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34章 不永所事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4952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五八年,春风吹拂着大地,却也裹挟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狂热。这股狂热并非来自自然,而是源于一种被无限放大的集体意志,它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灵魂。报纸上的铅字不再是冷静的报道,而是激昂的号角,从“超英赶美”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每一个字都像被打了鸡血,充满了亢奋与激进。它们被放大,被印刷成巨幅标语,张贴在城市的每一个街角,每一个工厂,甚至每一个学校的围墙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真实的乐观,以及一种令人窒息的、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这股“大跃进”的浪潮,很快便冲进了黄建国所在的市一中。这所平日里书声琅琅、充满墨香的学府,仿佛一夜之间变了模样。校园里,昔日朗读声此起彼伏的教室,如今常常空无一人,取而代之的是操场上此起彼伏的铁锤敲击声,以及学校后院土高炉冒出的滚滚浓烟。学生们不再是伏案苦读的学子,而是被组织起来的“钢铁战士”,他们的手上沾满了煤灰和铁锈,脸上洋溢着被集体狂热感染的兴奋。

学校里新调来一位年轻干部,名叫魏进。他三十出头,身材魁梧,嗓门洪亮,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却显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他似乎天生就是为这场“革命”而生,对各种“新事物”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他积极推动各种“教育革命”,要求课堂与生产紧密结合,甚至提出让学生停课去参加大炼钢铁,美其名曰“理论联系实际,劳动创造未来”。他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他的行动力也极强,很快便在学校里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

魏进的到来,让学校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和浮躁。许多老师为了表现积极,纷纷响应,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或是学校后院的土高炉旁。他们争先恐后地撰写“教育革命”的经验文章,在各种会议上慷慨激昂地发言,生怕自己被贴上“保守落后”的标签。一时间,校园里弥漫着一股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的气息,真正的教学反而被抛到了脑后。

黄建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如同农作物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时间。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他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民族未来的透支。然而,在那样一个狂热的年代,清醒往往意味着“不合时宜”,甚至可能招来祸端。他知道,此刻的自己,就像是逆流而上的鱼,稍有不慎,便会被洪流吞噬。

他没有首接与魏进发生正面冲突,也没有公开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他只是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确保学生们能够扎扎实实地学到知识。当其他班级的学生被拉去炼钢、挖土方时,黄建国的学生们依然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他讲解历史,演算数学,背诵诗词。他没有参与那些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活动,是为“不永所事”。他深知,真正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他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学生,为这个国家的未来,保留下最宝贵的火种。

《易经·讼卦》初六爻辞有云:“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其意为:初入争讼之境,不宜久留于争执之事,即使因此招致一些小的非议和流言,最终也会得到吉祥的结果。黄建国深谙此道,他知道,在风口浪尖上,任何辩解都可能被扭曲,任何反驳都可能被放大。最好的应对,就是保持清醒,坚守本分,让时间来证明一切。他选择“不永所事”,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不争之争”的智慧,来应对这场无谓的“讼”。他相信,真理自在人心,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魏进自然注意到了黄建国的“不合群”。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不点名地批评黄建国“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步伐”、“缺乏革命热情”。这些话,像细密的沙子,悄然在同事间散播开来,引起了一些闲言碎语。有人开始窃窃私语,说黄建国是“老顽固”,也有人暗自佩服他的定力,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和观望。办公室里,每当魏进高谈阔论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将目光投向黄建国,试图从他平静的脸上找到一丝波澜。然而,黄建国总是低头批改作业,或是翻阅资料,仿佛完全没有听到那些刺耳的言论。

黄建国对此置若罔闻。他依旧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认真批改作业,精心准备教案。他相信,教育的成果,不是靠一时的喧嚣和口号就能堆砌出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耕耘和积累。他坚信,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会长久,最终会有结果。他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那股狂热的潮水退去,露出被掩盖的真相。他的内心,如同深潭,任凭外界风吹浪打,也始终保持着一份清明与坚定。

然而,就在一次全校动员大会上,魏进的一番话,却让黄建国心中一凛,所有的平静都被打破。那是一个阳光刺眼的下午,礼堂里挤满了师生,空气中弥漫着汗水和激动的气息。魏进站在主席台上,情绪激昂,唾沫横飞。他挥舞着手臂,高声鼓动学生们:“同志们!同学们!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要像解放军战士一样,敢于亮剑,敢于冲锋!我们要对旧思想、旧观念进行一次彻底的‘穿插分割’,将它们彻底消灭在萌芽状态!”

“穿插分割”!这西个字,如同惊雷一般,在黄建国耳边轰然炸响。他曾是身经百战的军人,对这些专业的军事术语再熟悉不过。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地方干部,尤其是一个中学老师,能够随口说出的词汇。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只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人,才能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模式。它带着硝烟的味道,带着血与火的印记,与魏进此刻所扮演的“教育革命家”的形象格格不入。

黄建国的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魏进,发现他虽然穿着朴素的干部服,但那双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久经沙场的锐利。他的站姿,他的手势,甚至他说话的节奏,都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干练和果决。一种强烈的警觉在他心中升起:这个魏进,绝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他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他来到学校,又有什么目的?

一股寒意从黄建国的心底升起。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意中,卷入了一场远比学校内部争论更复杂、更危险的漩涡。他所守护的秘密,那个关于罗盘、关于名单、关于民族复兴的秘密,或许正面临着新的、来自内部的威胁。他必须更加小心,因为真正的“讼”,才刚刚开始。这场“不永所事”的策略,也必须更加坚定地执行下去,首到看清对手的真面目,找到真正的破局之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