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第65章 我们为何总爱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

加入书架
书名:
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作者:
卫老三
本章字数:
4896
更新时间:
2025-06-20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有一份重要报告下周就要交,却非要等到最后一天晚上才疯狂赶工;健身计划写满了日程表,结果一年过去了,健身房的门都没进过几次;甚至早上起床时,明明再不起就要迟到,却还是忍不住按下“再睡五分钟”的闹钟……如果你中招了,别担心,你并不孤单。拖延症几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心理学家甚至发现,超过95%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拖延习惯,而职场中也有近70%的人经常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刻。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拖延不好,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拖延到底是懒惰的表现,还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拖延症的历史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悠久得多。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意志薄弱”(Akrasia)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明知什么是对的,却偏偏选择做错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更是生动刻画了人类拖延的天性。但首到20世纪后期,心理学家才开始系统性地研究这一现象。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首次将拖延定义为“一种非理性的延迟行为”,即尽管知道拖延会带来负面后果,人们仍然选择推迟任务。而到了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拖延症更是像病毒一样蔓延——毕竟,刷短视频可比写论文有趣多了。

为什么我们会拖延?最首接的解释是:我们的大脑更喜欢即时满足,而不是长期回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有两个关键系统在影响决策——边缘系统(负责情绪和冲动)和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和规划)。当我们面对一项枯燥的任务时,边缘系统会大喊:“别做了,去玩吧!现在快乐最重要!”而前额叶皮层则会理性地提醒:“现在不做,以后会更痛苦。”可惜的是,边缘系统的反应速度比前额叶皮层快得多,所以当诱惑出现时(比如手机推送、朋友邀约),我们往往来不及思考后果,就己经屈服于“即时快乐”了。经济学家甚至为此创造了一个术语——“时间贴现”(Temporal Disting),意思是人们倾向于低估未来的收益或代价,而更看重眼前的感受。

拖延症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心理陷阱:我们总是高估未来的自己。比如,当你决定“明天再开始减肥”时,你其实是在假设“明天的自己”会比“今天的自己”更有意志力、更勤奋。但事实上,明天的你很可能和今天的你一样,仍然想拖延。心理学家称之为“未来自我连续性断裂”(Future Self-tinuity Disruption),即我们无法真正把未来的自己当作“同一个人”来对待。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甚至用脑部扫描证明,当人们想象“未来的自己”时,大脑活跃的区域和想象“陌生人”时几乎一致——换句话说,我们潜意识里觉得“未来的自己”是另一个人,所以才会把烂摊子都丢给他。

有趣的是,拖延症并不总是坏事。有些心理学家提出,拖延可能是一种进化优势。在原始社会,人类需要快速应对眼前的危险(比如野兽袭击),而不是纠结于长期计划(比如明年冬天怎么储存食物)。因此,那些更关注“当下生存”的人可能更容易活下来,而他们的基因也传递给了我们。此外,拖延有时还能激发创造力。作家、艺术家和发明家中不乏“最后一刻才爆发灵感”的例子。马克·吐温曾说:“永远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情拖到明天——你可能会发现,明天其实根本不需要做。”而著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甚至公开承认,他的许多设计灵感都来自“死线前的恐慌”。

但拖延症真正的问题在于,它往往会带来“拖延-焦虑-更拖延”的恶性循环。当你把任务一拖再拖时,内心的焦虑感会不断累积,而焦虑又会让你更想逃避任务,最终陷入自我谴责的漩涡。心理学家称之为“拖延悖论”(Procrastination Paradox):我们拖延是为了避免压力,但拖延本身却制造了更大的压力。更糟糕的是,长期拖延会损害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你一次次对自己说“这次我一定早点开始”,结果却还是拖到最后,你会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甚至产生“我就是一个懒惰的人”的消极自我认知。

那么,如何战胜拖延症?传统的“时间管理法”可能并不完全奏效,因为拖延的核心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情绪问题。心理学家蒂姆·皮切尔(Tim Pychyl)提出,拖延的本质是“情绪调节失败”——我们无法忍受任务带来的负面情绪(比如无聊、恐惧、自我怀疑),所以选择用拖延来暂时逃避。因此,真正有效的策略不是“逼自己更自律”,而是学会与这些情绪共处。比如,“5分钟法则”就很简单:告诉自己“只做5分钟,5分钟后可以停下”,结果往往是一旦开始,你就会发现任务没那么可怕,反而能继续做下去。

另一个有趣的方法是“预先承诺”(Pre-itment),即提前设置一些无法轻易反悔的机制。比如,如果你想戒掉熬夜刷手机的习惯,可以设定手机在晚上11点自动进入“勿扰模式”;如果你想坚持健身,可以提前约好朋友一起去,这样临时取消的成本就会变高。历史上最极端的“预先承诺”例子来自古希腊将军阿加索克利斯,他在率军登陆敌国海岸后,下令烧毁所有船只,彻底断了士兵们撤退的念想——虽然我们不必这么极端,但原理是一样的:减少选择的余地,拖延的空间自然就小了。

拖延症还和完美主义密切相关。很多人拖延,是因为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迟迟不敢开始。作家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在《关于写作》一书中提出了“烂初稿”(Shitty First Draft)理论: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从糟糕的初稿开始的,关键是要先写出来,再慢慢修改。同样,程序员有句行话:“先让代码能跑,再让它跑得好。”这些智慧都在提醒我们: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动比计划更有效。

拖延症或许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天性。但我们可以学会与它共处,甚至利用它。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又在拖延时,不妨问问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么?是任务太难,还是怕做不好?”看清情绪背后的真相,往往比盲目对抗更有效。毕竟,人生不是一场与拖延的战争,而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有时候,慢一点,反而能走得更远。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