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随口问候,都满含机锋。
姚广孝双手合十,垂首道:“回禀曹国公,顺天府的天气,云雾环绕,难窥阴晴。”
李景隆微微昂起下巴:“那如果本国公愿意当燕王殿下的及时雨呢?”
姚广孝身躯立震:“若有曹国公的这场雨,顺天府定然能够云开雾散,曜日当空。”
试探完毕。
李景隆跟姚广孝说了一些朝中发生之事。
老朱授予燕王北方兵权,不日便将遣中官持符,召燕王回京述职。
两父子一旦见面……很可能就会改天换地……
然而。
太孙至孝,日日皆在皇爷身边服侍。
尽管朱元璋余威尚存。
可朱允炆距离九五至尊之位,仅剩咫尺之遥,其又岂会坐以待毙?
所谓侍孝以诚!
转换一下思维。
便是朱允炆随时都能毒毙朱元璋,就像胡亥与赵高环伺于始皇身侧那般……
……
李景隆与燕王一脉会面结束。
姚广孝提前秘密赶回了北平,世子朱高炽和张玉、朱能依礼需要多留几日。
并且朱高炽也是回不去北平的,朱允炆派人盯着朱高炽,严令燕王世子务必回返南京,代父尽孝。
这个名义……朱高炽无论如何都搪塞不了。
某日。
在接待诸藩世子的宴席中。
李景隆有意无意的考教了一下朱高炽的兵法诸事,大概内容便是如何守城,泼水为冰……
至于晋王丧仪诸事就比较空闲了。
因为实际执行都还是由礼部尚书陈迪与下辖文官去办。
在此期间。
朝廷再起波澜。
一切果真如李景隆提前预料的那般。
据载:上不豫。
老朱的病情骤然恶化,想来是知道了黄子澄、齐泰等文官,瞒着他准备削藩。
八成给老爷子气的够呛。
站在老朱的角度,他还没死,你们就要这么搞……
你们眼里还有国家吗?
闰五月。
老朱还是想做最后的弥合努力。
他特遣中使赵成,持兵部符节,宣召燕王还京。
这下朱允炆绝对是慌得一批,黄子澄和齐泰也像是被捅了肺管子一样。
怎么办?
他们究竟是坐视燕王抵京与老朱会面……还是出手阻止……
一旦让这爷俩儿见面。
局面将完全脱离文官派系的掌控。
他们的话,只在朱允炆的面前有用。
老朱和朱棣对于文官都是不太care的。
随着内廷中使抵达开平,燕王朱棣日夜兼行,向南京狂奔而来。
朱棣的距离越近。
朱允炆就越慌,黄子澄和齐泰的心思也越活络。
终于。
朱棣拼命疾驰至怀安,他与南京就差一两百里,大半天的时间就能到。
结果却等来了建文皇帝根据太祖遗言,颁发的遗诏:止诸王会葬,哭临本国……
怀安官驿门前。
“你说什么!?”
朱棣怒不可遏的道:“父皇薨了?”
礼部右侍郎拱手:“请燕王殿下节哀,并遵从先皇遗诏,回返坐镇北平,于本国哭祭。”
朱棣声音越发低沉:“父亲死了,我这做儿子的都到家门口了,尔等却让我调头……这算什么道理?”
礼部右侍郎复述:“请燕王殿下遵从先皇遗诏,止诸王会葬,哭临本国!”
朱棣:“……”
他是大禹吗?
还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眼看着就要到南京了,却连自家父亲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呵!
遗诏……建文皇帝……
真是好一个大侄子啊!
从北平到南京,共计两千多里,日夜兼程的情况下,往返仅需半个月的时间。
十五天,朱允炆就继位皇帝了。
这代表着他的父皇薨世以后,火速入葬,朱允炆灵前继位,只为在临门一脚的时候,用先皇遗诏的名义把他遣回北平。
如此。
朱棣几乎可以断定一件事。
那就是他父皇的死,定然跟朱允炆和黄子澄、齐泰等文官,脱不了干系。
快马回程的路上。
姚广孝连连安抚道:“殿下,请节哀。”
朱棣咬牙:“派人知会曹国公,他这场及时雨,本王接下了。”
一切都跟李景隆推测的分毫不差。
朱棣原本觉得李景隆未免有些太过夸大其词……谁敢对他的父皇下手!
就凭他那大侄子?
事实证明。
朱允炆还真就敢了!
“是,殿下。”
姚广孝垂首:“这九州天下,也该下一场暴雨,洗刷一番了。”
朱棣:“……”
……
太祖暴薨,九边哀恸。
李景隆遣人八百里加急,上奏想要回京为老朱扶棺,朱允炆未准。
朱允炆打着太祖遗言的名义,拟定遗诏,表明太祖吩咐简礼而行。
即日入殓,七日速葬。
正常来说。
前朝历代帝王的所有葬礼,都需要停灵二十七天以上。
结果堂堂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七天就被他的好大孙给埋土里了。
这就是所谓的至孝以诚?
实在让人……很难评……
大内,奉天殿。
御案前。
建文帝朱允炆手中拿着李景隆的奏疏,他询问出声:“齐尚书,黄学士,方先生,你们怎么看?”
齐泰现在己经首接从兵部侍郎升任成了兵部尚书。
黄子澄则是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参赞军务。
方孝儒乃翰林院侍讲。
三人同参国政,共谋削藩,外加大力推行建文新政。
而建文新政的纲领,便是太祖遗诏的内容。
毕竟礼部拥有遗诏的拟定权。
所谓太祖遗言……朱允炆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自然遗诏的内容,都将符合朱允炆的意志,以及文官派系的利益。
现在面临李景隆于太原府的奏事情况……
黄子澄拱手道:“陛下,曹国公听闻太祖薨世,立马便自请回京扶棺尽孝,连边关权摄军务都自请朝廷再派贤臣,可见他是忠于朝廷的。”
话音落罢。
兵部尚书齐泰也点头道:“依臣之见,让曹国公坐镇山西太原,权摄大同边防,不仅能够牵制住燕王左翼,更能巩固塞防……以免在新朝削藩动荡期间,令北元余孽趁虚而入。”
站在齐泰的角度,他的分析确实要更加完善一些。
现在开国勋贵己经不剩几个了。
新朝新气象。
不用曹国公,还能用谁呢?
“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方孝儒认真的道:“为何朝廷不能首接从兵部简拔出一名钦差,挂兵部侍郎衔,前往山西太原辅佐晋王呢?”
方孝儒口中的晋王,指得是十八岁的朱济熺。
“这个……”
朱允炆蹙眉道:“以文制武,自然是朕之所愿。可现在朝廷的头等大事乃是削藩,从兵部选个钦差坐镇山西,恐怕未必能够镇得住。”
朱允炆毕竟在朱元璋身边学习良久。
他深知北方那群骄兵悍将有多难指挥。
因此。
他的皇祖父为了给他铺路,才用蓝玉案诛杀了几万人!
可九边依旧多为武将勋贵统属。
你一个兵部文官,挂个钦差的名儿,就真能权摄三军,抵御外患了?
这不是闹嘛!
方孝儒有点属于妥妥的愣头青,读书读傻了,其以为下面的那些将官都是臭丘八,只会无脑的听从朝廷命令。
可实际上。
如果朱允炆真的任由文官钦差,插手干预边关军务,估计晋藩立马就会变得暗流汹涌。
“稳妥起见,还是得一步一步来。”
兵部尚书齐泰道:“让曹国公继续坐镇山西,但不能真的给他权摄三军的实权,就让他继续辅助晋王,巩固大同边防吧。”
齐泰给出了明确的表态。
黄子澄紧随附议。
方孝儒皱了皱眉头,却没有再说话。
朱允炆随即点头同意。
紧接着。
黄子澄以太常寺卿的身份,道:“陛下,懿文太子的追嗣,微臣己经会同礼部商榷好了,当为兴宗孝康皇帝。”
朱允炆需要把朱标追赠为皇帝的谥号。
以维护他的正统性。
随即。
“对对对!”
朱允炆眼睛一亮的道:“此事亦为重中之重,黄学士当速速会同礼部办妥,朕父当为兴宗之谥。”
黄子澄:“微臣领旨。”
至此。
方孝儒,黄子澄的事儿都上报完毕了。
只剩下了一个兵部尚书齐泰……
只见齐泰想了想,道:“陛下,六月转眼将至,微臣斗胆请陛下对外称病,尔后……削藩由微臣牵头主持,令驸马都尉梅殷从周王朱橚开始,正式定调!”
这回不再是李景隆带头执行搞削藩了。
换成了驸马都尉梅殷朝着周王开刀。
不得不说。
齐泰还是很会挑人的。
梅殷实乃朱允炆的铁杆支持者。
朱允炆点头:“那便拜托诸卿,共襄盛举了!”
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儒闻言立马跪地俯首:“臣等,愿为陛下效死!”
建文削藩。
六月即始!
九州风云变幻,大势倾轧而至。
李景隆也准备好了,他定要在靖难之役中,重铸父辈的战神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