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代中期,教职工大院里的生活,在黄建国“有孚比之”的真诚感召下,渐渐变得融洽而充满人情味。然而,黄建国深知,真正的“比”,不仅仅是外部的亲附,更重要的是内部的团结。这便是《易经》“比”卦“六二”爻辞所揭示的真理:“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比之自内”,顾名思义,亲附、团结,必须从内部发起,从自身做起。对于黄建国而言,这个“内”,首先便是他的家庭。他深知,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首接关系到个人的安身立命,也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他与妻子林素音,便是这个“内”的核心,是这个“比之自内”的起点和基石。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大地的根系,深扎于土壤,默默地滋养着整个家庭的生命力,让这个家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始终保持着一份坚韧与活力。
黄建国与林素音相敬如宾,互相支持。他从不将外面世界的风风雨雨带回家中,总是以最温和、最体贴的态度对待妻子。他深知林素音的善良与纯粹,不愿让她被那些复杂的人事所困扰。每当他从学校回来,无论外面有多少烦心事,他都会在进门前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疲惫和忧虑都留在门外,只带着笑容和温暖走进家门。他会主动帮林素素分担家务,哪怕只是洗洗碗,擦擦桌子,也能让林素音感受到他的体贴与关爱。他知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是维系家庭和睦的“律”,是“比之自内”的具象体现。这种“律”,是无声的,却比任何规章制度都更具约束力,因为它源于爱,源于责任,源于对家庭的深沉守护。
林素音也深知丈夫的深沉与不易,她默默地支持着他,打理着家务,照顾着年幼的黄卫国,让黄建国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她从不抱怨生活的清贫,也从不抱怨丈夫的沉默。她知道丈夫心中藏着秘密,但她从不追问,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为他分担压力。她会为他泡一杯热茶,会在他深夜伏案时,悄悄为他披上一件衣服。这些细微的举动,都让黄建国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那份“比之自内”的力量。这份力量,是无形的,却是最坚韧的,它像大地一样,默默地承载着一切,孕育着希望,让黄建国在面对外部世界的风浪时,始终有一个坚实的后盾,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
这种发自内心的和谐,是他们家庭最坚实的堡垒。它不是表面文章,不是逢场作戏,而是根植于彼此信任、理解和尊重的深厚情感。这种“比之自内”,是真正的“贞吉”,是坚固而吉祥的。它意味着,只要内部核心稳固,无论外部风雨如何,这个家庭都能安然度过,并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这种“贞吉”,是内部和谐带来的外部认可,是德行感召下的自然结果,是符合天地公理的必然。它反复印证着一个“超级话语”——“家和万事兴”,这不仅仅是一句俗语,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总结出的生存智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黄建国常常对林素音说:“素音,家和万事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至理名言。一个家,如果内部不和睦,再大的事业也难以成功。我们黄家,虽然现在只是普通人家,但我们也要把这个‘家’经营好,让它成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家,是我们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根系发达,才能抵御风雨,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他反复强调“家和万事兴”这个“超级话语”,让林素音也深信不疑,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成为他们共同的信念。
林素音深以为然。她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黄建国,更在精神上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在黄建国的言传身教下,林素音也主动与邻居家的女眷们打成一片。她会和她们一起在院子里纳鞋底,一起交流育儿经验,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她从不搬弄是非,也不参与家长里短的争吵,总是以一种温和、善良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她会把自己做的点心分给邻居家的孩子,也会在邻居生病时,主动送去问候和帮助。黄家的和睦,在大院里有口皆碑,自然获得了吉祥安定的结果,这便是“贞吉”。这种“贞吉”,是内部和谐带来的外部认可,是德行感召下的自然结果,是“比之自内”的必然延伸,它让黄家在大院里拥有了良好的声誉和人缘,也为黄建国在学校的工作,提供了无形的支持。
然而,这种内部的和谐,也并非没有受到过外部的冲击。那个在“讼”卦中出现的激进同事魏进,在几次试图从外部拉拢黄建国未果后,便改变了策略,试图从内部突破。他曾多次试图拉拢林素音,向她打听黄建国在家里的言行,甚至旁敲侧击地询问黄建国的过去。他会借着串门的名义,在黄建国家里东张西望,试图寻找一些蛛丝马迹,甚至会故意留下一些“不经意”的言论,试图挑拨离间,制造家庭内部的裂痕,以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魏进的手段很隐蔽,他会先从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聊起,比如学校的食堂伙食,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然后不经意间将话题引向黄建国。他会说:“黄老师最近是不是很忙啊?我看他晚上书房的灯总是亮到很晚,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啊?”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阳怪气,试图在林素音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或者他会故作关心地问:“黄老师平时在家都喜欢看些什么书啊?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比如……一些不为人知的古籍?我听说有些古籍,里面藏着大秘密呢。”他会刻意强调“秘密”和“古籍”,试图引起林素音的好奇和不安,从而达到刺探情报的目的。
林素音虽然心思单纯,但她对黄建国的信任是发自内心的,是经过岁月沉淀的。她深知丈夫的谨慎,也明白有些事情不能随意对外人提及。因此,她总是守口如瓶,只谈家常,不涉及任何敏感话题。她会微笑着回答:“建国他呀,就是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历史书、文学书,有时候还看些古怪的图谱,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用来研究天文地理的。”她巧妙地将黄建国的“古怪图谱”解释为“爱好”,而不是“秘密”,将魏进的试探化解于无形。她知道,保护丈夫,就是保护这个家,就是保护他们共同的“比之自内”。她的“守口如瓶”,并非是愚钝,而是大智若愚,是“比之自内”的最高境界,是她对家庭的无声守护。
魏进的企图,在林素音这里,总是无功而返。他无论如何旁敲侧击,林素音都能巧妙地避开,让他无从下手。这让魏进感到非常恼火,但他又不能表现出来,只能悻悻而归。他不知道,林素音的这种“守口如瓶”,正是黄建国“比之自内”的智慧在家庭中的体现。这种内部的坚固,让任何外部的渗透都无机可乘。它像一道无形的墙,将一切不怀好意的试探都挡在外面,保护着家庭的安宁与和谐,也保护着黄建国所肩负的秘密。
黄建国看在眼里,心中对林素音充满了感激。他知道,林素音的这种“守口如瓶”,并非是她有多么高深的政治觉悟,而是源于她对丈夫最纯粹的信任和爱。这份信任和爱,比任何严密的防范措施都更加有效。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他们的家庭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让任何外部的冲击都无法动摇。他深知,拥有这样一个贤内助,是他最大的福气,也是他能够坚守使命的强大动力。他常常想,若无素音,他在这片“野”上,又如何能“利永贞”?这份爱,是他“利永贞”的源泉,也是他坚守的理由。
黄建国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家庭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林素音,影响着黄卫国,让他们也懂得“比之自内”的道理。他会教导黄卫国,要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要孝敬父母,要尊重长辈。他告诉儿子,家庭是人生的港湾,是抵御一切风雨的坚实堡垒。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反复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健康,社会才能健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家和万事兴”的“超级话语”,是他对儿子最深刻的教诲,也是他希望黄卫国能够传承下去的家族智慧。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书房里,点亮一盏昏黄的台灯,翻开那本《易经》手稿。那本手稿,是他与天地对话的桥梁,是他思考人生哲理的工具。在“六二,比之自内,贞吉”的爻辞旁,他用小楷写下批注:“亲附之道,内求其本。本固则枝荣,内和则外安。家和万事兴,此乃天地之公理,亦为立身之根本。贞吉者,非侥幸也,乃德行之所致也。故,欲求外比之吉,必先内比之贞。内不贞,外必乱。此道,放之西海而皆准,历万古而不衰。”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对爻辞的理解,更是他对自己行动的总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永贞”,为了那个宏大的使命。他必须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永恒坚守,承载一切,孕育新生。而这,正是《易经》“坤”卦所赋予他的力量。他坚信,只要内部团结,外部的任何风浪都无法动摇他们的根基。这“比之自内”的智慧,是任何一个集体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法则,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之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内部的凝聚,源于对家庭的守护,源于对天地公理的遵循。这种力量,是无声的,却是最强大的,它能抵御一切外部的侵蚀,确保内部的稳定与发展,最终实现“利永贞”的宏伟目标。这便是“比”之道的精髓,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