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我是曹髦

第2章 不一样的淮南一叛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三国之我是曹髦
作者:
天门客
本章字数:
5472
更新时间:
2024-11-16

历史的车轮按照原有的轨迹向前推进,嘉平三年(251年)元月,吴国孙权怕自已死后魏军长驱直入,便封锁涂水。王凌知道自已等的机会来了,于是上书朝廷发下统兵的“虎符”以教训吴国为名,调动扬州大军发动政变,然而司马懿不允。其实王凌不知道的是早在嘉平元年(249年)王凌让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当时驻地在平阿,没在兖州,离淮南比较近)派张式去见楚王曹彪,打算立楚王为帝,密谋造反。可是还没等张式回来,令狐愚就病逝了,所谋之事被幕僚杨康知晓,被其举报给司徒高柔,进而被司马懿知晓,司马懿虽然震怒,但王凌位列三公,没有证据无法下手捉拿,于是老谋深算司马懿派亲信黄华出任兖州刺史,想以此得到证据,进而消除王凌的威胁。

拥有后世视角的曹髦在派遣桓楷来帮助王凌之时便已将这些告知桓楷,并且把福满楼(主人公的情报机构)获取杨康举报王凌谋反的证据,以及杨弘与黄华密谋证据一并交给桓楷,以便其在恰当的时机提醒王凌,避免重蹈覆辙。

王凌此时意识到司马懿识破自已的计谋,故而朝廷一直没有回应,正在王凌思考化解之法时,其子王广与好友桓楷一起面见王凌,桓楷此时是王广幕僚,加之桓范与王凌是好友,故而对桓楷颇为信任,此时桓楷道“老将军可是为朝廷没有回应调兵之事而苦恼,想必将军已猜到其中缘由,不知可有应对之策,不妨告知吾等,吾与公渊(王广的字)也可参谋一二”。王广也道“父亲大人不妨说说,吾与正平(桓楷字,历史不详,小编想的)也能安心”。闻言王凌无奈道:“如今我的计谋恐怕已被司马懿识破,奈何手中兵马有限,为今之计唯有联合外部一同起事,方有一较高下的可能,新任兖州刺史黄华与我是好友,且昔年我曾帮助过他,故而我打算派心腹杨弘去说服黄华相约共同举事,想必他必不会拒绝,不知此计如何呀。”王广与桓楷沉思片刻,桓楷道:“将军智勇无双,此计虽好但也属无奈之举,恰好我手中有份情报要呈与将军,将军看后必有计较”。言罢桓楷把曹髦给的证据交给了王凌,王凌看后大惊,尤其是看到杨弘与黄华的密谋惊出一身冷汗,王凌丝毫不怀疑证据的真假,桓楷三族被司马懿诛杀,那么不会拿这个来欺骗自已,王凌想到自已的心腹出卖自已不禁感觉后怕,王广看后,不禁愤怒至极,也感到心有余悸,良久王凌开口道:“多谢正平提供的情报,我差点就步入万劫不复之地,不知可有法化解之策”。望向王凌及王广父子投来希冀的目光,桓楷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若要避免惊动敌人,仍然可以按照将军的意思派遣杨弘去劝说黄华。不过,为了表示诚意,可以让公渊(王广字)带领亲信的官兵一同前往,人不宜多,七八人即可。这些亲信官兵可由将军挑选,我也可以推荐五个人来协助接管兖州军务,这五人是家父生前的学生,文韬武略尚可。同时,也要寻找机会诛杀杨弘,并威胁黄华一起起事。黄华此人非常珍惜自已的生命,在文帝时期曾与张进谋反,后来张进被苏则太守斩首,黄华因为畏惧而投降。这样贪生怕死的人容易控制。等到控制了黄华之后,我们再召集兖州刺史府的官员们议事。另外黄华刚刚调任为兖州刺史不久,想必刺史府的官员大多是前任刺史令狐愚提拔的人,而令狐愚是将军的外甥,所以只要王广公子前去,必定会得到他们的信服。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服从的官员,我们要一并斩杀,让随行的亲信官兵控制住军务,这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大事也就能够成功了!”

听完桓楷的话,王凌父子也觉得此计可行,毕竟箭在弦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当晚杨弘,王广携带丁宇等八人赶去兖州密会黄华,待到兖州刺史府由杨弘引荐,见到黄华后,王广丁宇等人暴起解决身边侍卫,同时杀了杨弘,随机胁迫黄华交出刺史印信,以黄华名义召集军中将官议事,待人到齐,王广把杨弘人头丢到地上。诸将皆是惊恐,然与令狐愚交好的将领看到王广后都保持沉默。此时王广道:“司马懿专政,架空陛下,洛水之誓后诛杀大将军曹爽三族,家父王凌决议带领扬州军士与楚王一起清君侧,今日便是邀各位一起,黄刺史已经加入,我话说完了,诸位谁赞成谁反对”。言毕只见州泰(司马懿心腹,没有按原历史写,不喜勿喷,新人不易)及其所属部将五人怒目而视,刚要起身反抗,被丁宇等人一轮刀斩杀,剩余诸将都表示顺从。王广命丁宇等人带兵包围州泰所部,敢于反抗者皆被诛灭,经过一夜的肃清,司马懿安插在兖州军中的亲信基本被屠尽,兖州军也被王广控制,随后王广把丁宇等人任命到各军中担任主官,以便更好的控制军队,从而消除潜在威胁,在安抚兖州军的同时,派人通知王凌已经掌控兖州军,并且随时可以响应王凌的军事行动,让王凌不要有后顾之忧。

待收到王广的汇报,王凌压在心头的大石终于可以落下,不免心情舒畅,同时请桓楷前来商议。等到桓楷到来,王凌把王广丁宇等人斩杀杨弘,州泰等人控制兖州军务的事情说了下,进而王凌道:“如今事半功倍,不知正平觉得何时起事比较适合”。桓楷闻言道:“想必那司马老贼也将很快得知兖州刺史之事,然整顿兵马粮草需要时间,依我看最多两个月便会讨伐我等,我等不妨早做准备,沿途埋下伏兵,尽量杀伤司马老贼的军队,以此来保持优势,想必司马老贼必定亲率大军讨伐我等,将军要做好准备”,王凌听后立即通知王广做好准备,同时随时准备带兵支援兵成败在此一举。

桓楷离开王府后来到了福满楼,把此事告诉他儿子桓颢,让桓颢尽快赶往徐州东海报告给曹髦,同时希望桓颢可以留在曹髦身边效力,曹髦得知后,心情不免有些畅快,虽然知道王凌最终斗不过司马懿,但是能够给自已的发育拖延时间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毕竟时间紧迫,每当想到对手是权倾朝野的司马家,也不免心有余悸。同时心中也思考着怎样在王凌兵败后,获取最大的利益,毕竟随着福满楼情报组建越来越完善,不断往京师以及邺城布局势在必行,毕竟按照原有历史,司马懿今年九月就会病死,自已的便宜老爹也在这一年去世,而曹氏宗亲包括自已因受到楚王曹彪谋反的影响将被全部迁移到邺城生活,形同监禁。现在自已欠缺是可以行军打仗的将帅,希望丁宇等人通过这次事件能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起来,此刻曹髦倍感得亚历山大,但是相比较,自已比历史上的曹髦要好很多,毕竟做了那么多准备,想到此,曹髦顿感心情好了很多,同时让人通知桓楷,让其告知丁宇等人在军中保护好自已,能够善于运用自已所学谋略,多磨炼自已,以后自已还要他们帮自已统一天下。同时曹髦发现桓颢聪慧机智,熟读兵书足智多谋跟其爷爷桓范学习了很多兵法谋略,所以桓颢留在自已身边教导未来也可以独挡一面,毕竟自已目前的家底就这么多,都要尽量保存。

另外让桓楷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尽量说服王凌把部分家人及幕僚家属转移,以便保留血脉,如果事不可为就让桓楷通过福满楼保全自已,这也算是来自后世曹髦心理上的一种自我安慰,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心理也将不复存在。

开头太难写,不想写系统文,前期韬光养晦,主要按照历史发展苟到做皇帝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