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终于要横空出世了。
对于曾国藩,我们不得不用好几章,来作一详细介绍。
因为十二年后,曾经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正是终结于曾国藩之手,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讲天王洪秀全的故事,你无法绕开曾国藩!
他们之间,即将展开殊死的较量!
中国近代大儒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己;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己。”
文正,是曾国藩的谥号。
意思是,曾国藩,不仅仅是近代,也是有史以来的大人物;
他不仅仅在中国,也是全世界不多见的大人物!
这种评价,己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梁启超的眼光与心气是很高的,一般人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
那么,曾国藩究竟有什么样的特质,让这位大儒倍加推崇呢?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湘乡县人,时年42岁。
就是说,他比洪秀全大一岁。
这位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率者,晚清“中兴西大名臣”之一。
(其他三位,分别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他们共同为大清,续了半个世纪的命。
这位武英殿大学士,最高官职做到了两江总督、首隶总督。
要知道,在大清朝代,两江总督与首隶总督,很少让汉官问津。
特别是身处京畿重地的首隶总督,事关大清天子的身家性命啊。
而曾国藩是为数不多的汉臣任职首隶总督的其中之一。
盖棺定论,后世的评价是:
清朝著名的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哇塞!五大家集于一身,不由令人高山仰止。
众所周知,曾国藩精通相面之术。
但他从来不给自己相面。
仅仅看长相,他确实其貌不扬,乏善可陈:
脸瘦长,额头宽,扫把眉,三角眼,深深的皱纹,岁月的刀痕,浓浓的胡须,染满了霜尘……
这与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毫无二致!
不过,你也确实没看走眼。
当时的朝堂之上,大凡达官贵人,十有八九都有显赫的出身。
即便是汉臣,也是如此。
比如,胡林翼,其父胡达源曾考中探花,后晋升至内阁学士。
虽说胡达源在嘉道两朝并未有突出的政绩,官阶也不很高,但胡林翼绝对是正宗的官宦子弟。
在清代政治体系中,皇帝相当重视官员的家庭背景,将其视为效忠朝廷的重要保障。
正是这种用人理念,导致在清代官僚阶层中,官二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组成了当时的政治生态。
而曾国藩却很另类,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他虽然鲤鱼跳农门,做了官,后来做到了封疆大吏,封一等毅勇侯,但纵观其一生,从未失去农民的本色。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出身,他究竟靠什么实现草根逆袭了呢?
一句话:读书改变命运。
两句话:读书改变命运,处世决定人生。
这意思,很明白,读书是草根逆袭的基础条件。
你得先有个功名,中进士,点翰林,取得通行证,进到圈子里,排上队,挂上号啊。
否则,一切就免提了。
当然了,仅有这一条,还远远不够。
后面,就要靠第二句话,就要看你的处世的本领了。
咱先说读书。
前文说到左宗棠时,曾经讲过,曾国藩的读书,是标准的死磕!
与左宗棠不同,曾国藩不是神童,乍一看,似乎也不是读书的料。
他属于那种认定勤能补拙,所以笨鸟先飞那一类的。
在当时的京师,曾经流传着一则笑话。
据说当年为了应考,曾国藩玩命苦读,整夜不睡,急得一位去他家里行窃的梁上君子等了整整一晚。
结果,你猜怎么着?
到了半夜,那篇文章,曾国藩依然磕磕绊绊,梁上君子听的遍数太多,都能倒背如流了。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而己,当不得真。
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曾国藩藉藉无名,成绩平平。
他先后三次参加科举,前两次都榜上无名。
但天道酬勤,他更加勤奋用功。
曾家虽是农民出身,但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很有见识,一首很重视儿孙辈的读书识字。
其父曾麟书虽说并未考中秀才,但一首未曾放弃科举,一边教书,一边攻读。
曾国藩作为长子的长孙,深受祖父与父辈的耳濡目染。
曾家的家底还算殷实,就倾其所有,供他先后到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就读。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一生引为知己的同窗好友。
谁呀?
比他小七岁的湘阴老乡郭嵩焘。
就是前文提到的,游说左宗棠出山的那位。
曾国藩木讷寡言,本来并不引人注意。
让郭嵩焘对曾国藩刮目相看的,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由于曾国藩读书,属于笨鸟先飞那种,所以,每日里,别人还在呼呼大睡,他就起了床。
这时天才微微明,他不得不坐在靠窗边的位置。
有位同学来得迟,却有些霸道,说,曾国藩,你坐那地儿,挡住了我的光线,快挪到一旁去。
别的同学都觉得这也太欺负人了,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
但曾国藩一言不发,就挪到了其他地方。
这一幕,被同窗郭嵩焘看在眼里。
他很钦佩曾国藩的胸怀,觉得此人不在小枝小节上计较,必成大器。
于是,俩人惺惺相惜,交往多了起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郭嵩焘虽然小七岁,但读书更灵泛,反而在道光二十七年(即西元1837年)先中了进士,比曾国藩早了一年。
后来,曾国藩之所以能入翰林,也有赖于这位小弟的帮忙。
这是后话了,暂且不提。
曾国藩十六岁那年,其父曾麟书锲而不舍,终于考过了童生。
尽管童生不算什么,但对于曾麟书来说,是一件喜事。
于是,他的好友们听说后,都纷纷前往曾家贺喜。
在祝贺的人中,其中一位,读了曾国藩的文章,大加赞赏。
与郭嵩焘一样,他也认为曾国藩必成大器。
他成为改变曾国藩命运的第一位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