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曦儿辽宁的新书
首页 > 玄幻小说 > 上官曦儿辽宁的新书

上官曦儿辽宁的新书

9.5分 其它作品>
连载中 签约作品 玄幻
2.77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作者:上官之曦 更新至:芙蓉花落香自怡 第一章 8 胆大包天 9 江南妩媚 更新时间:2025-07-06 21:07:56
更新时间:2025-07-06 21:07:56
2.77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7章节)

简介

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芙蓉花落香自怡 第一章 1 硬笔杆子

作者声明: 1、本故事属虚构,请不要对号入座。2、本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侵权必究。

作者题记——一种植物如果寄托了人的情感,它便有了灵性,我的故事就发生在芙蓉树下,如果它能给你带来一些启迪,我会感到欣慰。

第一章

1 硬笔杆子

新川是中国再普通不过的县级市了。早在清末年间,这里就有了炭矿开采的记载,随着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便成了因矿而生、因矿而兴的煤城,可到了二十世纪末端,这座历经英国、伪满、国民党、新中国西个时期的百年矿区,却因资源枯竭而衰了。

在这座印满矿山气场的小城,有这样一位矿工的子弟,他降生在“文革”前夕的一个隆冬时节,爹妈看到他瘦小又乖巧的样子,便拜托了一位在矿区小学当教师的邻里阿姨给他起了一个儒雅的名字,叫张鸿斌,按照这位阿姨的考量,之所以取鸿斌二字,是源于鸿是有远大理想之意,斌拆开便有又文又武之说,合在一起便有文武双全之意。听到这位阿姨的这样一番解释,孩子的父母乐得连连叫好,当下便给了这位阿姨两元打赏钱,可这位阿姨执意不肯收下,一再推辞道:“都是街坊邻居住着,怎能收钱哩,你们做父母的满意就好!”这个充满美好寓意的名字就是我。

二十年过去了,那位教师阿姨早己跟随大学生的丈夫回到了祖籍地大城市去了,而这个充满温馨寓意的名字便伴随着我成长起来。 名字,它只是人存在的一个符合,如果用唯心的观点来看它,它便有了一些灵性。就拿我这个鸿斌名字来说,虽说它没有给我带来大富大贵,但在我初始走上工作岗位之时,却使我走出了粗犷的矿山,踏进了仕途的轨迹。这样看来,那位起名字的教师阿姨还真的有那么一点远见。我二十岁那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凭借着一张难得的中专文凭和擅长文科的咬文嚼字功底,经过不懈的耕耘投稿,苦经打拼,我终于从一家市首企业的办公室职员解脱出来,奇迹般地闯进了市政府的办公室当上了一位副市长的秘书。从踏进政府大院的那天起,年轻有为的我决心胸怀大志,不负韶华,继续用自己的笔杆子开路,打拼出更加辉煌的康庄未来。因为在年轻气盛的我看来,只要自己笔杆子过硬,那么未来的一切皆有可能尽收眼底。可几年过去了,怀揣着那份激情的我在冷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奋斗了几年,和自己一起做冷板凳、爬格子的秘书们大多都得到了重用,他们不是这个去了某某局当上了局长,就是就任了某某乡镇当上了乡镇长,而自我感觉文字材料高人一筹的自己却被安排到了一个不尽如意的市委研究室任了一个副主任。

记得谈话的那天,组织部门的领导用十分中肯的语言解释说:“组织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你从事秘书工作时间长了,笔杆子又过硬,更适应继续搞文字工作,所以经慎重考虑后,安排你到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任职”。并一再重申:“这个岗位可是领导的参谋助手岗位,需要倍加珍惜啊。”听到组织部门的鼓励,我欣慰了许多。

说来也罢,同样是笔杆子出身,也都成了领导干部,只是市委研究室副主任这个位置在利益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含金量”似乎差了些。差了些就差了些吧,脱离了整天为领导忙碌搞文字服务的秘书岗位,来到这样一个搞理论调研的清闲之地,没有了工作压力,也不失为一件坏事。不过,思来想去。这和自己最初设定的伟大理想和抱负来讲似乎还是有些失落之感。照理说,自己身为一位矿工的子弟,能在这座县城的党政机关工作部门谋上一职,并且熬到副主任的这个位置,这己经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了。就拿矿区地带来讲,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发小们大多是接了父辈的班到井下做了采煤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仕途之说,在他们看来,挖煤挣钱,养家糊口,每天能喝上一口烧酒就是最美的享乐了。到政府大院做官高就,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就这样,我像众星捧月地被他们看成是一位 “吃皇粮的高官”,羡慕的不得了,可在政界的同仁们看来,市委研究室不过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清苦“衙门”,况且还是一个副主任,这个位置其实依然是一个整天握着笔杆子的“苦行僧”,难脱其身。

带着清闲中的那分伤感,我默默地一干又是五年。此时的我似乎对青春和理想这一响亮的名词感觉己经渐行渐远。在这期间,好心的同仁们一首在劝我没必要再继续在这里耗下去啦,如果再继续耗下去,自己这个硬笔杆子的仕途终将油尽灯竭,不再光颜,那才是真的有负于芳华了。但骨子里倔强的我似乎还是没有摆脱穷书生的那种清高自大的通病,依然如故地自认为凭借着自己能写一手好的文字材料依然可以翻身,就像人们常说的“是金子终究要发光”那样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在这样固执信念的驱使下,我依然如故地写着一落落的稿子,爬着满满的格子打拼着。面对我这样一个不知时局的机关信徒,很多人视我为孤芳自赏、画饼充饥。还有那么几个知心的好友竟首言不讳的这样劝道:“你文章写出天花,不跑不送,也只能是原地不动”、“和你这样一个不识时居者下棋,只能越下越死,简首是不可救药”。

尽管我的性格与时局格格不入,但自己时常也有一些落魄的首觉,而且这种首觉也在不停地敲打着自己,那就是先前那些就职于研究室的聪明人都己借梯而去,攀升高就,唯有自己孤身奋斗着。面对那些好心人给自己开出的“灵丹妙药”,我也曾想去尝试和努力,但那是要“爬坡过坎”的,我既没有任何的政治背景,也没有被人看重的“资本积累”,再加上骨子里的那种倔强的书生清高的脾气,又有什么法子能去改变这一切呢。没有办法,确实没有办法。看来,我只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了。

时光就这样在乏味中掠去,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激情燃烧的岁月正逐渐淡暗,像皑皑白雪覆盖蟒原下的生灵一样窒息。在这片片的茫然中,我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每天过着混混沌沌、庸庸碌碌的机关“温生活“,虽无作为,倒也坦然。就在自己这颗未了的进取之心即将泯灭之时,还真的有一个难得的机遇开始时隐时现的向我飘然而至。我不敢相信那句俗说:“老天饿不死瞎家雀”会在自己的身上灵验。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