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蝉鸣黏在湿热的空气里,计算机社活动室的空调发出吃力的嗡鸣。窗台上那盆无人照料的绿萝蔫头耷脑,叶尖泛着枯黄。空气里残留着披萨盒的油脂味、电子元件的金属气,以及一种无形的、绷紧的张力。
王志宇焦躁地抓了抓乱成鸟窝的头发,屏幕上那行报错信息红得刺眼:“靠!这破权限到底卡在哪儿了?张池之前搭的框架跟个迷宫似的!”他烦躁地敲着键盘,力道大得像是要凿穿桌面。
“权限逻辑在Auth模块第三层,嵌套了动态角色组映射。”吴昊的声音从角落传来,毫无波澜。他头也没抬,正用精密镊子调整一块UWB定位模块的电路,“文档链接发你了。”
“文档文档又是文档!”王志宇哀嚎,“张首席的文档比高数课本还难啃!他写注释是用摩斯密码写的吧?”他瘫在转椅里,仰头对着天花板翻白眼,“轩哥!张池啥时候回来?没他镇场子,这新用户中心的代码我快盘出火星子了!”
徐文轩靠在窗边,手里捏着一份刚打印出来还带着余温的文件。窗外,几个新生拖着行李箱好奇地张望校园地图,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大概率在用“智航”。他收回目光,将文件放在桌上,发出轻微的“啪”声。
“他暂时不回来了。”徐文轩的声音很平静,像在陈述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事实。
活动室瞬间安静下来,连空调的嗡鸣都显得格外清晰。王志宇猛地坐首身体,眼睛瞪得溜圆。吴昊手中的镊子也停顿在半空。
“啥?啥叫不回来了?”王志宇的声音拔高了八度,“MIT开学不是还有一个月吗?”
“他提前过去了。”徐文轩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蓝色马克笔,在原本写满“探索节”总结和优化项的区域旁边,画下一条清晰的分隔线,“Richardson教授那边有个前沿项目组启动,需要核心成员提前介入。机会难得。”
他在分隔线的右侧,写下两个大字: MIT 。笔触沉稳有力。
“那……那这边怎么办?”王志宇指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从A轮融资尽调材料准备,到国家级项目申报书的技术核心部分,再到新用户中心的重构和定位盲区优化,“张池可是咱们的技术心脏啊!心脏跑了,人还能活?”
“心脏没跑。”徐文轩转身,目光扫过两人,最后落在王志宇身上,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他只是换了个更强大的地方为我们供血。至于这里,”他用笔尖重重敲了敲分隔线左侧的空白区域,“需要一个新的动力核心。”
王志宇和吴昊都愣住了。
“志宇,”徐文轩点名,眼神锐利如刀,“新用户中心,权限逻辑,还有之前张池留给你的那个分布式任务调度框架的优化方案,从今天起,你主扛。技术攻关组长,你来做。”
“我?!”王志宇指着自己鼻子,一脸难以置信,“轩哥你别逗了!我搞搞现场活动、写写文案还行,让我顶张池的代码?我怕把服务器整崩了!”
“你行。”徐文轩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探索节后台的任务调度系统,核心模块是你跟张池一起磨出来的。你缺的不是能力,是把自己逼到绝境的决心。权限逻辑文档看不懂?那就一行行啃,啃到懂为止!遇到坎儿,”他看向吴昊,“吴工是你最强的后援,负责兜底技术风险和架构稳定。你们俩,从现在起,就是新的‘引擎组’。”
吴昊推了推眼镜,镜片寒光一闪,没说话,只是对着王志宇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这个动作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让王志宇心头发颤。
“那……那国家级项目申报的技术核心部分呢?还有MIT那边……”王志宇声音发虚。
“技术核心部分,张池会远程负责主体框架和核心算法描述。”徐文轩点开平板,展示出一个新建的加密协作平台界面,上面己经有几个标注着“待讨论”的技术文档链接,“我们保持实时协作。他人在波士顿,脑子还在天海。难点突破,线上会议随时开。时差?”徐文轩扯了下嘴角,“正好,我们白天遇到的问题,他那边晚上解决;他白天的新想法,我们晚上接着干。24小时研发流水线。”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沉:“至于MIT,那是他的战场。我们这边打得越漂亮,他在那边的底气就越足,能撬动的资源就越多。志宇,吴昊,我们现在每解决一个难题,不仅是为‘智航’,也是在给张池铺路,让他在那个顶尖实验室里,腰杆挺得更首,声音更响亮!”
王志宇张着嘴,看着白板上那个刺眼的“MIT”,又看看徐文轩眼中毫无动摇的信任和吴昊沉默却坚实的背影,一股混杂着恐慌、责任和莫名热血的情绪猛地冲上头顶。他咽了口唾沫,猛地抓过吴昊刚刚发来的文档链接,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声音却不再发飘:“行!MD,不就是权限迷宫吗?老子今天不睡了,爬也要爬出去!”
吴昊重新拿起镊子,声音平静无波:“分布式任务调度优化方案V0.5的潜在死锁风险分析报告,一小时后同步给你。”
新的引擎,在巨大的压力下,带着生涩与轰鸣,被强行点火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