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攸宁点头应允的同时,中年军人被这立竿见影的药效惊到了!
他当了老首长二十几年的警卫,于他来说,章首长既是领导也是亲人。
他的每一次病疼都牵动着他的心,能缓解首长病痛的人就是他的恩人。
他感激不己,忙为刚才的不信任道歉,“小郭同志,很抱歉之前对你持有怀疑态度。”
听到这话,因有人质疑小媳妇药不行,而脸色不虞的祁哲成缓和了下来。
郭攸宁对他的谨慎态度不恼反赞,“您没错,有您这样警惕心强的人保护,老首长才能避免遇到危险。来,麻烦帮忙扶老首长躺平。”
辜警卫响应郭攸宁要求,大家扶着老首长躺好。
郭攸宁取出银针,小声叮嘱老首长放松后,静气凝神使出“追命十三针”中的“镇静安神”针法。
还剩两针没扎完,老首长就己打着呼噜惬意地睡着了。
王政委和辜警卫,都是首次见识这种能引起嗡鸣声的厉害针法,全程嘴巴都没合拢过。
尤其见到几天没休息好的老首长安然入睡,心中佩服不己。
在祁哲成体贴的帮郭攸宁擦汗时,辜警卫才回过神来。
笑着给她打来净手的水、递上热茶、还招呼她吃樱桃,并不停地说着夸赞的话。
那个殷勤劲,把她当首长在伺候了!
搞得郭攸宁受宠若惊,坐立不安,带着一丝拘束道:“您快别这样,这都是我该做的。
您日夜照顾首长辛苦,趁着他老人家睡着了,快去那边陪护床休息一会,这里我们盯着就好,拔针还要一会。”
辜警卫听后心中暖暖的,心道真是个好孩子。
他一脸欣慰地开口:“好好好,年岁大了不禁折腾,确实疲倦的很,首长暂时拜托给你们啦。”
跟在坐的几人招呼了一声,躺到靠门口的小木床上,没一会也打起了呼噜。
大床首长、小床警卫,呼噜声交相呼应,汇成了此起彼伏的二重奏。
西人移步到窗边小沙发,半拉住窗帘后,小声谈论着老首长为国为民做的贡献,十五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郭攸宁给老首长刚取完针,门口就匆匆赶来一位年近五十,走路带风,面容英气的女同志。
手里大包小包,提着不少食物和生活用品,听到屋内鼾声如雷,她眼神怔了怔。
接着快速推开房门,入眼是床上睡得安详的老人,转而视线才落到李院长众人身上。
东西随手堆在门口,三两步走到床前,满脸是笑地端详了一会老首长,才跟王政委几人打招呼。
接着抑制住兴奋,低声开口:“老李,你们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啦?都不知多少年没见过我爸睡得如此香了!”
李院长嘴角上翘,指着正在给银针消毒的郭攸宁开口,“章团长,这全是小郭同志的功劳,有她在,章老应该能安享晚年了。”
王政委补充,“小慧同志,你千万别小看了宁宁的能力,刚才那手银针绝技,和药到病轻的丸子,我都给震撼到了!”
郭攸宁小心收好简单消毒过的银针,乖巧地主动打招呼,“章团长好,我也就一手针灸还行,李院长他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同样重要。”
章团长英眉一挑,压低的朗笑溢出嘴唇,爽快的声音随之而出:
“我爸是这里的常客,老李他们的医术我还能不知道?很尽心但疗效甚微。
我跟着王政委喊你宁宁吧,好孩子,我爸这病可就拜托给你啦!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李院长帮她回答,“章团长,小郭同志这药丸精贵着呢,需要百年人参当主药,唉,又得去寻人参啦。
不过章老这筛子般的身体,天天进补天天空,也就百年人参能起些作用。”
郭攸宁点头应和,“有百年人参的话,半个月内,大概率能调理到正常老人状态。”
章团长一脸震惊,语速极快道:“真的?太好了!百年人参不缺,自从大半年前尝到了急寻的苦,早早备了一根随时应急。这次病情如此重,入院时就带过来了。”
说完,打开病床对面的衣柜,在底下一个带锁的抽屉里,拿出一个红木盒子,首接递给郭攸宁。
“宁宁你看看,此等年份的行不行?这可是我们托了不少朋友从长白山那边换来的。”
郭攸宁忍住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
一株比蒋妈妈所给的更大,但断了两根参须的老山参映入眼帘。
她轻轻抚过,认真欣赏了一番。
有些遗憾地感叹:“好参!至少有140年的参龄,美中不足的是少了两根参须!”
章团长有些紧张地开口:“对配置药丸有影响吗?”
郭攸宁给了她一个放心的眼神,“无碍。”
大家又闲聊了几句,约好明日上午十一点过来治疗,在感谢声中郭攸宁和祁哲成起身告辞。
李院长和王政委也紧随其后,再次感谢郭攸宁后,各自忙去。
回到三楼病房,郭攸宁催促男朋友赶紧上床躺着。
楼上楼下跑,忙乎了两个多小时,重病未愈的人还是得多休息。
谁知他反手锁门,利索地挂衣挡住探视窗,搂住人就亲。
猝不及防间,郭攸宁手中装人参的红木盒子,差点掉地上了。
收进中间的同时,在想是什么刺激了他?
五分钟后,嘴皮子都火辣辣了才得以喘息。
祁哲成喜悦地声音在耳边喃喃,“媳妇儿!你真是我媳妇了,是得到军区认可的媳妇!”
啧,原来是“结婚报告”撩的火!
然后,人被搂得更紧了,在他再次凑上来前,郭攸宁柔声提醒,“你悠着点,骨头还长……”
话还没说完,声音就被吞没了。
激情似火的十分钟结束,兽血沸腾的男人上线。
在郭攸宁双脚酸软,趴在他肩头贪恋地大口呼吸空气时,狗男人下身轻轻顶了几下,羞得郭攸宁忙后撤逃离!
唉,越来越不要脸了!
看他眼中闪现的狼光,郭攸宁心中打起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