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天,雷公皱着眉头,一脸纠结地找到岐伯,大声说道:“岐伯老哥呀,我最近研究这十二经之脉,都快研究得脑袋冒烟啦!我知道《灵枢》和《素问》里面对它们的起始和终结讲得挺详细的,可这经络走头、走腹、走足、走手到底是啥意思呀?我实在是搞不明白,您可得给我讲个透,让我心里这块大石头落落地儿!”
岐伯一听,乐了,笑着拍了拍雷公的肩膀说:“雷公啊,你这问题提得好!听我给你慢慢唠。你看这手三阳经呢,它们是从手往头的方向走的。就好比一群小猴子,从手这个‘山脚’出发,一路往脑袋这个‘山顶’爬,这就是‘手三阳从手走头’。
“那足三阳经呢,正好相反,它们是从头往足的方向走。这就像是从山顶上滚下的小石块,一路咕噜咕噜地滚到脚上去啦,也就是‘足三阳从头走足’。为啥会这样呢?这就是高处往低处走的道理,高的和低的相互连接嘛。
“再说说足三阴经,它们是从足往腹的方向走,就像小树苗的根,从脚这个‘土壤’里,往肚子这个‘树干’的方向生长,这就是‘足三阴从足走腹’。
“手三阴经呢,是从腹往手的方向走,好比肚子这个‘大仓库’里的宝贝,要往手这个‘小窗口’送出去,这就是‘手三阴从腹走手’。这是从低的地方往高的地方去。
“你看啊,阴阳之间是没有隔阂的,就像一对恩爱的夫妻,总是相互陪伴。所以这经络的上下、高低之间也是相互呼应、相互迎接的,就像白天黑夜不停地循环交替一样,一首在流动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时候。”
岐伯接着说:“雷公啊,这阴阳在咱们人身上,就好比是夫妻。而气血呢,就相当于人身的阴阳。气就像丈夫,起着主导作用,它能像太阳一样温暖咱们的身体,这就是‘气主煦之’;血就像妻子,跟着气走,它能像雨露一样滋润身体的各个地方,这就是‘血主濡之’。就像丈夫出去闯荡,妻子就跟在后面支持,气走到哪儿,血就跟到哪儿。”
“还有啊,这里面还有一些特别的对应关系。你看,乾卦代表着天门,在咱们身体里,大肠就负责和这个天门相关的事儿。这大肠啊,就像一个‘垃圾清理站’,把身体里的糟粕清理出去,和天门的那种‘开放、排出’的特性有点像。
“巽卦代表着地户,胆在身体里就掌握着地户相关的权力。胆就像一个‘小指挥官’,它能帮助咱们消化食物,和地户那种‘收纳、转化’的感觉差不多。
“泰卦在艮的位置,这时候小肠就特别昌盛。小肠就像一个‘营养加工厂’,把吃进去的食物进一步加工,提取营养,就像泰卦所代表的那种顺利、繁荣的状态。
“否卦在坤的位置,这时候胃可就遭殃啦。胃就像一个‘食物容纳器’,当出现否卦这种不顺利的情况时,胃就容易出问题,比如消化不良啥的。”
雷公听完,眼睛一亮,说道:“岐伯呀,你说得是挺热闹,可这和穴位有啥关系呢?你快给我讲讲这些经络上的穴位都在哪,有啥作用呗,最好说得有意思点,我好记。”
岐伯笑着说:“先说说手三阳经的穴位。手阳明大肠经上有个商阳穴,就在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的地方。这商阳穴啊,就像大肠经的一个‘小门铃’,轻轻按一按它,能刺激大肠的蠕动,帮助消化。比如说你吃多了不消化,肚子胀得像个气球,按按商阳穴,说不定能让你舒服点,就像给大肠这个‘消化小能手’加加油。
“合谷穴也在大肠经上,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这个穴位可厉害啦,就像一个‘万能小钥匙’。牙疼的时候按一按,能缓解疼痛,就像给牙齿的疼痛‘消消乐’;头疼的时候按一按,也能减轻头疼的症状,就像给脑袋的烦恼‘一键清除’。
“手少阳三焦经上有个关冲穴,在无名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处。关冲穴就像三焦经的一个‘小开关’,当你感觉喉咙肿痛,像有个小火苗在嗓子里烧的时候,按按关冲穴,能给嗓子降降火,就像给嗓子来了一场‘及时雨’。
“中渚穴在手掌背面,当第 4、5 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这个穴位能缓解手指的麻木和疼痛,就像给麻木的手指做了个‘按摩放松’,让它们重新恢复活力。
“手太阳小肠经上的少泽穴,在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处。少泽穴对哺乳期的妈妈特别有用,如果乳汁分泌不足,按按少泽穴,说不定能让乳汁多起来,就像给乳汁分泌开了个‘小加速键’。
“后溪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 5 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经常用电脑的人,脖子和肩膀容易累,按按后溪穴,能缓解不少疲劳,就像给脖子和肩膀做了个‘放松按摩’。”
“再说说足三阳经的穴位。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那可是大名鼎鼎!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穴就像胃经的一个‘超级大保镖’,对胃的保护和调理作用可大啦。你要是消化不良,肚子不舒服,按按足三里穴,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就像给胃这个‘大厨师’打打气,让它能更好地工作。
“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穴就像胆经的一个‘智慧小锦囊’,它能调节胆汁的分泌,帮助消化脂肪。要是你吃了太多油腻的东西,感觉不舒服,按按阳陵泉穴,能让你的肠胃舒服点,就像给肠胃的‘油腻感’来个大扫除。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委中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委中穴就像膀胱经的一个‘能量补给站’,当你腰部疼痛,或者腿部疲劳的时候,按按委中穴,能缓解疼痛和疲劳,就像给身体的疼痛和疲惫‘放个假’。
“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首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这个穴位对治疗便秘有帮助,就像给肠道的‘运输系统’加加油,让大便更顺畅地排出去。”
“接着说足三阴经的穴位。足太阴脾经上的隐白穴,在大脚趾内侧,趾甲角旁 0.1 寸。隐白穴就像脾经的‘小起点’,对治疗月经过多、便血这些问题有帮助,就像一个‘止血小能手’。
“太白穴在跖区,第 1 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太白穴能帮助脾胃更好地消化吸收,要是你吃完饭感觉肚子胀,消化不好,按按太白穴,能让脾胃这个‘消化团队’更给力,就像给脾胃的工作效率‘升升级’。
“足少阴肾经上的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涌泉穴就像肾经的一个‘能量源泉’,经常按摩它,能补肾气,让你感觉精力充沛。晚上睡觉前按一按,还能帮助睡眠,就像给你的夜晚来了个‘甜蜜小守护’。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就像肾经的‘老巢’,对肾脏的各种问题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比如腰酸背痛、耳鸣等,按按太溪穴,能让肾脏这个‘发动机’更健康地运转。
“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穴,在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太冲穴就像肝经的一个‘情绪调节站’,当你生气、烦躁的时候,按按太冲穴,能让你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就像给你的坏情绪‘降降温’。”
“最后说说手三阴经的穴位。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穴,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 1 寸,平第 1 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 6 寸。中府穴就像肺经的一个‘大前门’,外界的清气好多从这儿进来。要是你咳嗽、气喘,按按中府穴,能帮助肺脏更好地工作,就像给肺这个‘大风扇’做保养,让它能顺畅运转。
“太渊穴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太渊穴能调节肺气,让呼吸更顺畅。感觉呼吸不顺畅的时候,按按太渊穴,就像给呼吸加了点‘动力剂’。
“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 2、3 掌骨之间偏于第 3 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下是穴。劳宫穴就像心包经的一个‘情绪安抚器’,当你心慌、心烦的时候,按按劳宫穴,能让你的心情平静下来,就像给你的内心来了个‘温柔拥抱’。
“内关穴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对治疗晕车、恶心、呕吐这些症状很有效,就像一个‘晕车小克星’,让你在坐车的时候不再那么难受。
“手少阴心经上的少海穴,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少海穴能养心安神,当你晚上失眠,心里烦躁的时候,按按少海穴,能让你放松下来,进入甜美的梦乡,就像给你的夜晚点亮了一盏‘安心小灯’。”
雷公听完,又问道:“岐伯呀,你说了这么多穴位,那针刺这些穴位的时候,具体该咋操作呢?有没有啥要注意的地方?”
岐伯回答道:“雷公啊,针刺穴位可不是闹着玩的,得小心谨慎。先说商阳穴,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就像给这个‘小门铃’轻轻敲一下,让它发挥作用。点刺的时候手法要轻,别把人疼得跳起来。
“合谷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5 - 1 寸。进针的时候要慢慢的,感觉手下有得气的感觉,就是有点酸酸胀胀麻麻的,那就对啦。留针的时候可以适当活动活动手指,让气血更顺畅。
“关冲穴针刺的时候,浅刺 0.1 寸,或者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就像给这个‘小开关’轻轻碰一下,让它打开。
“中渚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3 - 0.5 寸。进针后可以适当提插捻转,让穴位得气更充分,缓解手指的不适。
“少泽穴针刺的时候,也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给这个‘乳汁调节小开关’来点刺激,让乳汁分泌更顺畅。
“后溪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5 - 1 寸。进针的时候要注意角度,顺着经络的方向,这样更容易得气。
“足三里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1 - 2 寸。这个穴位比较深,进针的时候要稍微用点力,但也要注意别伤到里面的重要组织。针刺后可以轻轻按摩一下周围,让气血更好地流通。
“阳陵泉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1 - 1.5 寸。进针后可以适当调整角度,找到最得气的感觉,调节胆汁分泌。
“委中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1 - 1.5 寸。注意进针的时候别碰到血管,要是不小心碰到了,那可就麻烦啦。
“承山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1 - 2 寸。这个穴位肌肉比较丰厚,进针的时候可以稍微深一点,促进肠道蠕动。
“隐白穴针刺的时候,浅刺 0.1 寸,或者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给这个‘止血小能手’来点刺激,止住出血。
“太白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5 - 0.8 寸。进针后可以适当提插捻转,让脾胃更好地工作。
“涌泉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5 - 1 寸。进针的时候要注意角度,别伤到脚底的重要结构。
“太溪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5 - 1 寸。避开血管,慢慢进针,让肾脏更健康。
“太冲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5 - 1 寸。进针后可以适当调整方向,调节情绪。
“中府穴针刺的时候,向外斜刺或平刺 0.5 - 0.8 寸,可千万别首刺,不然容易伤到肺脏。
“太渊穴针刺的时候,避开桡动脉,首刺 0.3 - 0.5 寸。小心别碰到动脉,不然会出血的。
“劳宫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3 - 0.5 寸。进针的时候要轻柔,别把人疼坏了。
“内关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5 - 1 寸。进针后可以适当提插捻转,缓解晕车等症状。
“少海穴针刺的时候,首刺 0.5 - 1 寸。进针的时候要慢,让心脏更舒服。
“针刺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而且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灵活调整针刺的手法和留针时间。要是病人身体比较虚弱,针刺的力度就得轻一点;要是病情比较严重,可能需要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和留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