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福娃要科举!

第33章 鹿鸣宴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古代,福娃要科举!
作者:
大雨天天下
本章字数:
4634
更新时间:
2025-07-07

众人坐定,奏响《《鹿鸣》,只不妨两位主考官中的一人问道:“解元郎,你才十岁。”

王芳乐忙站起来说道:“正是。”

说罢坐下。问话的正是吏部史郎中,他实在不相信,他坚持的录取的人才十岁,这在古代也是少年啊。

现在却是在自己坚持下,中了解元。巡抚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却是问道:“你如何知道滇铜要河海联运的?”他这是代史郎中问的,史郞中顿时竖起了耳朵。

要不是这篇文章,他也不会和正考官意见相左,如今看来,可能是自己错了。十岁的解元,更是闻所未闻啊。

滇铜要运抵京城,不陆海联运,如何降低成本?

只是这时海运并不发达,少有人能想到。王芳乐这次要是说白胡子老道,在坐众人,只怕不信,想了想道:

“因为海运是成本最低的,我三伯是个木匠,他说过虽然马的运力有限,虽然他也没去大海,但海运的量很大,成本也要低,要减少成本,所以就想到了陆海联运这个法子。”

“哦,我看你出身是农户,却有这等见识,不错不错。”巡抚大人抚须笑道。

因为要考科举,自己的出身,报名表上就写的清清楚楚,巡抚大人自是知道的。王芳乐河海联运的见识来自于前世,但说了别人也不信。

于是顺口道:“嗯,我出身栖荷县,是个农家。我三伯也是,因为翻车的缘故,曾受圣上封为从八品散官。”

这个三伯,是亲的,但为了解释河海联运和以后的一些事情,拿三伯来顶缸,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他才在宴会上顺便说了出来,借这些人的嘴就可以传出去。

却听史郎中问道:“哦,王解元出身是在栖荷县一个什么塘村吧。”王芳乐点头道:“牛塘村,史朗中,为何知道?”

“嗯,你三伯可是因为翻车的缘故,被圣上亲封为从八品散官?”史郞中问道。

虽然心下大为奇怪,三伯的名头传到京城了?却嘴上还是回答:“是。”其他人也是觉得奇怪,为何堂堂一个吏部郎中,却知道牛塘村,还知道村里的一个匠户。

“嗯,你三伯被圣上封为从八品散官,不是一般的匠人。这个吏部却是有备案的。”史郎中却是说道,“如此,就说得通了。”

顿时觉得坚持把王芳乐列为第一,正确无比,他脾气梗首,虽然与同僚相处不太好,但他任吏部郎中,皇上的脾气是知道的,喜欢寒门出身学子,王家乐要是进入朝廷,未来前程大可看好。

而王芳乐有此三伯,知道河海联运也是不稀奇了。

那位翰林院侍讲却是首次得闻,不由暗暗后悔此前的争执。他是翰林院侍讲,是可以进宫为皇上及众大臣讲学的,皇上的脾气,他又岂能不知?

还好这时巡抚举起酒杯,向众人笑道:“来来来,诸君都是我省年轻俊彦,来,饮胜!”化解了他的小尴尬。

酒桌上众人顿时觥筹交错起来,还有学子见到巡抚大人和两位考官在,都吟起诗来,想给各位大人留下好印象。

巡抚大人却是喝高了,想对两位主考官展示一下本省学子的文采,猛然对着王芳乐说:“王解元,今日是鹿鸣宴,你折桂了,不如以桂花为题,你当场赋诗一首如何?”

顿时,众位学子一齐叫好。

突然袭击之下,却也是难为人了,还好,王芳乐二世为人,以今生的学识做一首也不是问题,但他眼珠转了转,却是想起前世的一首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好,好。”众人顿时齐声叫道。

表面写"静"(闲、空、夜),实则通过"落花""月出""鸟鸣"三个动态细节激活全诗,形成"以动写静"的典型禅意表达。

视觉(月)、听觉(鸣)、触觉(闲)交织,符合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其中"惊"字最妙,将月光拟人化,赋予自然以灵性。

王芳乐吁了口气,这首诗乃是山水田间的典范,以桂花点缀空灵夜景,禅意深远,适合此时的意境。

“再来一首,解元郎再来一首。”这次却是这些举子喊的。虽然喊话不是第二名的学子,但这人却是第二名姓秦的学子授意的。

王芳乐暗暗叫苦,这诗又不是大白菜,还批发了。无奈下好像也只有这首还算熟习,于是呤道: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宋代才女朱淑真代表作,用的女性视角,但不明显,也可理解为中性,男性或是女性都行,只是偏柔,写桂花与书斋雅趣,休闲的意味十足,倒也是应付过去了。

但与第一首却是差了一些。呤完了,马上说道:“既然是呤诗,请在座的举子们也呤上一首罢。”

看看众人有些为难的样子,看你们为难我,现在轮到自己为难你们了吧。不过大多数举子还是作出来了,只是质量嘛,就不好说了。

参加完了鹿鸣宴,王芳乐见没什么事了,便返程回了栖荷县,这次回来便是举人了,

果然,和大伯、大婶说自己中了解元的时候,他们眼里齐齐露出不可置信的狂喜。他们这次让王芳乐去,只不过想着让王芳乐经历一下也好,但没想到王芳乐考了个解元回来。

解元是什么?他们自是知道的,别说解元,就是秀才,也是牛塘村第一人了,便在镇是也是排得上名号的,现在是解元,便是在栖荷县也是见识第一人了。

栖荷县出解元还是三十多年前,听说流水席便是摆了三天。

王芳乐倒是感觉很是正常,他是二世为人,起点便是比别人要高。

便是周县令也是感到不可思议,不由得羡慕起来,解元啊,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看来是自己的文教有功啊,在自己任县令期间,出了解元,一笔大大的功劳跑不掉。

次日回到牛塘村时,王老太太等家人刚开始觉得不可能,首到再三确认后,方始相信,却是狂喜,尤其王老六和赵盈盈,都麻了,说什么也要庆贺,这可是解元啊。

“筺...筐...”这是铜锣的声音。

这是县里经过确认后,前来送牌坊的,这是解元郎故乡,是荣誉,虽然古人没有什么文旅的概念,但按礼制是要树立牌坊的。

只是老村长知道后,却是叹气,王芳乐成为举人了,成为下任村长候选人却是无望了,要不,让他培养个读书识字的村长出来?只是也要人家愿意才行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