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李老黑那张黧黑的老脸,周先生一阵郁闷。
自己两个孙子成文、成学,也跟着自己念了五年书。资质别说和李西白相比,就连长生、长远两个外孙都远远不如。
这样的种子咋就没生周家呢?
周先生轻叹一声,把杂念排出脑海:
“李西白,你坐下!”
“咱们从头开始!”
小童们不明所以,跟着先生又从头朗诵起来。
不过这次还没有第一次教的多,进度刚刚好能让大部分孩子都背的下来。
李西白恍然大悟。合着老周这是在摸底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以此确定教学进度。
难怪自己第一次背的最多,先生却好不太开心。这样的学生,和谁都学不到一块啊!
所有人都背熟了所教内容后,周先生命令大家自习,转身去隔壁上课了。
先生一出门,小童们立刻活跃起来。朱大同一脸崇拜的扭头过来:
“李西白,你太厉害了”
“那么长的文章,我一炷香都背不下来,你听一遍就会了!”
左手的男孩也一脸羡慕:
“我要是像你这么厉害就好了”
“不用我爹逼我,我自己也会来!”
李西白记得他叫孙立,一身绸缎衣服应该不是本地的。
“孙立,你爸是做什么的?”
“为什么非要让你读书?”
孙立一脸苦恼模样:
“我爹是做生意的,偏还看不起生意人。非说什么万般皆…皆…”
右手叫张千的孩子噗嗤一声:
“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爹是千总,也是这么说的的!”
李西白闻言侧目。千总在广宁虽然不算什么,手下也有二百多人了。
难怪这小子之前一脸倨傲,根本不和别的孩子说话。
“对对,就是这么说的”
“我爹还说,比起做生意,读书比做官赚的更多…”
一帮小屁孩,哪有那自习的自制力。有人带了头,屋内瞬间就热闹起来。
有了先生这个上位者,小家伙们下意识的抱团取暖,一下子亲近起来。
各自自报家门,没一会工夫,就把出身来历都交代了。
一共九个孩子,倒有五个是广宁来的。
两个商人之子,两个军官之子,一个小吏之子。
孙立的父亲孙九如,是贩粮为业的商人。另一个瘦猴男孩黄文涛,父亲黄标贩马为生。
除了张千的父亲张明亮是千总,还有一个孩子贺铁生,父亲贺刚是广宁卫的把总。
唯一的小吏之子蔡东生,父亲蔡宝玉是兵备道的文书。
至于本地的西个孩子,除了李西白,全是民户小地主的后代。
朱大同的爷爷朱治,是杜家屯地主。张韬的爷爷张老八,是张家坟第一富户。曾文玉的爷爷曾大虎,是隔壁曾家窝棚的首富。
一通儿童社交之后,李西白也是大开眼界。
连广宁的武官胥吏,都不辞劳苦的把孩子送到这里,可见周先生前举人的牌子,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
一帮小男孩正聊的高兴,忽然院里一声锣响,到了午休时间。
窗外人头攒动,除了张韬家在本村,外村家长大都有人送饭。
小男孩们欢呼一声,兔子般冲出门外,各自去找自家亲人取饭。
张千家最是排场,派了个家丁过来。一口一个少爷,比伺候亲爹都恭敬。
贺刚一个把总,还养不起家丁,安排了个大头兵来办这事。
孙立和黄文涛是邻居,两家商量好了。黄家负责接送孩子,孙家负责送饭,来的是孙立家粮店的伙计。
真正家人来送饭的,只有几个地主和李西白家。
“大姐,你怎么来了?”
看到李二黑身边的大花,李西白又惊又喜。
“嘻嘻,再过几天爹就要上班了,以后都是我给你送饭”
“今天是棒骨炖豆角,你快进去吃吧!”
李西白接过篮子,发现大姐满眼向往,好奇的打量着私塾。
“西白,读书有意思么?”
李西白真想说一点都不好玩,可是一想到大姐都没机会来,话到嘴边就变了:
“好玩的很!”
说着踮脚凑到大花耳边:
“回去我教你!”
大花眼睛一亮,李西白小跑回了教室,李二黑好奇的问道:
“大花,西白和你说啥?”
大花眼中光芒暗黯淡下来:
“爹,没说啥…”
李西白回了教室,就见后桌蔡东生对着一盘萝卜干毛豆使劲,己经快要吃完了。
看到他惊讶的表情,朱大同凑了过来:
“他家没人送,这是他自己带的饭!”
李西白大吃一惊。其实私塾孩子吃冷饭才是常态,可蔡东生他爹可是个吏员啊。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正瞎想呢,又听朱大同补了一句:
“听说今天他是自己的来的…”
我日,这大脑袋咋啥都知道?
反正事不关己,李西白也不发言,把饭菜往桌上一摆:
“大头,一起吃!”
“肉骨头?”
朱大同看了一眼就炸了:
“不是,你咋吃的比我还好!”
李西白气的首接把菜碗拉回来:
“不吃拉倒!”
朱大同后悔不迭。在蒙童班几个地主里,他家的地是最少的。原以为有李西白这个军匠儿子垫底,没想到人家竟然能吃到荤腥,一着急把心里话秃噜出来了。
急的他抓耳挠腮连连道歉,把自己的韭菜炒鸡蛋推了过来,李西白这才没有计较。
黄文涛和孙立算是发小,自然是凑在一起吃饭。两人家境相仿,吃的都是蔬菜炖肉。
张千和贺铁生虽然都是武官家庭,但阶级差距不小,两人各吃各的并不往一起凑。
倒是就属他俩吃的最好,一个红烧肉一个煎鱼,比商人家庭都要阔绰。
曾文玉倒是爱热闹,可惜能说到一块的张韬回家了。蔡东升沉默寡言,他本能的不敢沾边,只能闷着头猛旋肉沫粉条。
午饭过后一炷香,周云龙又在院里敲锣。周先生夹着小石板,一瘸一拐的走了进来。
“下午我教你们识字!”
李西白心道果然如此。上午读书下午识字,学的正是背的那些三字经。
先生先把字写在石板,大家学会之后才取出笔墨,正式教写毛笔字。
蒙童们磕磕绊绊,终于学会用毛笔后,立刻又迎来了自习:
“今天教授的内容,每人抄写一遍,放学前交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