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光伏市场主要在欧美,国内光伏企业百分之七八十的产能都依靠出口,可到了今年,欧债危机影响下,各国降低了对新能源的补贴,于是对风力\/光伏产品的需求大减。
海外市场上,IEIM入股的风力巨头维斯塔斯股价继续下跌,不过对IEIM的影响很小。
国内光伏企业包括无西尚德在内去年上半年还在盈利,下半年情况就急转直下,今年注定会有大的亏损,能不能熬过去还是未知数,比如尚德现在的负债率就高达80%,这还不是重点,关键是公司内部管理和现金流出现很大的问题,可能还伴随着不少难以言说的事情,创始人管理层的信誉堪忧。
贺正诚当初为无西尚德打下了深厚的根基,不过因为在合作中比较强势,没有和当地朝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上市后外界的赞誉不断,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全国首富,让施证荣彻底放飞了自我,不断作死。
闻到臭味,自然会有苍蝇飞过来,各种中饱私囊的手段在弘毅离场后接踵而至,掏空尚德几乎成立公开的秘密。
贺正诚没有干预,只是冷眼旁观,不给国内立一个榜样,许多人都不会知道弘毅的专业和操守。
尚德的市值跌到现在只有10亿美元了,比起最高300多亿美元,这其中的差距简直难以言表。
“贺总,无西那边又过来了。”
“不见。”贺正诚想不出见面的理由,无西尚德注定是被他放弃的,他没有打脸的习惯。这时候帮尚德,还不知会被多少人嘲讽,心善也不能做宋襄公和东坡先生。
他不惹事,可没想到还是有事情找上门来,有人在网上撰文分析尚德困境的前因后果,提到了弘毅激进的全产业链发展策略与贺正诚在大疆创新的做法一脉相承。
最开始的尚德是做光伏产业链最简单的组装,弘毅入股后扩大了产能规模,投资建设了硅晶圆工厂,还计划生产产业链上其他关键设备。这是早就有规划的,不过实行起来有颇多阻力,比如各种采购合同和硅晶圆工厂带来的负债。
当初的债务转化成了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这在上市文件中有体现,正常经营下两三年就能消化掉。然后遇到了弘毅退出,尚德和其他资本要收购弘毅持有的股份以及在硅晶圆工厂的投资份额。在之后就是施证荣乱来了,不管是建立和尚德有业务关联的私人公司,还是在海外成立合资公司,都带来了不少债务,以至于此时的负债率接近80%,似乎还有扩大的空间。
“没有弘毅激进的策略,就不会有尚德的今天……”某个不知名的专家在媒体中这么说
遇到这种情况,贺正诚能怎么办?解释有用吗?他不止一次的强调光伏产业发展的根基是度电成本,只有降到比火电成本更低,光伏产业才可能风雨不动安如山。
还好贺正诚有团队,或者说大疆创新、引力波等多家公司都有团队,顺便关注一下他。不求给自己立多好的人设,只求减少一些来自外界的污水。
“要我说,贺总还是出个传记,人家杰克马早就出了。”
“呵呵。”他还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这个时候立传,是说他以后不会有更多的成就了吗?
“引力波上市了,可以让那些想要了解我们公司的同学有一个更权威的资料。”
“大疆创新也要上市了……”
不能直接描写就从侧面叙说贺正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让了解无西尚德和施证荣的其他知名人物回忆一下当初的事情。毕竟当初贺正诚可是邀请施证荣到鹏城认识了不少人。
事实上国内关于贺正诚和他旗下这些公司有不少传记,但都没有获得授权,胡编乱造的不少,他并没有时间看,只要确保其中没有污蔑,泼脏水的内容也就算了。
如果真的要撰写授权的传记,那就有必要正式对待了,然而他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为什么不管易购还是大疆创新,本土的CEO都不能长久”
换句话说就是帮他开拓江山的王俊涛和周少宁为什么会离职,这就有些诛心了。难道直接说这两人能力不足,还是说他们犯了错,自己不需要他们了?
他换人的原因有能力问题,也有权利制衡方面的考虑,毕竟这两家公司从成立开始就是他们在打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们的公司。可贺正诚给予了几乎无限量的资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也超出了一般投资人的范畴,再加上他要的只是替他管理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代替他做决定的合伙人。
有些脑残总以为资本就可以为所欲为,以为是公司的老板就不会被架空,真的是小瞧了现在的“精英”,国美事件黄陈之争中陈的做法并不是特例,还有律师侵吞雇主财产的。像弘毅、大疆创新、引力波这种大型企业带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即使是他也难以长期保持稳定的控制力,更不用说用来传承了。
具体的原因贺正诚不屑隐瞒,照实说了,不过能不能给公众知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很多事实都只有少数人知道,这是国内的惯例。
可惜就算是为大疆创新和引力波著书立传,这两家公司与贺正诚的关联也不是特别多,毕竟他很少参与到公司日常管理中。也就能吹吹他的远见卓识、平易近人、慷慨大方,还有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