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棚里的十八个小时
凌晨三点,朝阳门外的录音棚依然灯火通明。陈默靠在监听音箱前,闭着眼睛反复听着刚刚录制的《时光倒流》。耳机里传来的每一个音符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从最初的demo到现在的成品,这首歌己经被重新编曲了七次。
"再来一遍第二段的和声。"林小雨在调音台前说道,她的声音有些沙哑,连续十八个小时的工作让她的眼中布满血丝,但专注的神情丝毫未减。
张启明点点头,重新调整了话筒的位置。作为北京最资深的录音师之一,他见过太多音乐人在录音棚里崩溃或妥协,但眼前这两个年轻人的较真程度还是让他印象深刻。
"你们知道吗,"张启明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说,"很多歌手录专辑,一首歌两三个小时就搞定了。你们这样下去,十首歌得录到明年。"
陈默睁开眼睛,揉了揉太阳穴:"我们不一样。这是我们的第一张完整专辑,每一首歌都必须是完美的。"
林小雨走到陈默身边,轻抚他的肩膀:"再坚持一下,我觉得这一版的情感表达更到位了。"
专辑的诞生
这张名为《共鸣》的专辑,收录了十首原创作品。从去年秋天开始筹备,到现在己经整整八个月。除了同名主打歌《共鸣》,还包括了《归途》、《时光倒流》、《城市边缘》等陈默的代表作品。
每首歌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归途》诞生于父亲来访后的那个夜晚,记录了他对家庭和责任的重新理解;《城市边缘》写的是北漂青年的孤独与坚持;《午夜电台》则是献给那些深夜里还在为梦想奋斗的人们。
最让陈默满意的是专辑中的几首合作作品。与林小雨合作的《如果时间倒流》,她负责编曲和钢琴演奏,他负责词曲和主唱,两人的风格融合得天衣无缝。还有与"新声"厂牌其他音乐人合作的《声音的颜色》,展现了独立音乐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周维的担忧
"你们确定要这样发行吗?"周维站在录音棚外的走廊里,手中拿着刚刚制作完成的专辑样片。"没有大型宣传,没有媒体资源,纯粹靠口碑传播。"
陈默和林小雨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己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次了。
"周老师,我们想试试看。"陈默说,"如果音乐本身足够好,它会找到自己的听众。"
"而且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推广。"林小雨补充道,"音乐节演出、网络平台首发、独立音乐媒体专访,这些都安排好了。"
周维叹了口气:"我理解你们的想法,但市场很残酷。好音乐不等于好销量。"他停顿了一下,"不过,我支持你们的选择。这张专辑的品质确实不错。"
意外的支持
就在专辑即将发行的前一周,陈默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默哥?是我,马杰。"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
"马杰?你怎么会给我打电话?"
"听说你要发专辑了?我想在我的微博上帮你推荐一下。"马杰的声音听起来很真诚,"说实话,我听了你们音乐节的演出视频,《共鸣》那首歌真的很棒。"
陈默有些意外:"你不用这样做,我们本来就是不同的路线。"
"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想支持你。"马杰笑了笑,"好音乐不分独立还是主流,不是吗?"
发行日
2024年4月15日,《共鸣》专辑正式在各大音乐平台上线。
陈默和林小雨坐在"新声"的办公室里,紧张地刷新着各个平台的数据。第一个小时,播放量只有寥寥几百。林小雨握住陈默的手,给他鼓励的眼神。
"不要着急,"她轻声说道,"好的音乐需要时间被发现。"
到了晚上,情况开始有所改观。一些独立音乐博主开始转发推荐,几个音乐论坛也出现了讨论帖。最让他们惊喜的是,马杰真的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推荐了这张专辑,并且配文写道:"真正的音乐人,值得被更多人听见。"
第一个里程碑
一周后,《共鸣》的总播放量突破了十万。虽然相比那些流行歌曲的数据微不足道,但对于一张完全独立发行的专辑来说,这己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专辑获得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独立音乐》杂志给出了8.5分的高分评价,称赞陈默"在保持个人特色的同时,展现了更加成熟的音乐理解力"。
几家音乐节主办方也主动联系,邀请陈默参加夏季的演出。其中包括享有盛誉的"草莓音乐节"和"西湖音乐节"。
新的开始
专辑发行一个月后,陈默和林小雨在后海的一家咖啡馆里庆祝。夕阳西下,湖水波光粼粼,远处传来街头艺人的吉他声。
"你知道吗,"陈默看着窗外的风景说道,"我觉得我们做对了。"
"怎么说?"林小雨端起咖啡杯。
"这张专辑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不是销量有多高,而是是否做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陈默转头看向她,"而且,我们证明了独立音乐也可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林小雨微笑着点头:"那么,下一张专辑你想写什么主题?"
"还没想好,"陈默笑了,"但我知道,无论写什么,我们都会一起完成。"
窗外,夜色开始降临,但他们的音乐之路才刚刚开始。《共鸣》专辑的成功,为他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音乐世界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坚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