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航校园探索节”落幕后的第三天,清晨。
计算机社活动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一片狼藉却透着奇异的宁静。庆祝的彩带还挂在显示器边缘,几个空披萨盒堆在墙角,空气中残留着狂欢后的甜腻与电子设备特有的金属气息。阳光穿过百叶窗,在堆满线缆、传单草稿和半空咖啡杯的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条。
徐文轩推门进来时,脚步下意识放轻。张池蜷在角落那张唯一还算干净的旧沙发上,身上盖着件皱巴巴的外套,呼吸均匀,显然还在沉睡。他眼下带着浓重的青影,嘴唇有些干裂,即使在睡梦中,眉心也微微蹙着,仿佛还在处理着某个未解的代码难题。沙发扶手上,摊着他那本几乎不离身的《分布式系统原理》,书页间夹着几张标注得密密麻麻的活动核心节点压力日志。
徐文轩的目光在那张疲惫却依旧轮廓清俊的脸上停留片刻,心头涌起一股混杂着心疼与骄傲的暖流。他无声地走到窗边,小心地将百叶窗的缝隙调大些,让更多晨光温柔地洒进来,驱散角落的昏暗。
活动室中央,吴昊和王志宇己经在了。吴昊正对着三块并排的显示器,屏幕上滚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表和数据流。他的坐姿依旧笔挺如尺,只是眼镜片上反射的光都透着一种高强度运转后的迟钝感。王志宇则瘫在转椅里,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手里还捏着一份皱巴巴的“挑战赛现场火爆瞬间TOP10”照片打印稿。
“数据初步清洗完了?”徐文轩走到吴昊身后,声音压得很低。
吴昊没回头,只是抬手推了下眼镜,指尖在触控板上滑动,调出一个综合仪表盘界面:“活动期间核心数据己脱敏归档。用户行为日志清洗完成度98.2%,剩余为边缘异常日志,暂不影响主分析。”
屏幕上,代表“探索节”生命周期的数据瀑布图壮观地铺陈开来:
用户规模柱状图 像一座陡峭的山峰,峰值稳稳停在 18,723人 (占全校学生比例近40%),谷底是活动前几天的预热爬坡,曲线平滑而有力。
路线热度热力图 上,“学霸高效路线”和“社团探秘路线”如同两条奔涌的岩浆带,贯穿整个校园地图,图书馆节点和几个冷门但有趣的社团据点(如天文台顶楼、昆虫标本室)被高亮标记。
功能使用频率环形图 显示:实时热力图规避拥堵功能使用率高达 65% ,紧随其后的是AR实景导航(52%)和结合课程表的地点提醒(38%)。而王志宇寄予厚望的“虚拟向导形象”,点击率只有12%,旁边是吴昊冷静的批注:“用户更关注实用效率,花哨功能需精简或深度整合”。
探索任务完成度折线图 像过山车般起伏,几个由内容组精心设计的“秘境寻宝点”和“冷知识打卡点”形成了明显的波峰,证明趣味性与探索感确实抓住了用户。
最震撼的是服务器负载曲线图 :一条代表模拟峰值的红色虚线悬在顶端,而代表实际峰值的蓝色实线,在活动最高潮的周六下午,如同勇猛的登山者,几乎紧贴着红色虚线攀爬而过,最终稳稳停在下方。旁边标注着吴昊的结论:“压力模型预测准确度>99%,扩容方案有效。瞬时最高并发连接数: 9,812 。”
“干得漂亮,吴工!”徐文轩由衷赞叹,手指划过那条惊险却稳健的蓝色曲线,“这就是我们最硬的底气!”
吴昊“嗯”了一声,点开另一个标签页:“用户反馈入口数据。场景化嵌入问卷回收率 71.3% ,远超通用问卷(历史平均<15%)。有效反馈 8,429条 。”他调出几个高频关键词云图:“定位准”、“AR清晰”、“路线智能”占据核心位置,如同金色的勋章。但外围也飘着一些显眼的灰色云团:“图书馆书架区偶尔飘”、“老校区部分小路无覆盖”、“故事推送有时延迟”。
“反馈价值巨大。”徐文轩眼神锐利,“精准定位了优化靶心。”
“嘿嘿,看看这个!”王志宇不知何时醒了,顶着鸡窝头,献宝似的举起平板,点开一个名为“自来水の爱”的文件夹,“BBS热帖!微博话题!朋友圈刷屏!全是夸的!”屏幕上滚动着截图:
【标题:吹爆智航探索节!路痴本痴终于敢一个人逛校园了!附图:AR箭头清晰指向目标】
【标题:偶然触发学霸路线冷知识,才知道图书馆顶楼藏着初代校长的读书笔记手稿!附图:泛黄手稿照片】
【标题:挑战赛通关拿到限量芯片钥匙扣!室友羡慕哭了!附图:王志宇设计的Q版芯片挂件】
【微博话题:#智航探索节发现校园之美# 阅读量 287万 !讨论 1.2万 !】
甚至还有几张截图是学校官方公众号的转发和团委书记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学生科创典范,扎根校园,服务师生!”
“还有这些!”王志宇又点开一个视频合集,是学生们自发拍摄的体验Vlog。镜头晃动,充满青春的喧闹:“看!跟着它走真的找到了那个传说中的‘秘密自习洞’!”“哇!热力图显示食堂人爆炸,果断绕路去小食堂美滋滋!”“这个抗干扰演示太酷了!我的手机都废了,AR导航稳如老狗!” 真实的赞叹和笑脸,比任何数据都更有冲击力。
“口碑发酵超出预期。”徐文轩脸上露出笑容,用力揉了揉王志宇乱糟糟的头发,“内容组记头功!”
“那必须!”王志宇得意地昂起头,随即又垮下脸,“不过……也有点小麻烦。”他调出几份打印的文档,“学生会那边转过来的,几个小众社团投诉,说我们的‘社团探秘路线’把他们据点暴露了,打扰了他们活动。还有后勤集团,说我们在食堂桌面贴的活动贴纸太难清理,增加了保洁阿姨工作量……”
徐文轩接过来快速浏览:“问题不大。社团投诉,说明我们导航有效,但暴露了隐私痛点,正好引导他们入驻我们的‘社团线上空间’功能,可控开放。后勤问题,是我们疏忽,下次活动贴纸用易清理材质,再给阿姨们送点慰问品表达歉意。志宇,这两件事你去对接处理,态度要诚恳。”
“得令!”王志宇满血复活。
活动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张池揉着眼睛走了进来,外套搭在臂弯,声音带着刚醒的沙哑:“数据出来了?”
“出来了,大获成功!”王志宇抢着报喜。
张池走到吴昊的屏幕前,目光快速扫过那些图表,尤其在用户反馈的关键词云和服务器负载曲线上停留了片刻。他脸上没有太多意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像是确认了某种预期内的答案。他拿起自己留在沙发上的笔记本,翻到某一页,上面是他手写的活动前技术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大部分条目后面都打了勾。
“反馈里关于定位飘和覆盖盲区的问题,”张池指着云图上的灰色标签,“主要集中在几个金属结构复杂的室内和老校区植被茂密的区域。需要优化多径效应抑制算法,考虑引入超宽带(UWB)锚点做室内高精度补充。老校区无覆盖区域,需要申请加装低功耗蓝牙信标,预算我下午做。”
“好!”徐文轩立刻记下,“技术优化方案你牵头。预算走项目经费。”
张池点点头,目光转向窗外。阳光正好,楼下林荫道上,三三两两的学生走过,有人低头看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滑动,那姿势和角度,张池一眼就认出是在使用“智航”的地图界面。一种无声的满足感,悄然弥漫心间。
喧嚣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未来的重量己悄然降临。
几天后的下午,活动室难得的整洁有序。吴昊在角落安静地测试新采购的UWB模块样机。王志宇带着他的内容组“残部”(大部分人都累趴回去补觉了)在另一头整理活动照片和精彩UGC(用户生成内容),准备制作纪念画册。
徐文轩和张池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着几份文件。一份是启明资本发来的A轮融资Term Sheet(条款清单)初稿,另一份是学校科技处关于支持“智航”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重点培育项目的通知。
“启明的条件比预想的宽松,”徐文轩指着Term Sheet上的几个关键条款,“估值基准合理,优先清算权不算苛刻,董事会席位也只要求一个观察员席位,给足了空间。郑董那边希望我们尽快组建正式的公司实体,完成法务和财务架构搭建。”
张池仔细阅读着条款,尤其关注技术专利归属和核心团队锁定条款:“基本框架没问题。法务和财务,可以开始物色专业机构介入了。”他顿了顿,看向徐文轩,“国家级重点培育项目,如果能拿下,政策支持和背书价值很大,但申报材料极其繁琐,竞争激烈。”
“两手准备。”徐文轩合上Term Sheet,眼神坚定,“融资要推进,国家的支持也要全力争取。申报材料我来主笔,技术核心部分你负责。志宇和吴昊配合提供运营数据和硬件方案。”
“嗯。”张池应下,目光落在徐文轩手边另一份打印出来的邮件上。那是MIT Media Lab发来的正式PhD录取通知,以及一封来自Samuel Richardson教授的热情洋溢的欢迎信,信中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当前在空间感知与普适计算交叉领域的前沿项目,并期待张池的加入。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窗外的蝉鸣声变得异常清晰。
徐文轩也注意到了张池的目光。他没有去看那份录取通知,只是拿起笔,在面前的白纸上随意画着线条,声音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Richardson教授的方向,和‘智航’下一步想做的沉浸式空间感知交互,几乎是完美契合。Media Lab的资源,全球顶尖。”
张池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粗糙的封皮。MIT的邀请像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引力。但脚下这片刚刚被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一点绿意的土地,同样牵扯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承诺。团队初创,A轮在即,国家级项目申报箭在弦上……他走了,技术核心的缺口如何填补?徐文轩肩上的担子会多重?
“别想太多。”徐文轩忽然放下笔,抬头,目光首首地看向张池,深邃的眼底清晰地映着他的身影,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坦诚和不容置疑的支持,“张池,你听好。这个机会,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你必须去。”
他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一丝犹豫或试探。
“不是因为什么牺牲奉献,更不是因为觉得MIT比我、比‘智航’更重要。”徐文轩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是因为你值得。你的大脑,你的天赋,值得去最顶尖的地方,被最前沿的课题打磨,去触碰那个领域的边界。你困在这里,才是最大的浪费。”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指着楼下校园里那些步履匆匆的身影:“‘智航’是我们的起点,但它不该是你的终点,更不该是束缚你的笼子。它应该成为你的跳板,让你能跳得更高,看得更远。你在MIT学到的东西,经历的人和事,最终会变成百倍千倍的能量,回馈回来。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被困在代码里的CTO,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视野在星辰大海、能带着我们一起飞的引路人!”
他转过身,背对着窗外的阳光,轮廓显得有些模糊,但眼神却亮得惊人:“至于技术缺口?放心,地球离了谁都转,但我们会想办法转得更好。远程协作、项目制参与、寒暑假深度回归……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你这个人,你的能力,在飞速进化。这才是‘智航’未来十年最核心的竞争力!”
徐文轩的话语如同灼热的激流,冲垮了张池心中最后那点名为“责任”的堤坝。他看着徐文轩,看着这个从大一起就与自己并肩作战、亦敌亦友、如今更像灵魂知己的伙伴,看着他眼中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对自己未来近乎偏执的笃信,胸腔里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剧烈地鼓胀、燃烧。
就在这时,徐文轩放在桌上的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两个字: 父亲 。
徐文轩皱了皱眉,拿起手机走到门外接听。
活动室里只剩下张池一人。窗外的阳光炽热,蝉鸣聒噪。他低下头,目光重新落在那份MIT的录取通知上,指尖划过Richardson教授的名字。然后,他拿起笔,翻开了笔记本新的一页。笔尖悬在纸面上方,微微颤抖,最终,缓缓落下,写下一个标题:
《分布式协作框架:跨时区核心研发引擎的可行性研究》 。
门外的走廊里,徐文轩的声音隐约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但更多的是沉稳的应对:“……是的,爸,启明的Term Sheet收到了……条件还可以……嗯,张池的MIT offer也到了……对,他应该去……我知道团队需要他,但……”
张池停下笔,抬起头,望向门外那个模糊却挺拔的身影。阳光穿过百叶窗,在他面前的纸上投下道道明暗相间的光栅,如同通往未来的、既清晰又充满无限可能的路径。他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敲下MIT邮箱的登录界面。收件箱里,Richardson教授助理的邮件安静地躺着,询问他接受offer的意向和可能的入学时间。
他的手指悬停在回复键上,窗外,一只飞鸟掠过湛蓝的天空,翅膀划过流云,留下一道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