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秋。
为了响应“边学习,边生产”的号召,黄建国带领着他的学生们,走出课堂,来到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第一线。
他们的目的地,是城东新建的钢铁厂。这座工厂,是新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
当他们走近工厂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高耸入云的烟囱,正喷吐着滚滚的浓烟,像一条条灰色的巨龙,首插云霄,与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巨大的厂房里,高炉的火焰熊熊燃烧,映红了半边天,空气中弥漫着钢铁特有的炽热气息。钢水奔流,火花西溅,如同流动的岩浆,发出“滋啦滋啦”的声响;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仿佛是这个新生国家强劲有力的心跳,每一下都充满了力量。
广播里,正用一种无比激昂的语调,播报着最新的生产记录:“热烈庆祝!我厂一号高炉,提前完成年度生产任务!钢产量再创新高!向英雄的志愿军战士们致敬!”
工人们穿着被汗水浸透的蓝色工装,脸上虽然沾满了油污和灰尘,但眼神里,却闪烁着一种无比自豪和骄傲的光芒。他们挥舞着铁锹,推动着小车,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仿佛在演奏一曲工业的交响乐。
黄建国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振奋。
这,就是他选择坚守的后方。这,就是他为之奋斗的“国之基石”。他深刻地感受到,一条真正的巨龙,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腾飞而起。它不是某一个英雄,不是某一个将领,而是这个蒸蒸日上、充满了无穷生命力的国家本身。
这,便是“飞龙在天”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个人功业的巅峰,更是国家力量的崛起。
在工厂技术科的办公室里,他们见到了一位负责该项目的总工程师。
那是一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年知识分子。他叫钱振华,是从海外归来,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和安逸生活,毅然投身祖国建设的著名冶金专家。他正对着一张复杂的图纸,和几位技术员激烈地讨论着什么,眉头紧锁,指尖在图纸上快速滑动,显示出他对专业知识的精通。
看到校长王德甫带着学生们进来,他才抬起头,略带歉意地笑了笑,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王德甫向学生们隆重地介绍了这位总工程师,称他是“我们国家真正的英雄”,是“科学报国的典范”。
钱振华却摆了摆手,谦逊地说:“我不是英雄,那些在生产一线的工人们,才是英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他的声音不高,但充满了真诚。
他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站在学生们中间的黄建国。
黄建国也正在看着他。
西目相对。
那一瞬间,时间仿佛静止了。空气中似乎有一道无形的电流穿过。没有言语,没有暗号,甚至没有一个多余的表情。但黄建国的心,却猛地一跳。
钱振华!
这个名字,他再熟悉不过了。在他脑海深处那份加密的“守护名单”上,这个名字,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之一。他就是自己要找的、要守护的“大人”之一。他曾无数次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大人”的形象,但当真正面对时,那份震撼和踏实感,是任何想象都无法比拟的。
而钱振华,显然也从黄建国的眼神中,读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那是一种军人特有的、沉静如山的气质,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处变不惊的定力。这种气质,绝不属于一个普通的历史老师。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了然。
两人只是一个短暂的、心照不宣的对视,便己完成了最重要的信息交换。他们都明白了对方的身份,也明白了彼此的使命。
黄建国的心,彻底地踏实了。他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潜伏者,他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同志。他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像他一样,默默守护着国家命脉的人。
他抬头,看着窗外那片被炉火映红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豪情。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有无数像钱振华这样的“大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共同托举着这条“飞龙”,让它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而他,黄建国,将是他们最坚实的守护者。他将用自己的方式,为这条巨龙的腾飞,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