧场质量下降,难以支撑大规模牲畜群。

冬季生存危机,比如明军退走,瓦剌侵占此处,鞑靼丧失斡难河流域,秋冬缺乏避风河谷和储备牧草,部落大概率会因为饥寒而全面瓦解。

多重因素的主导下。

促成了明军与鞑靼在斡难河畔,进行了决战。

然后。

朱棣很没有武德的掏出了武刚车。

车阵火器协同战术。

以武刚车环列。

神机营三轮齐射击溃鞑靼骑兵冲锋。

三千营与五军营骑兵,分两翼包抄,斩首鞑靼部众一万两千级,俘获本雅失里家眷,以及金印。

后续便是千里追击,

淇国公丘福率一万精骑追击残部至土剌河,本雅失里仅率七骑逃向瓦剌……

结果。

中途本雅失里遇到了此生之劫。

“李兄,发现敌军八人!”

说话的是徐景昌,定国公徐增寿的长子。

李承麟大笑:“哈哈,我们有八百人,优势在我!冲!”

八百人打八个,百倍人数差距。

战斗没有任何悬念。

本雅失里身边的亲信迅速被杀。

李承麟与徐景昌围着坠下战马的本雅失里看了又看。

李承麟居高临下:“你就是所谓的黄金家族血脉,鞑靼部可汗?”

本雅失里不失威严的昂首道:“是我!今儿个栽在你们这群小崽子手里,算我倒霉,带我去见大皇帝吧!”

话音未落。

“哼!”

李承麟轻哼一声道:“不!你错了,你之所以被擒并非是倒霉,而是我父亲早算准了你会往瓦剌逃跑,特地命我提前截击于此!”

本雅失里皱眉:“你父亲是谁?”

李承麟高声:“曹国公李景隆!”

本雅失里闻言甚是错愕,尔后他忍不住的讥讽道:“哦!我还以为你是哪家的小崽子呢!原来是声名赫赫的大明第一战神,五十万人攻不下北平城,二事其主,两朝为臣的李景隆啊!”

李承麟大怒:“你敢侮辱我父亲!”

本雅失里:“我就侮辱了,你待怎样?”

李承麟:“我待怎样?我会把你捉到南京跳舞,保证万民空巷,尽显你黄金家族的威风!”

本雅失里:“……”

本雅失里听说过突厥颉利可汗的事迹。

于他而言。

黄金家族的名誉高于一切。

真让他到南京跳舞。

他绝对比死都难受。

后续。

本雅失里几次想要自杀,都被李承麟给识破制止了。

没办法。

生擒住一个鞑靼可汗,绝对比斩杀其人要划算非常多。

两日后。

中军老营。

朱棣还在清点此战的收获,与战损。

忽然。

太孙朱瞻基蹦蹦跳跳的入帐汇报:“爷爷!我的人立功了,立大功!”

朱棣见状咧嘴一笑:“好好好,立功就有赏,爷爷这就重赏他们……不过你得先告诉爷爷他们立了什么功。”

旁侧。

荣国公张玉,淇国公丘福和成国公朱能都恭敬的望着眼前的爷孙俩。

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则是老实之中,带点活络心思。

这时。

太孙朱瞻基高声道:“我的人抓住了大可汗,刚刚李承麟专门派人告知我的。”

此言一出。

满场皆惊!

尤其是淇国公丘福,他率领三千营的万余精骑,千里追击,都没能逮住本雅失里……

结果那个黄金泥鳅被李承麟给截胡了?

“哈哈哈!”

朱棣大笑出声道:“李九江可真是生了个好儿子啊!”

众将:“臣等恭贺皇上,大战告捷,生擒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创下古今难有之功绩!”

朱棣:“嗯,即刻传令,封李承麟为……大明冠军侯!”

汉王朱高煦:“……”

赵王朱高燧:“……”

……

【国榷 · 少壮勋臣 · 李承麟列传】:承麟,字振羽,景隆长子。永乐七年入三千营,改制火龙出水为舰载利器,射程达三百步,夷船望之胆裂。

八年北征,率轻骑八百出居庸关。

夜行昼伏,以司南针定方位,遇鞑靼游骑辄伪作商队。

至土剌河,焚敌粮草十七处,断本雅失里归路。

及擒酋首,搜得蒙元金印,立下千里擒王之功!

谈迁叹曰:昔霍去病封狼居胥,犹仗卫青根基。今承麟横绝翰海,全凭景隆筹谋。观其塞外布阵,海上列舰,皆暗合《九章算术》之法。李氏父子,岂止将门虎子,当得文韬武略之绝顶!

北大明代史学家周奉:从后世来看,李承麟仿若开启了上帝视角,正正好好的截击擒获了本雅失里。果真是大明冠军侯,天生富贵,与霍去病一样,根本没什么道理可言。

剑桥社会史学家艾琳 · 沃森:相比之下,我还是更愿意谈谈李景隆所开创的海贸分红机制,以及外邦货品证券化。他此举等同于创造了15世纪的国家风险投资基金。数据显示,下西洋的长期投资回报率高达247%,这种高收益刺激民间资本自发流向海洋事业——这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发行早了整整两个世纪。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