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第78章 为什么成功学可能是骗局?

加入书架
书名:
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作者:
卫老三
本章字数:
3228
更新时间:
2025-07-08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书店,成功学专区的书架上摆满了《从零到百万富翁》《30天改变命运》《像乔布斯一样思考》……这些书的封面往往印着某位成功人士的照片,配上醒目的标语:“只要按照我的方法,你也能成功!”但问题是——如果这些方法真的那么有效,为什么世界上没有遍地都是百万富翁?为什么大多数人读完后依然过着普通的生活?答案可能就藏在“幸存者偏差”这个心理学陷阱里。

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1943年,美国军方发现,从战场上返航的轰炸机机翼和机尾中弹最多,于是他们决定加强这些部位的装甲。然而,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却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建议:“不,应该加固那些没有弹孔的地方。”他的理由是:那些被击中引擎或油箱的飞机,根本没能飞回来。军方看到的只是“幸存者”的数据,而真正的致命弱点恰恰隐藏在那些“消失”的飞机上。这个洞察不仅拯救了无数飞行员的生命,也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我们总是习惯于关注“活下来”的样本,却忽略了那些“失败者”的沉默。

成功学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它精心挑选那些“幸存者”的故事,包装成“成功秘诀”,却对无数失败者视而不见。比如,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创办微软的故事被反复传颂,但没人告诉你,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辍学创业,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马云三次高考失败最终创立阿里巴巴的励志故事让人热血沸腾,但同样经历挫折却依然默默无闻的人,连被提及的资格都没有。某网红靠短视频月入百万的新闻让人眼红,可平台上有几千万创作者,真正能靠此谋生的寥寥无几。成功学就像一场魔术表演,它只展示最精彩的部分,而把失败的尝试全部藏进了黑箱。

这种偏差不仅存在于成功学中,还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投资领域,媒体热衷于报道“某股神一年赚100%”的传奇,却很少提及更多散户血本无归的现实。彩票广告喜欢宣传中奖者的幸运故事,却对几亿张未中奖的彩票只字不提。职场中,老板们喜欢用“某员工996奋斗后升职加薪”的案例激励大家加班,却忽略了更多人因过度劳累而健康崩溃的事实。甚至健康领域也不例外,总有人拿“某百岁老人抽烟喝酒照样长寿”来证明不良习惯无害,却选择性忽视了几百万烟民早逝的数据。

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被“幸存者偏差”欺骗?因为人类的大脑天生喜欢简单、首接、有因果联系的故事。看到一个成功者,我们会本能地想去模仿他的路径,仿佛只要复制他的行为,就能复制他的成功。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成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机、运气、环境、个人能力,甚至是一些无法复制的偶然事件。成功学却把这些复杂的变量简化成“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相信就能实现”的鸡汤口号,让人误以为成功是一条可预测的首线,而忽略了其中巨大的随机性。

那么,如何避免掉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首先,要学会关注“分母”而不仅仅是“分子”。看到一个成功案例时,不妨问问:“有多少人尝试过同样的事?其中多少人失败了?”其次,主动寻找失败者的故事。失败往往比成功更能提供有价值的教训,但社会却很少给失败者发声的机会。第三,警惕那些把成功归因于单一因素的简单叙事。如果有人告诉你“只要早起就能成功”,不妨想想:难道所有成功人士都早起?所有早起的人都成功了吗?最后,相信统计数据而非个例。科学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大样本揭示普遍规律,而不是用几个特例来误导人。

“幸存者偏差”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高估了成功的概率,低估了失败的风险。当我们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成就时,很容易产生“我也可以”的错觉,却看不到背后隐藏的无数枯骨。真正的智慧,不是盲目追随幸运儿的脚步,而是冷静分析整个“战场”的全貌。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人生却是由每一个尝试者共同谱写的——无论成败,都值得被看见。

所以,下次再看到一本成功学书籍或一篇“某某逆袭”的励志文章时,不妨多问一句:“那些没成功的人,去哪儿了?”或许,答案就在那些被忽略的沉默数据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