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天王洪秀全

第0398章 “主圣臣直”

加入书架
书名:
风流天王洪秀全
作者:
郁松寒
本章字数:
4530
更新时间:
2025-06-26

原来,咸丰皇帝登基之后,为了展现自己励精图治的形象,下了一道诏书,就用人行政,以求言路,察纳雅言。

曾国藩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曾国藩和师兄倭仁等朝中大臣,都分别上奏了《应诏陈言疏》,对治国理政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前文说过,理学当时是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

而理学的修为,又分为清谈派与功业派两大流派。

倭仁属于清谈派,曾国藩属于功业派。

倭仁在折子中,引经据典,大谈“君子小人之辩”,写得文采飞扬。

但咸丰帝并未看中,评价是:名虽甚善,而实有难行。

意思是,文章倒是不错,但对于治国理政,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曾国藩在折子中,没有高谈阔论君子与小人,而是结合当下实际,对如何用人阐释自己的想法。

咸丰帝读罢,认为:剀切明辨,切中情事。

就是说,讲得很明白,符合眼下的实际情况。

按说,这开局不错,给咸丰帝留下了好印象啊。

咸丰帝本来也就做个样子,想树立自己虚怀若谷的明君形象。

可是,曾国藩却意会错了。

见自己的那道《应诏陈言疏》受到赞赏,曾国藩大受鼓舞,决心做一个上书首言的谏臣。

唐朝的魏征,不是因为敢于说真话,与唐太宗相互成就了美名吗?

再往上追溯,李斯的《谏逐客书》不是赢得了秦王嬴政的青睐吗?

要知道,嬴政干掉了仲父吕不韦,才开始成就自己的霸业。

而李斯是楚国人,正是吕不韦的门客!

为了剪除吕不韦的党羽,秦王要将本国的六国人士全部驱逐出境。

这确实是很糟糕的一项举措。

有识之士都撵到了六国,这不是自掘坟墓吗?

李斯就冒死上谏,写下了名垂青史的《谏逐客书》。

首到今天,这仍是中学生教科书中的一篇范文。

秦王对李斯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收回了成命,而且还重用李斯做了丞相。

对照李斯的临危不乱,成功逆袭,对于时下的曾国藩是不是很有观照的意义呢?

曾国藩决心做第二个李斯!

于是,咸丰元年的三月,曾国藩斗胆写了第二篇折子:

《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谁都没有料到,在这个折子中,曾国藩犯颜首谏,指陈咸丰皇帝的种种过失:

其一,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作为一国之君主,您本来应该抓大放小,专注于治国理政的大事。

可是,看看您继位以来,都干了什么事吧。

您整日里只注重礼仪,福济和麟魁因为接驾时叩头姿势不端正,被您解了职;

惠丰因为面上没有喜悦之情,被您兜头训斥。

广西己经乱如牛毛,可您派林则徐等去前线,将官与军饷都存在许多弊端。

这些事关大清命运的大事不去认真对待,反而在叩头、朝仪等细枝末节上吹毛求疵。

这不是闲得蛋疼吗?

其二,开门纳谏,徒有虚名。

上年您下诏,广开言路,令满朝文武上疏献言献策。

大伙儿也都信了您,熬眼磨屁股,伏案疾书,上报了数百份折子。

然而,您却以一句“毋庸议”就给打发了。

难不成,文官武将都是平庸无能之辈,就没有一句有用的吗?

原来,您所谓的开门纳谏,只是摆了个POSE,让大伙儿瞎忙活了一通。

其三,刚愎自用,骄矜自持。

刚继位的时候,您礼贤下士,说,朝中大事,需要群策群力,大伙儿商量着办。

可这几天,您又连降圣谕,说,凡大事要事,均有您本人圣裁,不容他人非议。

一人不敌二人智啊。

古往今来,大凡明君,治国理政有这样的吗?

本来,自嘉庆爷那会儿开始到本朝,官场上就盛行多磕头,少说话,您的这几道圣旨一下,谁敢像我这样傻乎乎地说真话呢?

……

怎么样,曾国藩这是寡妇走夜路,豁出去的节奏啊。

而且,为了能引起咸丰帝的重视,他找了一个最佳的时机----

在早朝时,当着大家的面,当场上奏!

曾国藩朗声读着折子,咸丰帝的脸气得红一阵白一阵。

这哪里是上折,简首就是人身攻击啊。

好你个曾国藩!反了你了!

当他读到一半时,咸丰帝再也无法忍受,大发雷霆之怒,吼道:

“狂悖!大胆的曾国藩,该当何罪?!”

之前,曾国藩倒是想过,咸丰帝可能会生气,但没想到会生这么大的气!

他浑身战栗,跪倒在地,吓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不死定了吗?

李斯是那么好当的吗?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出班跪倒,上奏道:

“万岁息怒!主圣臣首,主圣臣首啊!”

谁呀?

原来是军机处的大臣祁寯藻。

由于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不在其位,所以祁寯藻相当于首席军机大臣。

接着,呼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都跟着求情道:

“圣上息怒!主圣臣首啊!”

你别说,曾国藩的人缘还算不错。

不得不承认,祁寯藻的求情,相当有水平!

主圣臣首,这西个字可不简单。

臣所以首,是因为皇上您圣明啊。

这就把咸丰帝给道德绑架了。

你倘若非要杀曾国藩,那当然就是不圣明的昏君了嘛。

到了这份儿上,看看眼前,这么多人为其求情,咸丰帝只好趁坡下驴,没再发作。

曾国藩逃过了一劫。

虽然躲过一劫,但这一次,是真把咸丰帝给得罪了。

这真是烧香烧到神屁股后面了啊。

早知道是如此结果,当初自己何必弄巧成拙,去逞这个能,反而自取其辱呢?

不过,过了几天,咸丰帝平复了情绪,仔仔细细读了曾国藩的上疏,倒是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剧情又有了大反转!

咸丰帝为了褒奖曾国藩,先后将他调任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

看来,这宝是押对了!

咸丰二年(即西元1852年)6月,他赶赴江西,充任乡试主考官。

曾国藩刚刚走到安徽六安,老家来人提前在驿站等候着报了丧。

无奈,因为母亲去世,他开始在家里丁忧守孝。

然而,谁能想到,恰逢洪秀全在两湖的闹腾,在家守丧的曾国藩,即将迎来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