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镜涵明录

第6章 赴京途中,市井万象(下)

加入书架
书名:
玉镜涵明录
作者:
九转大帝
本章字数:
3630
更新时间:
2025-07-06

林羽将同乡会的回信折成西方,塞进《林氏家乘》的夹层里。指腹抚过家乘封面凹凸的纹路,忽然想起爷爷常说的 “纸页能载史,亦能证身”,此刻才算真正体会到这话的分量。

窗外的日头斜斜往西挪,胡同里传来挑水夫的号子声,“哗啦” 一声水响后,是妇人骂顽童的清脆嗓门。这鲜活的人间烟火,比笔记里任何一段记载都更能让他安心。他重新摊开殿试策论的草稿,笔尖悬在 “漕运策” 三个字上,忽然想起王承宗说的漕丁粮饷被克扣的事,便在旁边添了行小字:“查《万历会计录》载,漕丁月饷二石,今实发一石,需核层层克扣之由。”

正写着,楼下传来小翠的声音,带着几分雀跃:“公子!公子!我回来了!”

林羽连忙搁下笔,起身迎到楼梯口。小翠提着个竹篮快步上来,鬓角的碎发被汗濡湿,贴在脸颊上,篮子里装着几个油纸包,散出甜香。“公子您看,这是归德府同乡会的周先生让我带给您的,说是归德特产的酥糖。” 她献宝似的打开一个纸包,里面是琥珀色的糖块,裹着芝麻,“周先生说,您的籍贯文书他们己经在草拟了,过两天就送来,还说要请您后天去同乡会坐坐,认识些在京的长辈。”

“周先生?可是在户部任主事的周启明?” 林羽接过酥糖,放进嘴里,清甜里带着芝麻的醇香,和他在归德府老宅吃过的味道几乎一样。《归德府志》里记载过周启明,嘉靖西十一年举人,官至户部主事,以 “清廉” 著于乡。

“正是呢!” 小翠擦了把汗,“周先生还夸您带来的《林氏家乘》保存得好,说里面记的‘永乐迁民’细节,和他家里的族谱能对上。他说啊,这可是铁证,谁也挑不出错来。”

林羽笑着点头,心里最后一点疑虑也烟消云散了。他拿起一块酥糖递给小翠:“辛苦你了,快尝尝。对了,去了这么久,路上没出什么事吧?”

“没呢,” 小翠接过糖块,含在嘴里含糊道,“就是在同乡会门口遇到个卖花的老婆婆,她说今岁的珠兰花特别好,我就买了一小把。” 她从竹篮底层翻出个小小的纸包,里面是几朵含苞的珠兰,香气清幽。

林羽拿起一朵珠兰,放在鼻尖轻嗅。《遵生八笺》里说,万历年间京城仕女多爱珠兰,“以细铁丝簪之,插鬓边,香可竟日”。他忽然想起方才在布庄看到的苏绣,若是用苏绣的料子做个香囊,装上珠兰,倒也雅致。

“对了公子,” 小翠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周先生让我把这个交给您,说是对您写策论有用。”

那是个蓝布封皮的小册子,封面上写着 “万历十五年漕运弊端杂记”,字迹工整,显然是精心抄录的。林羽翻开一看,里面详细记载了漕运各环节的克扣情况:“通州仓吏每石粮索‘过手钱’五文”“运军行船,沿途闸官需‘闸费’二钱”“至京城,户部验收官又索‘看样钱’”,每一条都标着具体的日期和证人,比《明神宗实录》里 “耗损逾半” 的笼统记载详实得多。

“周先生说,这些都是他这几年在户部当差时记下的,” 小翠在一旁解释,“他还说,您要是在策论里提到这些,可得隐去具体人名,免得得罪人。”

林羽心中一暖。周启明这般细致的提点,让他想起《万历野获编》里说的 “同乡之谊,在官场上最是牢靠”,果然不假。他把小册子放进怀里,贴身收好,对小翠说:“你去打盆热水来,咱们晚上吃点好的,就当是庆祝。”

晚饭时,客栈掌柜特意送了盘清蒸鲥鱼,说是 “刚从运河里捞上来的,给林公子补补身子”。鲥鱼银白细嫩,上面铺着翠绿的姜丝,香气扑鼻。林羽夹了一筷子,鱼肉入口即化,鲜得舌头都要化了 ——《遵生八笺》里记载 “江南鲥鱼,五月至京,价倍寻常”,看来这掌柜是个会做人的。

吃过饭,林羽坐在灯下,把周启明的小册子和自己的笔记对照着看。他发现,小册子上记载的 “闸费”,在《漕河图志》里有个文雅的名字叫 “闸程钱”,说是 “用于闸夫工钱”,实则多半进了闸官的腰包。他在策论草稿上添道:“闸程钱本为利民,今成剥民之具,当核其用度,令闸夫实得其半。”

窗外的月光越发明亮,透过窗纸照在桌上,形成一片朦胧的光晕。林羽放下笔,伸了个懒腰,只觉得浑身舒泰。籍贯的事有了着落,策论的素材也越来越丰富,他仿佛能看到殿试时,自己从容不迫地写下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引来考官赞许的目光。

忽然,胡同里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 —— 咚 ——”,两下,是二更天了。林羽吹熄烛火,躺在床上,听着远处隐约的犬吠声,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他仿佛又回到了定陵地宫,但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惊慌失措的考古队员,而是手持策论的举子,对着万历皇帝的棺椁,大声朗读着自己的 “漕运策”。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