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援朝去参加武器的保密任务时,为什么没调查清楚这事。”老人吸了口烟,问道。
“收养郑援朝的那户家庭60年的时候就没人了,郑援朝78年去参加的保密任务,时间跨度太久了,当时项目棘手,就没审查那么久的时间。”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60年后,郑援朝一首在孤儿院长大,背景简单和清楚。”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
“就这样吧,郑家为祖国出过力,立过功,没有必要查下去了,那个小鬼不是也没什么可查的吗。”
“郑建国一首在黄慧玲同志的照顾和监管下长大。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的机械知识。”
“可能是郑家骨子里就是这个血统吧,呵呵,一门三代机械人。”
“把档案封存起来吧,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了,不知道比知道更好。”
“希望这小鬼能不负众望,给我们的经济建设工作中注入些活力,在未来成长起来能和敌人掰掰手腕。”
“这批人,你们也要时刻关注,如果出现不好的苗头,及时遏制。”
“另外,再积极发现有技术和经济头脑的新人,让他们早点儿成长,适当的给些助力。”
“让他们先富起来,再带动百姓共同致富。”
老人抽着烟,眼睛眯了起来,思考起了其他的事情。
郑建国不知道自己己被关注,成为国家种子计划的一员。
接下来三天的时间里,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加班。
总算是初步把车的外壳设计计算出来了。
至于材料,这个年代也没啥好选的,就是δ0.5-1.2mm的铁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厚度的就好了。
“大孙子,我这边工作基本结束了,明天我和你奶奶要回京了。”
郑光宗面容有些疲惫,63岁的年龄本该退休享受生活了,现在还在加班制图,精力有些跟不上了。
“不能多待两天吗?休息好了再回去。”郑建国看着憔悴的爷爷,有些心疼。
“来的仓促,京城那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的,这么近,你们随时可以去看爷爷的。”
“我们走了,让你爸也好好休息下吧,带着伤坚持工作了这么久。”郑光宗说着就笑了。
“我们爷三个都一样,工作起来就放不下,哈哈。”
“爷爷,这个机床设计出来了,但我们有些材料估计不太好搞,比如减震用的树脂混凝土。”
“要相信我们的国家,还有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们,举国办事还有办不成的吗,我们设计者把自己设计工作搞好就行了。”
“其实,可以技术换市场和材料的。”郑建国小心翼翼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果然,爷爷并不接受这种观念,脸色严肃了起来。
“建国,想法是好的,但不能在外人面前提,我们是技术人员,不是决策人员。”
“爷爷,这就是我不想进体制的真正原因,太受约束了。”
其实,郑建国心里的话是,这是10几年后的技术,我可以用这个专利把想要的东西和国外置换,然后再把20年后的技术拿出来申请专利,卡死那帮外国佬。
“建国,爷爷老了,未来你的路自己决定怎么走,勿忘郑家祖训就好。”
“爷爷,明天我开车去送你和奶奶,顺便去京城认认门。”郑建国也舍不得刚见面几天的爷爷奶奶两人。
“好,你爸就别让他去了,让他好好养伤,以后有的是机会。”
爷俩又聊了一会儿,才各自又忙起了各自的事。
第二天一早,几辆车整装待发。后备箱里装满了图纸。
郑建国的奶奶很是不舍。
“援朝啊,我的回去照顾你爷爷,你有空带着慧玲和小兰来家里啊。”
“妈,我们寒假会回京城看你们。”黄慧玲安抚着老太太。
郑建国的车己经和李大军互换回来了。
坐在车上,老两口还不断地回头看着又要再次分别的儿子郑援朝。
在郑援朝夫妇的目光注视下,三辆车慢慢地消失在了他们的视线当中。
机械厂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军人们也开始批量撤离了。
一路上,郑建国尽可能开的慢一些,就这样还是走走停停的,没办法,后面的车太慢了啊。
中间的车上,廖正东懊恼地拍了下脑门和另一个工程师说:
“忘了让郑建国给咱们的车也改造下了,以后再找这小子,不太好开口啊。”
“这没什么不好的吧,这几天一起工作,我看郑建国的性格挺好啊。”王爱国很是纳闷地看着廖正东。
“郑建国己经给廖凯那个瘪犊子改造了一辆了,我哪好意思再张嘴啊。”
“回京了,您请他们爷孙喝个酒,不就搞定了,多大的事。”王爱国给了个建议。
“这个建议不错,我把家里那两瓶藏了几年的茅台拿出来,哈哈。”
廖正东此刻还不知道,他嘴里的那个瘪犊子给他准备了多大的惊吓,人生轨迹都变了。
进了京城,郑建国再次放慢了速度,跟在了廖正东后面。
车辆驶入了一个不起眼的大院子,郑建国留意了下门口挂的牌子,写着。
“京城第五机械厂。”
院子里没什么人,郑光宗和廖正东等人走向了院子深处的一个老式的二层楼,有穿着便装的军人把装图纸的几个箱子也抬了过去。
郑建国则是跟着奶奶,一起从院子的角门出去,进入了另一个院子。
里面有几栋老式的楼房。
跟着奶奶上了二楼,二楼的过道里摆放的全是各家的做饭的家伙什,还有洋炉子。
郑建国心里有点堵。
等奶奶打开房门的那一刻,看着最多30几平米的大开间,郑建国彻底忍不住了。
“奶奶,你们就住这里?住在这个筒子楼?”
“对啊,住了好多年了,怎么了?”奶奶不解的看着郑建国。
“这,这多不方便啊。”郑建国有点哽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奶奶看出了郑建国的困惑,笑着说:
“以前,就是我们老两口,有个住的地方就行了,离单位近,方便。”
“单位有给我们分房子,我们没要,留给有需要的年轻人吧。”
郑建国瞬间做了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