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花费这四万美金最值得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因为这壮阔的山河,还能是不是感悟点人生哲理什么的,尽管给隔壁那位点评为闷骚。
和一味只看文学类作品的他不同,雪乃看的书要驳杂得多,今天放在案头的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第二天可能就是《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类科幻小说,甚至每天都写一段读书心得,记录在一本厚厚的牛皮笔记本上,认真得一塌糊涂,看着那本已经表面半旧有磨损痕迹的笔记本,八幡丝毫不怀疑这妞在这两年根本就没有落下过功课,她对于知识库的充实肯定有自己的规划,不会因为外出旅行,或者觉得自己踏上珠峰可能就有去无回而放弃原本规划好的事情。
也不知道是说她死脑筋好,还是佩服她的坚持好了。
顺便一提,这又一个半月过去,她更加黑了。
然后脱下衣服之后,这种黑白的对比也更加强烈。
对,就好像东京涉谷那些特意晒黑的黑妹那样。
不过,果然还是很好看的。
可惜,就是只能光瞪眼看着不能吃,这就比较痛苦了。
就这样,平稳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
终于,出发的日子到了。
在罗格的指挥之下,依然有无数装备物资从山下运下来。
大概在出发日子的前一周,登山队每天都在罗格的帐篷里面,听他讲解接下来的行程,还有就是检查例如冰爪和氧气筒等装备的完整性,最后两天,依然是夏尔巴人的祈福仪式,和之前祈求往生的仪式不同,这次是祈求山神让他们行程平安的仪式,和信仰无关,几乎所有的登山者都会聚集在这里,祈求出行平安。
所有应该准备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此时身体没有异样的人,几乎都已经适应了基地营海拔的空气,可以往更加高的海拔出发。
下一站,他们的目的地是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而现在他们所处的基地营,则是海拔5130米,相差了1400米左右,可尽管看似只有1.5公里的距离,但实际上,他们需要走10.5公里的距离到达中途的过渡营地,然后在那里过一晚上,在花费六个小时左右,从过渡营地走大约9公里的路程,到达他们的目的地前进营地,然后在那里,他们需要花费两周到两周半的时间,用来适应那里更稀薄的空气,前进营地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比起基本营还要更加低,而在含氧量变化剧烈的高山上,快速攀登,是致命的。
他们必须要花这段时间,就好像花在基地营的一个半月那样,在前进营地生活半个月,让身体适应这个高度。
其实着急上山也没用,哪怕现在登上了C3营地,峰顶没有放晴的情况下,谁也上不去,上去就是个死。
他们这支登山队,是中午用完午饭之后出发的,各支登山队的出发时间有差异,早些的,今早就出发了,他们是准备急行军,今天晚上就直接到达前进营地,而不准备在过渡营地过夜,罗格则是比较传统,中午吃完饭,还休息了一会儿,他们才背上了各自的行囊,出发。
从基地营到过渡营地这一段路,着实是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这是一段缓缓上坡的碎石路,甚至没有冰雪覆盖,他们看起来,更像是在某座光秃秃的山上徒步野营,没有攀登世界第一峰的刺激感。
傍晚七点多,全员到达过渡营地,一夜无话。
第二天,他们从过渡营地出发,然后,风景逐渐开始变化。
他们开始慢慢走进了东绒布冰川,巍峨的冰塔开始出现在他们眼前,土黄色的碎石地面,和大大小小不等的雪白冰塔形成了强烈的违和感,可是一路走去,在两三米高的冰塔身边穿梭,终于让他们有了正在登山的真实感。
八幡和雪乃的步速并不快,但是十分协调,他们的位置比较靠后,在后面的,就只有那个身高两米像是熊一样的好莱坞人提姆而已,据说他以前出过眼中的车祸,现在身体里面还留有手术后用来固定身体的金属板,他开玩笑说自己的身体像是废金属篓,因为这样的身高和特殊的身体,其实他比起单腿截肢的马克,要更加不适合攀登珠峰,罗格说他更适合去打橄榄球。
八幡的表现比起想象中的要更加稳定,亚洲人的体格虽然没有欧美人强壮,可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在这样高山的环境之下,身形相对矮小的夏尔巴人,才是这里的王者,那些名誉四海的登山家,创作的什么最快登山记录,或者什么无氧最快登顶记录,在这些夏尔巴人面前,什么都不是,就例如,夏尔巴人创造了一个至今依然没有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夏尔巴人Babu Chiri在珠峰顶部停留了创纪录的21小时,一般人需要带氧气面罩吸氧才能上山的高海拔,这个夏尔巴人直接在峰顶上面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