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世袭千户
大明崇祯十一年。
湖广,宝庆御守千户所。
“少爷,该喝药了。”
小芸将药碗递到一个面容白净清秀的少年嘴边。
雕花木床上,杨铭看着面前黑黢黢满满一碗药,闻着“沁人心脾”的药味,脸色不由得苦了几分。
看着将满满一碗药递到他嘴边的侍女小芸,杨铭有些哀求地问道:“小芸,这药实在难喝,要不,咱就不喝这一次?”
小芸听罢,秀丽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一丝哀色,大大的眼睛顿时蓄起了泪水,似乎下一秒豆大的眼泪就要往下掉。
“少爷,老爷才刚走没多久,你也如此不败坏自已的身子,这是要干嘛呀?如果你有什么不测,小芸也不活了。”,小芸瘪了瘪嘴,有些凄切地哭诉着,眼角不由得掉下几滴眼泪。
杨铭无奈,赶忙从小芸手中接过药碗,有些安慰道:“行行行,我喝,我喝还不好吗?”
说完,便心下一横,将药液送入口中,咕咚咕咚地一口喝完。
药味果然不出所料,实在是苦的不行,他一口闷完,脸都皱成一团,但还是将碗底展示到小芸面前,以示自已没有弄虚作假。
拿着药碗,杨铭不由得皱着眉头吐槽道:“这宋老头儿真是毫不留情,给爷我开如此苦的药,有时间,爷得好好收拾收拾他!”
小芸看到这,原本带些悲伤的面庞这才破涕为笑,将杨锐手中的药碗接过。
“少爷呀!宋先生好歹是读书人,你可别做什么傻事。”
杨铭摇摇头,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这才勉强恢复了正常表情。
听到小芸这句话,杨铭撇了撇嘴,没好气地说道:“这世道,读书有个屁用,他读书这么厉害,怎的就不见找个官做做?”
“要说官,爷可是千户,正五品呢!论官职比他大,他应该给老子跪下!”
小芸听到这句话,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回答。
而杨铭的余光瞥见小芸眼角还有几滴泪,便下意识伸手替她抹去。
小芸的脸登时就泛起红霞一片,有些害羞起来。
“少爷……,你坏!”
杨铭一头雾水,最后只得摇头苦笑,这丫头也忒怕羞了,只是调侃道:“放心吧!你跟小丫头片子,前平后也平的,爷可看不上!”
听到这话,小芸顿时瘪了瘪嘴角,显得有些委屈。
杨铭扶额,这丫头真是的……,随即,他摆摆手,“得了得了,别装了,真是的,把这碗拿下去,离我远点,爷真不想闻这味了,还有,让爷一个人待一下,爷想静静。”
小芸听到,有些傲娇地哼了一声,便转身向房门外走去。
看着她的背影,杨铭摇头苦笑,这些年真是对她太娇纵了,也就是她还小,等她长大几岁,非得给她狠狠教育一番。
随后,杨铭狠狠地躺在床上,望着房梁,打起滚来,长吁短叹。
“哎呀——,真是背时,怎么就生到这了!”
杨铭本是医科大学的普通学生,那一日夜跑过度,在跑道上双眼一黑,便扑倒在地,再一睁眼,便已在此地。
杨铭一睁眼,便得到了前世梦寐以求的编制,而且位置还不低,宝庆府千户所千户,正五品,与同知(副知府)同级。
这时候,他才十六岁。
当然了,这自然不是他努力奋斗而来的,这个千户的位置,是他家里世袭的。
据族谱上说,当年他杨氏祖先跟随英国公张辅征安南有功,曾经当过都指挥使佥事,实打实正三品的大官。
后来先祖逝世后,后人没有太大出息,便守着这世袭千户的位置,谨小慎微,勉强过活,一代代传下来,最终传到了杨铭身上。
实话实说,想当年他杨家也是威风过的,在宝庆府也算有些名声。
只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世事变迁,自正统皇帝以后,以文制武渐渐成了大明朝定制,武人的地位大打折扣。
再加上宝庆府千户所位于湖广,不似北边需要抵御蒙古和建奴,也不似沿海需要抵御倭寇,千户所屯兵御敌的作用几近于无,除了往上交点赋税,便没有其他作用。
得不到上面的重视,自然人微言轻,一代代衰落下来。
到了杨铭爷爷辈,便也只能守着千户所这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其余的建功立业,便不再敢奢望。
到了杨铭爹那一辈,倒是遇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只不过,与其说是建功的机会,更不如说是早点见阎王的机会。
关中高迎祥携灾民造反,自号“闯王”,一时间天下云集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贺一龙等纷纷归附。
朝廷一看高迎祥做大,北边建奴也需要打,一下子也急眼了,便开始从全国各地卫所抽调兵力,前去剿灭。
这也是当年大明太祖高皇帝的想法,将军人户籍单列出来,称为军户,在朝廷设五军都督府,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千户所管辖,世代从军,闲事种田,战时出征,寓兵于农。
太祖皇帝曾放豪言:“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在大明初年,上面也确实肯给好处,军户们过的日子可比普通百姓好多了,但是这都过了两百多年,这制度早就变了味。
主管卫所的五军都督府逐渐被兵部剥夺兵权,而文人掌兵,自然不能如武人一般体恤武夫。
毕竟,在他们看来,这些个武夫粗俗之辈,不足一提,于是各个卫所的待遇便开始一步一步下降。
再然后天下承平日久,各个千户所便渐渐地失去斗志,名为军户,实际上战力比普通百姓也强不到哪去,战斗力几近于无。
最重要的是,太祖皇帝规定,军户只能种田、打仗,其余经商之类一律不许。
考科举倒是可以,但是真正能考上的,又有几人?
大部分军户只得闷头种地,可是千户所的土地,可是朝廷租给这些军户的,每户五十亩,虽不收回,但是田租,可比一般百姓的赋税还要高。
再加上后来的皇上们不断加税,这可让千户所的军户们苦不堪言
而且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普通百姓还可以经商,日子过得可比军户滋润许多。
于是,军户们纷纷开始逃窜,逃出原籍,希望能过上普通百姓的生活,脱离以前的苦日子。
按理说,一个千户所得有一千户人家。
但到了杨铭老爹那时候,整个大明,大多数千户所都凑不满一千户人家。
当抽调兵力的命令下来时,杨铭老爹傻眼了,自已要人没人,就算有人也没有战斗力,这不是去送死吗?
但是军令如山,不遵从就得死全家,杨铭老爹咬咬牙,硬凑出来四百人,奔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