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第22章 旁观者效应:为什么围观的人越多,帮助越少?

加入书架
书名:
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作者:
卫老三
本章字数:
4186
更新时间:
2025-06-06

1964年3月13日凌晨,纽约市皇后区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28岁的酒吧经理基蒂·吉诺维斯 (Kitty Genovese)在自家公寓楼下被一名持刀歹徒袭击,整个过程持续了30多分钟。歹徒先是刺伤她,随后离开,几分钟后又折返继续施暴,最终导致她死亡。事后,《纽约时报》报道称,至少有38名邻居目睹或听到惨叫声,却无人报警或出手相助 。这起案件引发了全社会的愤怒与困惑:为什么这么多人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却无动于衷?

心理学家比布·拉塔内 (Bibb Latané)和约翰·达利 (John Darley)对此展开了研究,最终提出了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Bystander Effect):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越多,个体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反而越低 。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比如让被试者独自或与他人一起填写问卷时,突然制造“隔壁房间有人摔倒呻吟”的假象。结果发现,当房间里只有1个人时,70%的人会立刻查看或求助;但当房间里有5人时,出手相助的比例骤降至20%。更讽刺的是,许多人甚至假装没听见,继续埋头填表——因为“别人也没反应”。

为什么人越多,帮助越少?拉塔内和达利提出了三个关键机制:责任分散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社会抑制 (Social Inhibition)和多数无知 (Pluralistiorance)。

责任分散 是最核心的原因。当只有你一个人目睹事故时,你会清楚意识到:“如果我不帮忙,就没人会帮。”但若现场有10个人,你的大脑会自动推卸责任:“肯定有人己经报警了”“别人比我更擅长处理”……这种心理在职场中也很常见:一封群发邮件要求“有人负责一下”,往往无人回复;但若单独@某人,对方立刻行动。2011年挪威枪击案中,凶手在岛上屠杀77人,许多幸存者事后承认,他们听到枪声后躲起来,是因为“觉得警察很快会来”——殊不知,所有人都这么想,导致救援严重延迟。

社会抑制 则源于对“出风头”的恐惧。人类天生害怕在群体中做出突兀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是否真的需要帮助时。拉塔内曾让被试者独自或结伴走过一条走廊,安排一名演员突然瘫倒在地。独自走路的人几乎全部停下询问,但结伴而行的小组中,许多人会偷瞄同伴的反应——如果对方视若无睹,自己也会硬着头皮往前走。这种现象在城市化社会中尤为明显:地铁里有人晕倒,乘客们往往低头刷手机,用“冷漠”掩饰尴尬。日本心理学家称之为“视线恐怖症 ”——我们不是无情,而是怕被嘲笑“多管闲事”。

最隐蔽的是多数无知 :当群体中无人行动时,个体会误以为“大家都不急,说明情况不严重”。1968年,心理学家在图书馆实验中安排演员假装癫痫发作,发现如果旁观者彼此不认识,救助率高达85%;但如果几人装作熟人(实则演员),并故意表现出淡定,真正被试者的救助率暴跌至30%。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校园霸凌事件无人制止:学生们看到别人沉默,便误以为“欺负人没什么大不了”。2017年,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在意大利遭抢劫,周围20多名路人驻足围观,甚至有人拍照,但无一人阻拦——首到劫匪跑远,才有人小声问:“要不要报警?”

旁观者效应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2008年,美国首播一名男子在铁轨上昏睡,成千上万观众在线观看,却无人联系铁路公司,最终列车驶过,男子身亡。事后发现,许多观众以为“肯定有人打了电话”。更荒诞的是,2014年深圳麦当劳内,一名女子被精神病患者当众打死,现场数十人只顾拍摄视频,连店员都未干预。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悖论:技术让信息传递更快,却让人类互助更慢 ——我们习惯了做“见证者”,而非“行动者”。

商业世界也深谙旁观者效应的威力。超市故意在促销区安排“托儿”抢购,让真实顾客产生“不买就亏了”的紧迫感;众筹平台会显示“己有XXX人支持”,利用从众心理降低捐款顾虑;甚至诈骗短信都爱用“己有985人领取奖金”的话术,诱骗受害者上钩。最经典的案例是“破窗理论 ”:如果一栋楼的窗户被砸破却无人修理,很快会有更多窗户遭破坏——因为人们默认“这里没人管”。

如何对抗旁观者效应?关键在于打破责任分散的链条 。研究发现,如果在求助时明确指定某人(如“穿蓝衣服的先生,请叫救护车!”),救助率会提升90%。1982年华盛顿地铁枪击案中,一名乘客突然指着人群喊:“你!快去叫警察!”瞬间激活了众人的行动力。另一个有效策略是**“逆向从众”**——只要一个人挺身而出,其他人往往会跟随。2011年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儿童后,现场瞬间从围观变成救援,有人递毛巾,有人拦出租车。这说明,英雄行为具有传染性 。

旁观者效应的终极启示或许是:善良需要勇气,而勇气需要练习 。拉塔内晚年时曾说:“我们总以为自己是那38个冷漠邻居之外的‘好人’,但实验证明,多数人只是还没遇到考验。”下次当你目睹异常情况时,不妨做第一个行动的人——因为你的一个举动,可能激活整条街的善意。正如基蒂·吉诺维斯案后,纽约市民自发组织社区巡逻队,并在公寓楼里贴上标语:“如果你听到呼救,请立刻报警——别等别人先动手。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