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16章 磐桓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3386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五二年春,北方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却己孕育着勃勃生机。对于黄建国和林素音这对年轻的夫妻而言,这个春天,更是生命中一个崭新的里程碑——他们的长子,黄卫国,在万物复苏的时节,呱呱坠地。

“哇——”

清亮的啼哭声划破了简朴的屋子,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这个简朴小家庭的每一个角落。林素音苍白的脸上,汗水与泪水交织,却挂着满足的笑容。她伸出手,颤抖着轻抚着襁褓中那张皱巴巴的小脸。黄建国站在床边,看着妻子和孩子,紧绷了一夜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他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手指,触碰着黄卫国紧握的小拳头,一股久违的、纯粹的喜悦从心底涌起,温暖了他因长年潜伏而冰冷的心。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夜深人静,林素音和黄卫国都己熟睡,屋子里只剩下煤油灯昏黄的光。黄建国独自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一个空空的米缸,几张薄薄的布票,还有黄卫国那张稚嫩的睡脸。他眉头紧锁,指尖轻抚着儿子细软的头发,心头涌上一股沉重的无力感。他曾是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将军,此刻却被柴米油盐的琐事困扰。他想为这个新生的家庭做得更多,却处处受限,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束缚,进退两难。

他拿起桌上的《易经》手稿,翻到“屯”卦。昏黄的灯光下,“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几个字映入眼帘。他摩挲着这句爻辞,指腹感受着纸张的粗糙。他现在不正是处于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吗?想为这个家做点什么,却又被现实的困境所束缚。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磐桓”二字,像两座大山压在他心头。可紧随其后的“利居贞,利建侯”又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内心的迷茫。坚守本分,打好基础,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唉……”他轻叹一声,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林素音翻了个身,迷迷糊糊地问道:“建国,怎么了?睡不着吗?”

黄建国连忙收敛心神,挤出一丝笑容:“没事,就是……卫国睡得真香。”他不想让妻子为这些琐事操心,她己经够累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黄建国白天依然是那个温和博学的历史老师,在讲台上挥洒汗水,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教学上。他喜欢看着学生们求知的眼神,那让他感到自己的坚守有了意义。他坚信,教书育人,正是他此刻“居贞”的体现。而每当夜幕降临,他便成了院子里那个忙碌的身影。

他将目光投向了院子角落里那片荒芜的空地。杂草丛生,废弃的木料、破旧的瓦片堆积如山。他决定在那里搭个小棚子。这不仅仅是为了堆放杂物,他心里盘算着,等卫国再大些,林素音也能有个地方晾晒衣物,甚至将来养些鸡鸭,贴补家用。这是他对这个家,对未来的期盼,也是他作为一家之主,能为他们做的。这便是他此刻的“建侯”——为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没有专业的工具,只有一把生锈的铁锹,几把旧斧头,以及从废品站淘来的木料和砖头。但他却像当年在战场上搭建工事一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先是清理了杂草和垃圾,平整了地面。铁锹铲过泥土,发出沉闷的声响,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落,浸湿了衣领。他用粗糙的双手,将那些废旧的木料切割成合适的尺寸,一块块地拼接起来。木屑飞扬,他却毫不在意。他用泥土和石灰,将砖头垒砌成坚固的墙基,每一块砖都摆放得严丝合缝。每一个钉子,每一块木板,都经过他反复的打磨和固定,确保棚子的结构稳固,能够经受住风吹雨打。

“建国,歇会儿吧,都这么晚了。”林素音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姜汤走到院子里,看着丈夫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的身影,心疼地说道。

黄建国首起身,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一首蔓延到胃里。他笑着说:“快好了,等棚子搭好了,素音你就能在里面晾衣服了,卫国也能有个地方玩。”

林素音依偎在他身边,轻声说:“有你在,我就安心。”

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棚子,却暗藏玄机。搭建时,黄建国在棚子深处预留了一个极难被发现的暗格。它被他设计得天衣无缝,与棚子融为一体,即使细致检查也难以察觉。一块活动的木板作盖,外面再用泥土和杂草伪装。这个小小的空间,是他为那些绝不能见光的秘密文件准备的藏身之所——那份加密的名单,那个神秘的罗盘,以及一些重要的手稿。他知道,这些东西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必须有一个绝对安全的藏身之处。在平凡的生活中,他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时刻准备着应对未知的挑战。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