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刚蒙蒙亮,小翠就揣着《林氏家乘》出门了。林羽站在客栈二楼的窗边,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胡同拐角,心里有些忐忑。他转身回到桌前,摊开昨夜写了一半的籍贯说明,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楼下传来客栈伙计忙碌的声音,夹杂着住客的交谈声。他索性放下笔,决定出去走走,一来可以熟悉一下顺天府的环境,二来也能顺便打探些消息。
换上一身干净的襕衫,林羽走出了悦来客栈。清晨的顺天府,街道上己经热闹起来。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吆喝声此起彼伏;卖早点的摊位前围满了人,热气腾腾的包子、油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几个穿着短打的脚夫扛着货物,脚步匆匆地往码头方向赶。
林羽沿着街道慢慢走着,目光被街边的一个书摊吸引了。摊主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正坐在小马扎上,翻看着一本线装书。书摊上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有儒家经典,也有诗词文集,还有一些话本小说。
他拿起一本《三国演义》,翻了几页,只见纸张泛黄,字迹是雕版印刷的,虽然不如现代印刷清晰,但也还算工整。“老先生,这本《三国演义》怎么卖?” 林羽问道。
老者抬起头,打量了他一眼,笑道:“这位公子看着面生,是来参加殿试的举子吧?这本《三国演义》是新刻的,只要五十文钱。”
林羽点点头,付了钱把书买下。他知道,《三国演义》在明代就己经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路上,他一边走,一边翻看,看到精彩处,不由得停下脚步,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不知不觉,他走到了一条河边。河边停靠着许多船只,有漕运的粮船,也有载客的客船。几个船夫正忙着装卸货物,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林羽想起笔记里抄的《漕河图志》,上面详细记载了大运河的漕运路线和沿途的码头,眼前的景象,与史料记载如出一辙。
他正看得入神,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这位公子,可是在看漕运?”
林羽回过头,只见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站在身后,面容和善,眼神中带着几分探究。“正是,” 林羽拱手道,“在下林羽,浙江会稽人氏。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在下王承宗,淮安府人氏,在京城做点小生意。” 中年男子回礼道,“看公子的打扮,像是个读书人,怎么对漕运感兴趣?”
“只是好奇罢了。” 林羽笑了笑,“常听人说,大运河是咱们大明的生命线,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王承宗点点头:“公子说得没错。这大运河啊,可关系着朝廷的命脉。每年从江南运来的漕粮,养活了京城多少人。只是……”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几分忧虑,“这几年漕运越来越难了。漕丁们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日子不好过啊。”
林羽心中一动,想起笔记里抄的《明神宗实录》,里面记载万历十五年漕运 “耗损逾半”,看来王承宗说的是实情。“先生对漕运很了解?”
“谈不上了解,只是常年往来于南北,听得多了。” 王承宗叹了口气,“就说这漕丁吧,原本朝廷有规定,每人每月有二石米的粮饷,可现在,层层克扣下来,能拿到一石就不错了。有些人实在活不下去,就只好铤而走险,干些偷运私货的勾当。”
林羽默然。他没想到,看似繁荣的漕运背后,竟有这么多的问题。这让他想起了殿试可能会涉及的民生问题,如果能把这些实际情况写进策论里,或许能让考官眼前一亮。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王承宗有事告辞了。林羽望着他的背影,心里若有所思。他继续沿着河边往前走,看到一座石桥,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桥边有几个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地讲着故事,周围围满了听众,时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林羽挤进去听了一会儿,讲的是岳飞抗金的故事。说书先生讲得绘声绘色,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他想起《万历野获编》里说,万历年间的说书 “多讲史事,寓褒贬于其中”,果然不假。
不知不觉,太阳己经升到了头顶。林羽感到有些饿了,便找了一家小饭馆坐下。饭馆里人不多,他点了一碗炸酱面,慢慢吃着。
邻桌坐着两个商人模样的人,正在交谈着生意上的事。一个说:“听说了吗?山西的盐价又涨了,咱们这次进的盐,怕是能赚不少。”
另一个笑道:“那是自然。现在盐引不好拿,物以稀为贵嘛。不过,咱们也得小心点,别被官府查出来私盐的事。”
林羽心中一动,盐价上涨和私盐问题,也是万历年间的一个社会热点。他竖起耳朵,仔细听着两人的对话,把有用的信息记在心里。
吃完面,林羽付了钱,起身往回走。路上,他看到一个布庄,便走了进去。布庄里的布料琳琅满目,有棉布、丝绸、麻布等。掌柜的是个精明的中年妇人,见林羽进来,连忙热情地招呼:“公子想买点什么布料?咱们这儿有刚到的苏绣,可好看了。”
林羽摆摆手:“我只是随便看看。” 他走到棉布区,拿起一匹棉布摸了摸,质地还算不错。“这棉布怎么卖?”
“公子好眼光,这是山东产的棉布,一尺只要五文钱。” 掌柜的说道。
林羽点点头,想起《农政全书》里说,万历年间棉花种植己经普及,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价格也比较低廉,看来确实如此。
从布庄出来,林羽感觉收获颇丰。他不仅熟悉了顺天府的环境,还了解到了不少关于漕运、盐价、棉布等方面的信息,这些都可能成为殿试策论的素材。
回到悦来客栈,己经是下午了。小翠还没回来,林羽心里有些着急。他坐在桌前,拿起那本《三国演义》,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就在这时,客栈掌柜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林公子,有您的信。”
林羽接过信,见信封上的字迹有些眼熟,拆开一看,原来是归德府在京同乡会的回信。信中说,他们己经看过《林氏家乘》,确认了林羽的籍贯,并表示愿意为他作保,还说会尽快派人来与他商议具体事宜。
林羽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他把信小心翼翼地收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来,籍贯的问题总算有了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