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正式拍板下西洋。
开源商贸,建立万邦来朝的朝贡体系。
以航海利润为主,宣扬国威为辅。
主次分明。
极其重要。
因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宣扬国威为主,就得采取厚往薄来的朝贡主张,说白了人家小国前来朝贡,大明就得给出更多的赏赐。
这虽然体现出了天朝上国的威严。
但也确实是真亏本……
不过你要说亏出血本,倒也不至于,毕竟朝贡货品千里迢迢运输到大明进行置换。
很多时候。
路途运输的费用,船只的维护开销,以及海运需要承担的风险,全部叠加起来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因此。
建立成熟的朝贡体系,以商贸利润为主,荣誉性政治赏赐为辅,才是对大明利益最大化的国策方案。
接下来的几个月。
李景隆首先举荐了司礼监太监郑和,担当江南市舶司提督,再从户部调一位主事作为市舶司提举。
副提举则是勋贵子弟任职。
朱棣让李景隆的长子李承麟前去历练镀金,只要不犯错,回朝之后就能跟永安公主联姻,成为驸马都尉。
如此一来。
李景隆为了自家儿子的前程,对于下西洋之事,也要更加上心。
文渊阁。
朱棣居于御座之上。
旁侧有太子朱高炽,翰林院三杨,内阁金幼孜。
外廷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黄福也都在场。
朝议开完。
还得针对下西洋组织个小会。
李景隆述说道:“皇上,建造宝船的前期费用,可以让各省的盐商垫资,他们可以选择盐引折算,也能等待船队归来以后,用远洋外邦的货物进行更高回报的折算。”
“同时,垫资达到了一定数目,就能获得朝廷的官职顶戴,荣誉性挂名的那种。”
“我算过了,以宝船六十二艘为例,每艘花费六千两,就得三十七点二万两。”
“配套的马船、粮船、战船,共计两百艘,合计三十万两。”
“加起来最多不会超过七十万两,划拨个五十万……摊牌给全国的盐商,想来是不成问题的。”
……
李景隆说完便看向了户部尚书夏原吉。
帝国的钱袋子。
对于全国上下的财政赋税,盐铁战马,瓷器棉纱,全都门清的很。
“山东池盐,两淮海盐,全国盐商主要就是这两个地方。”
夏原吉立即向朱棣拱手道:“不过盐商需要进行边储,以开中法供给九边粮草军需。”
“所以,盐商的钱首先得用来购买粮食,其次便是维持运输、仓储、销售渠道等等方面。”
“微臣综合判断,给全国盐商摊派下去七十万两,也是不成问题的。”
……
夏原吉这就是标准的苦一苦盐商,骂名他来担……
反正他会尽自己所能,不去给百姓加税。
上位。
朱棣点头道:“摊派的数额你们商量,朕的底线是不希望看到九边粮草供应出现问题。”
朱棣划出了红线。
夏原吉保证道:“请陛下放心,微臣会全权督办此事。”
帝国财政部长发了话,又有最高指示,那些个盐商但凡有点眼力见,就该自己把摊派接下去。
否则。
朱棣下手抄家,来钱只会更快。
夏原吉也同样有的是手段,惩治那些不听话的盐商。
“定国公修河应该修的差不多了吧?”
李景隆想了想道:“微臣举荐定国公担任宝船建造督办,将宝船工程进行拆解,分包给南京龙江船厂,徽州木商与福州船厂。”
“再指定苏州沈氏、松江顾氏为皇家丝棉专供商,其货品首输太仓港。”
“工部派遣匠户至景德镇萧氏民窑,传授官窑青花技法,换取其年供瓷器五万件。”
“未来大航海贸易成熟,丝绸、瓷器每年出海配额公开竞标,价高者得,防止一家独大。”
“再有三方核账,郑和提督的市舶司,夏原吉领衔的户部,以及都察院介入,三方共管货账,缺印无效。”
“同时命令举报重赏,无论何人,只要举报索贿贪腐属实,朝廷需要给予嘉奖和保护。”
……
李景隆拥有的参机政务军务之权,在这一刻被体现到了极致。
另外。
定国公徐增寿是真好用。
李景隆本能的又把徐增寿拉出来,去督办建造宝船船队。
开门必须要红!
自然就得让最靠谱的人前往坐镇。
“准。”
朱棣点头。
如此。
朝廷开始运作起来。
户部夏原吉让户部左侍郎首接下到地方,奉命连同地方官,召集两淮盐商黄承祖等人,磋商宝船建造诸事。
夏原吉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大概清楚两淮盐商与太原盐商的家底有多厚。
他就可以尽可能的让盐商多出资……
那么问题来了。
盐商们讨价还价的点,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
他们想要顺势改动开中法。
也就是把粮食运到边关,才能换取盐引,实在太麻烦了。
不如从今以后,他们都说花钱首接购买盐引,岂不更加简单?
然而。
夏原吉是不可能同意的。
你首接交钱,就很容易产生贪腐。
运粮都有多方核检。
在大明前期,吏治比较清明的情况下,贪腐空间相对要小一些。
于是。
在夏原吉的主持大局下,即便两淮盐商和太原盐商,花钱走了许多地方官的门路,想要改动开中法的一两条细则。
最终也没什么用。
你敢不拿钱。
夏原吉就会上手段搞你。
事实上。
盐商群体面对朝廷,根本没什么反抗之力。
谁敢掀桌子影响九边军需供给。
就等着朱棣下令抄家灭族。
数月后。
李景隆既定的造船出资方案,顺利的贯彻了下去。
紧接着。
便进入了正式造船阶段。
工部从云贵川等地,采购运输建造宝船龙骨所需的金丝楠木。
须知。
巨木从云贵川等地,运到南京的龙江船厂,运费是金丝楠木本身价值的二十倍。
工部上报严重超支,那就只能让沿途州县摊派运输费用。
至于工部从中有没有捞油水。
那肯定上上下下都有弄到些许外快。
不过好歹事情办得还是挺漂亮的。
李景隆很满意。
多花点钱不是问题。
明朝官吏的俸禄,出了名的少。
朝堂打工人,真让大家拼命干活,就得上上下下多活动着些。
工部尚书黄福总体还是称职的。
船体材料供给到位。
南京龙江船厂负责建造船体、徽州木商建造桅杆、福州船匠制造帆具。
三家同时开工。
日夜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