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深秋,朝鲜战场上,战事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上甘岭,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山头,此刻正以其惨烈和悲壮,被载入史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鲜血。远在后方的黄建国,虽然身处宁静的校园,但他的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前线的战友。
课堂上,他再次将沙盘搬上讲台。这一次,沙盘上的地形更加复杂,红蓝双方的旗帜犬牙交错,象征着战局的胶着。他没有首接谈论上甘岭的战况,而是将话题引向了《易经》“师”卦的“九二”爻辞:“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同学们,‘九二’爻,是‘师’卦中唯一一个阳爻,而且居于下卦的中位。”黄建国指着沙盘中央,那里插着一面代表主帅的旗帜,旗帜下,是密密麻麻的红旗,象征着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个优秀的将领,必须坐镇中军,‘在师中’。他要与士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才能稳定军心,才能获得胜利,这便是‘吉’,是顺应天道人心的结果。‘无咎’,就是没有过错,因为他做到了一个将领应尽的本分。”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彭德怀元帅在朝鲜前线的指挥所里,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真正的将帅,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要深入一线,与战士们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战场的变化,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领的素质,首接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师中’,就是将帅与士兵同心同德,共同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黄建国接着解释道:“而‘王三锡命’,则意味着国家最高领袖对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和反复任命。这种信任,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它不是简单的授权,而是一种将帅一心、上下同欲的体现。就像彭德怀元帅,他‘在师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始终坚守阵地,这背后,是国家和人民的无限信任。这种信任,赋予了将领最大的权力,也赋予了他们最大的责任。‘三锡命’,是反复的、郑重的任命,代表着至高无上的信任和授权,有了这份信任,将领才能放手一搏,无所顾忌。”
他用木棍在沙盘上模拟着志愿军的战术部署,从坑道战到反斜面工事,从近战夜战到运动防御。他详细分析了志愿军在极端劣势下,如何凭借坚韧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与敌人周旋。他强调,这些战术的成功,离不开前线指挥员的英明决策,更离不开他们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的决心。
“你们看,敌军虽然拥有强大的火力优势,但他们的指挥官却往往远离前线,无法及时了解战场的真实情况。”黄建国指着沙盘上蓝旗后方的一片区域,“这就像一个脱离了‘师中’的将领,他所做的决策,往往是纸上谈兵,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这样的指挥,即便拥有再多的资源,也难以取得真正的胜利。”
“而我们的志愿军将领,他们与战士们一起,吃住在坑道里,战斗在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在师中’的真正含义。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让每一个战士都坚信,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这种同甘共苦,才是真正的凝聚力。”
黄建国的讲述,充满了对前线指挥员的无限敬意。他将《易经》的智慧,与现实的战局巧妙结合,让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军事理论,更感受到了那种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他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明白,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权力,而是责任;不是命令,而是榜样。这“在师中”的智慧,不仅仅适用于军队,更适用于任何一个集体,任何一个组织。
校长被黄建国的课深深吸引,课后特意找到他。两人在办公室里,从战术聊到战略,从古代战例聊到当前战局。校长发现,黄建国对军事的理解,远超常人。他不仅熟知古今中外的战例,更能从中提炼出普遍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战局分析。
“建国同志,你对军事的理解,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校长由衷地赞叹道,“你这军事素养,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你以前……是做什么的?”
黄建国微笑着,他知道,校长又在试探他了。他巧妙地将自己的见解归功于“熟读史书和兵法”,并谦逊地表示,自己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教书匠。“校长过奖了,我不过是喜欢钻研这些古籍,从中寻找一些乐趣罢了。真要上战场,我这把老骨头可就派不上用场了。”
然而,校长眼中的欣赏和怀疑,却愈发浓厚。他看着黄建国,仿佛在看一个深不见底的谜团。他知道,黄建国绝非仅仅是“熟读史书”那么简单。那种对战局的洞察力,那种对人心的把握,分明是久经沙场才能磨砺出的真知。两人的“交锋”在无声中进行,黄建国越是掩饰,校长越是好奇。
校长回想起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的经历,那些血与火的洗礼,那些生死存亡的抉择。黄建国所讲的每一个战术,每一个道理,都与他亲身经历的战争法则不谋而合。甚至,黄建国对志愿军战术的分析,与他从内部渠道了解到的真实战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校长感到一阵心悸,他看向黄建国的目光,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欣赏,也有警惕,更有深深的好奇。
黄建国知道,自己的“潜伏”生涯,又多了一双审视的眼睛。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永贞”,为了那个宏大的使命。他必须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永恒坚守,承载一切,孕育新生。而这,正是《易经》“坤”卦所赋予他的力量。
他看着校长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地叹了口气。他知道,校长不会轻易放弃对他的探究。但他更知道,只要自己不露出破绽,这份怀疑,就永远只是怀疑。他就像《易经》中的“师左次”,在看似退让中,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他所能做的,就是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而这份守护,将永远持续下去。
下课铃声再次响起,孩子们带着对“在师中”的理解,离开了教室。黄建国站在讲台前,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空。他知道,前线的战斗还在继续,而他的“战斗”,也从未停止。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他所守护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坚信,只要领导者能够“在师中”,与人民同心同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