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皇帝,一不小心成了千古一帝

第50章 内阁三省并存

加入书架
书名:
冒充皇帝,一不小心成了千古一帝
作者:
魂空幽梦
本章字数:
4702
更新时间:
2025-07-02

当诸葛亮与薛成被侍卫带至甘露殿时,周琰正在甘露殿内与张居正交谈。

见诸葛亮与薛成到来,周琰立刻朝两人招了招手:“孔明,薛成,你们来的正好。”

说着,周琰指了指桌上的一叠纸张。

“孔明,此为赵党成员名册,其中详细记录了赵党各级官员的姓名、官职、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他们犯下的罪证。”

末了,周琰补充一句:“叔大可是整理了一下午,你且看看。”

诸葛亮并未急着上前拿取赵党名册,而是示意薛成禀报城外战果。

当周琰得知龙骧军一番血战才镇压住右卫时,周琰还是忍不住的黯然伤神。

这般自相残杀的剧情,实在让人伤感。

“做的不错。”

周琰并不想对此事说太多。

诸葛亮看出周琰的难受,立刻上前一步,拿起赵党名册。

片刻后,他转移话题,道:“陛下,此名册详尽非常,若能善加利用,必能彻底肃清赵党余孽,不过...。”

他话音一转,又道:“不过赵不言多年经营,朝中势力盘根错节,若贸然动手,恐怕会引起朝堂动荡。”

周琰点点头说道:“我方才便是在与叔大商讨如何一步步清理赵党成员,以及哪些人可以放过,哪些人必须严惩。”

诸葛亮看向张居正,他想听听这位潜伏在赵党内部多年的人才是何看法。

张居正迎上诸葛亮的目光,微微拱手道:“次辅所虑极是,依下官之见,赵党虽势大,却非铁板一块。”

他缓步走到案前,指尖轻点名册:“赵党党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赵不言心腹,如内阁诸多群辅,六部尚书,六部侍郎等,几乎都是赵不言心腹,这些人助纣为虐,罪不容诛。”

“二类是趋炎附势之徒,此类人虽不是赵不言心腹,却也助长赵党气焰,平日里贪污受贿自不必多说,可革职查办,抄没家产,以儆效尤。”

“三类则是被胁迫依附者,这类人多以基层官员为主,他们罪责较轻,且大量革职会影响朝廷办事效率,不妨网开一面,令其戴罪立功。”

诸葛亮沉吟片刻,道:“叔大此言甚善。将赵党党羽分级,逐级定罪,的确是一个好法子。”

周琰闻言,大笑道:“两位爱卿国之栋梁,便依二位所言,逐级定罪。”

说完如何处置赵党党羽,周琰接着说道:“如今赵党伏诛,朝廷百废待兴,朕欲重整朝纲,革新吏治。”

“陛下圣明。”

两人齐齐拱手称颂。

周琰略作思索,说道:“内阁是朕为对抗赵党所设,如今赵党己除,内阁是否裁撤,朕尚在斟酌。”

“不知二位爱卿有何意见?”

诸葛亮面色从容道:“陛下,臣以为内阁之制实为良政,然其也有诸多弊端,譬如内阁首辅权势过重,其余辅臣难有异议。”

张居正补充道:“此外,若后世之君懒政怠政,将批红权交出去,便容易催生出赵不言此类权臣,于国于君皆不利。”

周琰点点头:“如此,朕当裁撤内阁,复设三省制,以分权制衡?”

诸葛亮轻轻摇了摇头,缓缓道:“陛下明鉴,臣以为内阁之制不必全废,但需与三省制相辅相成。”

“可保留内阁议政之权,同时恢复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之制,如此既保效率,又防专权。”

经过诸葛亮的提醒,周琰恍然大悟,他想起了明朝内阁设立的真正目的。

明太宗朱棣在洪武三十五年继承皇位之后,深感皇帝亲力亲为太累,他又不像他老子朱元璋是个工作狂。

朱棣更喜欢领兵作战。

因此,他创立了内阁制度,协助自己处理政务。

起初内阁只是为朱棣整理整理奏章,提供一些意见,但最终的决策依旧在朱棣手中。

这个时候的内阁,只是充当秘书作用。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之时,内阁获得皇帝赐予的票拟权,权力得到极大提升,但最终的决策依旧在皇帝手中。

这个时候,内阁虽有权,但权力有限。

到了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由于皇帝怠政,内阁权力逐渐膨胀。

而到了万寿帝君明世宗朱厚熜时。

由于嘉靖差点被宫女掐死,吓得他躲起来修仙,不理朝政,内阁越发的膨胀,只是由于万寿帝君的权谋之术玩的很6,内阁还在掌控中。

但到了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时期。

张居正主导的内阁成为行政枢纽,开始凌驾皇权之上,皇帝就是个傀儡,张居正坦言自己非相,乃摄。

自此,内阁制度彻底崩坏。

但如果按照诸葛亮所说,内阁与三省并存,由三省负责执行,内阁永远都只能充当秘书。

如此,三省分权,内阁辅佐。

哪怕后世之君怠政懒政,内阁和三省也无法独揽大权,因为决策权在皇帝,执行权在三省,内阁则有建议权。

形成稳定的三角制衡关系。

就算皇帝无能,把决策权让给内阁,依旧还有三省制衡。

反过来三省想要拿走决策权,内阁就会想办法帮皇帝收回决策权,把决策权留在皇帝手中。

皇帝如果失权,内阁就会失去作用,内阁自然会想方设法帮助皇帝留下权力。

周琰越想越觉得此制精妙,不禁拍案赞叹:“孔明此策,真乃治国安邦的万世良法!”

张居正也面露钦佩之色:“如此一来,既可避免权臣专权,又能防止朝政废弛,即便后世出现昏君,朝政也不至于完全败坏。”

诸葛亮谦逊地拱手道:“陛下过誉。”

周琰又提道:“赵党虽除,但此番动荡,朝中官员空缺必然增加,朕欲重开科举,广纳贤才,以充实朝廷,不知二位爱卿以为如何?”

前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周太祖拨乱反正,建立大周后,也曾实行过一段时间科举,但几年后便取消了。

什么原因周琰没有了解过,但如今周琰需要招揽人才,第一选择自然是开科取士。

诸葛亮微笑道:“陛下此议甚善。科举取士,实为治国良策。”

张居正点头附和:“确实如此。”

“但太祖时期,科举废止,是因为舞弊一事频发,且科举多有不公之处。”

“当年,有才之士皆不愿参加科举,参加科举者多为投机取巧之辈,通过贿赂考官、攀附权贵等手段获取功名。”

“如此情形下,才使得太祖废止科举。”

“陛下若要重开科举,需先革除旧弊,方能真正选拔出经世致用之才。”

周琰沉吟道:“叔大所言极是。”

“朕若开科取士,当引以为鉴,革除积弊,务求公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