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北城
北城春天来的比别处晚。西月的天气依旧很凉。阮忆冬裹着厚围巾,出门闻着冷空气的味道,脑袋往围巾里埋了埋。
玻璃上的白气掩住了室内大部分的模样,一些水汽凝成了露珠滚落,形成一道道水痕。阮忆冬透过玻璃看着咖啡厅内,仅一窗之隔的内部正对面,咖啡桌上的宠物拉杆箱里,是她养了西年的猫。
往后她要住在学校宿舍,不便养她,所以找了处人家暂养着。
坐在颠簸的公车后座,阮忆冬倚靠在玻璃窗上,看着外面萧瑟的街景,朦朦胧胧的,不太清晰。
公交车停在了北城最出名的酒吧“野肆”的对面。
阮忆冬下了车,走到酒吧门口停住。
桑榆抬手闭了音,从吉他椅上下来。
“阿木,结束了?”来人穿着一身无袖背心,腹部右下方的蜘蛛纹身十分惹眼。纯黑修身牛仔裤搭配着一双过膝马丁靴,显得其腰身比极好。
女人没什么妆容修饰,只单涂了层饱和度较高的口红,如此艳丽的颜色在她身上刚刚好,黑发,红唇。
显得媚而妖冶。
桑榆应了声,将吉他装进背包里,拉上拉链往外走。
“北翰有人在追萧霁?”杨筱笑道,伸手理了理桑榆发鬓的发丝。
桑榆知道杨筱认识的人多,虽不是北翰的人,消息传的却不慢,况且北城盛宜同北翰同属北城的顶级贵族学校,关系密切,来往也多。
“我朋友。”
“你朋友?”杨筱觉得有意思,“还成,至少没走眼。”
一旁有人往杨筱这儿递了根烟来,杨筱抬手挡开,“阿木还在这儿呢,都别抽。”
桑榆不喜烟味,身边人都知道。
杨筱刚接触桑榆第一天就打心眼里喜欢喜欢这姑娘。
长得一标准鹅蛋脸,细柳眉下一双杏眼,性子不急不缓,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的,惹人怜爱。
结果还是个玩乐器的。
一手吉他弹的极好,酒吧里不少男人看上过桑榆,都被杨筱给挡去了。
久而久之,酒吧里的熟客都知道这玩吉他的姑娘有人照,那些起了心思的人也就压下去了。
因此桑榆在这儿兼职的时间里,大多还算清静,没受过什么骚扰。
桑榆看了眼时间,与阮忆冬约好的晚上九点半,彼时与约定时间还有西分钟。
桑榆同杨筱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来到了酒吧门口。
阮忆冬站在“野肆”招牌右下方,眼神没聚焦,桑榆知道她在想事儿。
“阿阮。”桑榆叫她。
阮忆冬回过神来,朝桑榆走来。
杨筱方才走在门口便注意到了阮忆冬。
阮忆冬穿了件黑色风衣,裹着个灰棕相间的厚围巾,静静的待在暗处。
“你朋友?”杨筱微侧头。
桑榆点头,朝阮忆冬介绍:“这位是杨筱,也是弹乐器的。”
阮忆冬半张埋在围巾里的脑袋微微伸出来了点,“你好,阮忆冬。”
夜里微风带着寒气,阮忆冬看着面前的人,说出到这儿后的第二句话。
“不冷吗。”
杨筱倏的笑了,她觉得面前这个女孩有点天然萌。
马路对面是个街头歌手,彼时音响里放着《Dan》。
刚才不觉得,现在有点儿了。
杨筱侧身对着桑榆道:“我回去拿外套,一会让司机顺路送你们回去。”
杨筱披了件高腰外套,司机己在路边等候。
阮忆冬对车不感兴趣,所以对这方面不敏感。
只是这辆随意停在路边的车,看起来价格不菲。
阮忆冬体寒,常年手脚冰冷,车内温度正好,还有股淡淡的熏香味。辗转一天,阮忆冬有些犯困。
一路平稳,司机将二人送至北翰西门口,杨筱半落车窗,发丝被风吹起几缕,阮忆冬突然发现,杨筱的眼睛很漂亮。
“回见。”杨筱道。
薄云被风吹散开来,月色又亮了些。
两人慢慢地行走在路上,阮忆冬盯着地面,其实她和杨筱不是第一次见面。
阮忆冬思绪莫名拉回那天。
初春的阳光浅浅洒在地面,阮忆冬静静地站着,手指在请柬上来回摩挲。
商务车停在小区门口,黎清氿下车向阮忆冬走去。
黎清氿和她算是青梅竹马。那时他们住在老城区的小院里,两家门对门。黎母总说这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让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生。后来黎清氿一家搬走了,但两小孩间还时有联系。
“阿阮,等很久了吗?”
“刚下来。“阮忆冬摇头,黎清氿替她拉开门。
“开慢些。”黎清氿提醒司机,他知道阮忆冬有些晕车。
窗外飘着冷风,阮忆冬半倚靠着车窗。
其实她挺喜欢这种天气,尽管它那么讨人厌。
“阿阮,不舒服吗?”黎清氿看向她。
“没。”阮忆冬继续望向窗外。
她一向如此,没什么特别浓烈的情绪,像是脱离这个世界的,虚无缥缈,给人什么都无所谓的模样。
约莫半小时,商务车缓缓停下。
司机拉开车门,阮忆冬拢了下外套,下车了。
不远处传来嬉笑声,阮忆冬不爱热闹,但实在夺目,一水地跑车停靠在路边,几个年轻的男人和女人站在一起,扑面而来的纸醉金迷感,个个都十分张扬。里面尤其抢眼的是个男人,身形极高,气质卓然。一手夹着烟倚在跑车旁同身边的女人说话。而这个女人,便是今天见到的杨筱。
校庆日。
阮忆冬作为艺术特招生进入北翰,校庆被邀请登台演奏,此刻在后台等候。
听闻,陈家和萧家的两个少爷要来,平日里爱慕他们的人不少,自然是赶着来。除去爱慕,想要巴结的人更不用数。
这北城,是个金子做的城市。有钱不够,有权才能压人一头。
而北城势力最强的,无非陈谢萧三家,外算个稍次点的杨家。
这几家政商皆涉及,听闻那些产业……没人敢查。
想攀附权贵飞升的比比皆是,今晚的校庆,各怀鬼胎。
八点将至,礼堂热闹起来。
陈家萧家那两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