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21章 泣血涟如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3416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五西年,冬。北方的冬夜,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寒风卷着零星的雪花,敲打着窗户,发出“沙沙”的声响。黄建国刚刚批改完最后一本历史课的作业,在学生的名字上画下那个熟悉的红圈。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心中那份因家庭生活逐渐稳定而带来的安逸,此刻正被窗外的风雪声衬托得格外宁静。然而,这份宁静,注定要被打破。

就在黄建国准备熄灯休息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极轻微的敲门声。声音不急不缓,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黄建国心头一凛,深夜来客,绝非寻常。他走到门后,压低声音问道:“谁?”

“是我,老黄。”一个熟悉而低沉的声音传来。

是陈毅军!黄建国心中一震。自从上次在北平胡同口一别,两人便再未见面。他知道,陈毅军如今身居高位,若非十万火急之事,绝不会深夜造访。他迅速打开门,一股夹杂着风雪的寒气立刻灌了进来。陈毅军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凝重。他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从怀中掏出一封用火漆封好的密信,递给黄建国。

“建国,你看看这个。”陈毅军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悲痛。

黄建国接过信,借着昏黄的灯光,迅速拆开。信中寥寥数语,却如惊雷般在他心头炸响——一位他们共同敬重的老领导,在一次内部的复杂斗争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被撤销了所有职务,并被隔离审查。信中没有详细描述过程,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深深的无奈与悲愤。

黄建国握着信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彻夜未眠。煤油灯的火苗在风中摇曳,映照着他痛苦而扭曲的脸。窗外风雨大作,与他内心的痛苦相呼应。他反复阅读那封信,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尖刀,狠狠地扎在他的心上。他曾与这位老领导并肩作战,浴血沙场。他深知这位老领导的为人,正首、无私、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然而,此刻,他却受到了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胸口像被一块巨石压住,呼吸困难,眼眶发热,仿佛有血泪要涌出。这种痛苦,比任何身体上的伤痛都更让他难以承受。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曾经在战场上无所不能的将军,此刻却无法为自己的老领导做些什么。他想起了自己“潜龙勿用”的选择,放弃高官厚禄,隐姓埋名,是为了守护一个秘密,为了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然而,此刻,当他敬重的老领导身陷囹圄,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能为力。这种矛盾,让他内心充满了煎熬。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有意义。

他拿起桌上的《易经》手稿,翻到“屯”卦的最后一页。昏黄的灯光下,“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几个字映入眼帘。他摩挲着这句爻辞,指腹感受着纸张的粗糙。他感到胸口像被一块巨石压住,呼吸困难,眼眶发热,仿佛有血泪要涌出。这种心如刀绞的痛苦,并非为己身,而是为苍生,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无情裹挟的同志。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曾经在战场上无所不能的将军,此刻却无法为自己的老领导做些什么。这种痛苦,比任何身体上的伤痛都更让他难以承受。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黄建国意识到,新中国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外部的敌人,内部的斗争也同样残酷。他所守护的秘密,其重要性远超他的想象。它不仅仅关乎着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更增加了一层“保护同志”的含义。他知道,那些掌握着核心技术、核心资源,或者拥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同志,都可能成为某些势力攻击的目标。而他,作为“守护者”,不仅仅要守护“物”,更要守护“人”。

天色微明,窗外的风雪渐渐停歇,东方露出了鱼肚白。黄建国走出书房,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份坚毅。他知道,悲伤和痛苦无法改变现实,只有行动才能带来希望。他必须将这份痛苦,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他重新回到书桌前,摊开那本《易经》手稿。在“屯”篇的结尾,他郑重地写下了那句批注:

“屯难之世,君子泣血,非为己身,乃为苍生。然血泪之后,必有新生。”

写完,他吹熄了台灯,转身消失在黎明前最浓重的薄雾中。他的背影,孤独,却无比坚定,仿佛一座沉默的山,屹立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屯难”,更多的“泣血涟如”。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他将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那个秘密,去守护那些值得守护的人,去守护这个新生的共和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