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夏。
黄卫国虽然在学习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毕竟还是个孩子。他开始接触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也不是历史故事里的英雄人物,而是关于这个国家,关于他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他心里那股子蒙昧,又一次被“困”住了。
有一天,黄卫国放学回家,闷闷不乐地坐在饭桌前,连平时最爱吃的红烧肉都提不起兴趣。林素音关切地问他怎么了,他却只是摇头。
黄建国看出了儿子的心事,他知道,孩子心里有疑问了。他放下筷子,温和地问道:“卫国,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爸爸。是不是在学校里遇到什么难题了?”
黄卫国抬起头,眼中充满了困惑和一丝不解:“爸爸,老师说,我们打赢了仗,把坏人都赶走了,国家也解放了。可是……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还这么苦呢?为什么我们还要吃粗粮,穿旧衣服?为什么隔壁的王叔叔,他家的孩子生病了,却没钱看医生?”
这个问题,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黄建国心头。他知道,这是孩子在认知上,第一次遇到了真正的“困蒙”。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好,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吝”的种子,埋下怨恨和不解。这比任何学习上的难题,都更重要。
他没有简单地回避,也没有敷衍了事。他知道,这需要一个晚上,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他让林素音先带黄卫国去洗漱,自己则回到书房,点亮了台灯。
夜深了,黄卫国洗漱完毕,黄建国牵着他的手,来到书房。他没有首接回答,而是从书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残缺的旧地图。那张地图,纸质泛黄,边缘有些破损,上面画着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和线条,有些符号甚至像是某种古老的文字,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气息。黄建国拿出地图时,神情也变得格外凝重,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等待被唤醒的秘密。
“卫国,你看这张地图。”黄建国指着地图上的一片广袤的区域,“我们国家很大,大到你想象不到。这片土地上,埋藏着无数的宝藏,有黑色的金子,有会发光的石头,还有能让机器跑起来的燃料。”
他指了指地图上的几个标记点:“这些标记,就是宝藏的所在地。可是,这些宝藏,它们都深深地埋藏在地下,或者藏在遥远的山区里。要把它们都挖出来,运出来,变成我们能用的东西,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
“就像你搭积木一样,要搭一座高楼,是不是需要一块一块地往上垒?要修一条路,是不是需要一寸一寸地往前铺?国家建设,也是一样。我们打赢了仗,只是把地基打好了。现在,我们正在往上盖房子,正在修路。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辛苦。”
黄建国又指了指地图上的一些河流和山脉:“你看,这些河流,它们流淌得很慢,但它们最终会汇聚成大海。这些山脉,它们很高大,但它们也是一点一点长起来的。我们的国家,就像这片土地,它需要时间去成长,去积累。现在我们吃的苦,就像是给土地施肥,是为了让它将来长出更丰硕的果实。”
他用最浅显的比喻,将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一点点地剥开,展现在黄卫国面前。他没有回避困难,而是告诉孩子,这些困难是暂时的,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他知道,只有让孩子理解了这份“苦”的意义,他才不会感到“吝”,才不会心生怨恨。
黄卫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看着那张残缺的旧地图,仿佛看到了无数的人们,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他心里那团“困蒙”的迷雾,似乎散去了一些。
黄建国看着儿子眼中逐渐清晰的光芒,知道这堂课,他上对了。父子之间,第一次探讨了如此严肃的社会问题,这标志着黄卫国在思想上的成长。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孩子心里有了这颗理解的种子,他就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夜深了,黄建国在手稿上,在“困蒙”的爻辞旁,写下了新的批注:“蒙之困,非智之困,乃识之困。解其困,明其理,则吝自消,志自坚。”
他知道,教育,就是不断地解开孩子心中的“困”,让他看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