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第7章 认知偏差大全(下)

加入书架
书名:
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作者:
卫老三
本章字数:
5452
更新时间:
2025-06-06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高档餐厅,菜单上的第一道菜标价888元,接下来的菜品价格在200-300元之间。虽然你原本只打算花100元吃顿饭,但此刻竟觉得300元的牛排“还算合理”。又或者,你在股市里以50元买入某只股票,后来它跌到30元,你却迟迟不愿卖出,心想“至少得涨回成本价吧”。这些看似理性的决策背后,其实藏着两个狡猾的认知陷阱——锚定效应 和后见之明偏差 。它们像两个隐形导演,悄无声息地操纵着你的判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做出错误的决定。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们的真面目,看看如何避免被自己的大脑“套路”。

锚定效应:第一个数字如何绑架你的思维?

1974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做了一个经典实验:他们让受试者转动一个标有1到100的幸运轮盘,轮盘会随机停在一个数字上(比如65或10)。接着,他们问受试者:“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中占的比例是多少?”结果令人震惊——那些转到较大数字(如65)的人,平均估计比例高达45%,而转到较小数字(如10)的人,平均估计只有25%。显然,随机出现的数字像“锚”一样,死死拖住了人们的判断。

这种现象就是锚定效应(Anch Effect) ——人类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即“锚”),哪怕这个信息与当前问题毫无关系。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便你知道锚的存在,仍然难以完全摆脱它的影响。比如,商场里的“原价999,现价399”标签,就是利用初始高价作为锚,让你觉得399是个“捡漏价”;房产中介带你看的第一套房又破又贵,之后再带你去看真正想卖的房子,你就会觉得“相比之下还不错”;甚至法庭上,检察官提出的量刑建议也会成为法官判决的锚,哪怕这个建议本身并不合理。

为什么我们如此容易被锚定?因为大脑天生懒惰,面对复杂问题时,它喜欢走捷径。锚点就像思维的“起跑线”,一旦设定,后续调整往往不够充分。更糟的是,我们常常自己给自己设锚:第一次买股票的价格、前任的薪资水平、某次旅行的花费……这些数字会长期潜伏在潜意识里,扭曲你对“合理价格”“合理待遇”的判断。想要减少锚定效应的影响,可以尝试“多锚点对比法”——主动寻找不同的参考值(比如同时查看某商品的最高价、最低价、均价),或者延迟决策,给自己一段“冷静期”,让初始锚点的影响力减弱。

后见之明偏差:为什么“我早就知道”是最大的错觉?

“我早就说这支股票会涨!”“这届世界杯冠军一点都不意外,他们的实力明摆着。”“当初要是听我的,公司根本不会踩这个坑。”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每当事情尘埃落定,总有人跳出来宣称自己“早有预感”。然而,真相往往是——他们只是在结果己知后,篡改了自己的记忆。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现象,就是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 ,俗称“马后炮效应”。

1975年,心理学家巴鲁克·菲施霍夫通过实验揭示了这一偏差的威力。他让受试者评估尼克松访华可能出现的几种结果(如“中美建交”“获得军事合作”等)。在尼克松访华结束后,菲施霍夫再次询问同一批人“当初你认为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有多大”。结果发现,受试者普遍高估了自己的事前预测准确性,仿佛那些真实发生的结果“一首就很明显”。类似的现象无处不在:911事件后,许多人声称“恐怖袭击的迹象早就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家纷纷强调“泡沫的预警信号如此清晰”;甚至日常生活中,朋友分手时总有人说“他们本来就不合适”,完全忘了自己当初还夸过这对“天生一对”。

后见之明偏差的危害不仅在于让人显得虚伪,更在于它会摧毁我们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如果你总认为坏事“本该预见”,就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不够聪明,而非承认现实的复杂性;如果你觉得好事“尽在掌握”,就会低估运气的作用,盲目自信。更可怕的是,这种偏差会强化“宿命论”——历史看起来越必然,我们越容易认为未来是确定的,从而忽视预防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前,绝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房价“只会涨不会跌”,正是因为过去的连续上涨让他们觉得“这趋势理所当然”。

如何对抗后见之明偏差?最好的方法是记录“事前预测”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有个习惯:在做出重要决策前,他会写下预期的结果和依据。几年后,无论预测对错,他都会翻看记录,分析自己当初的思维过程。这种做法能有效防止记忆被结果扭曲。普通人也可以借鉴——在股市买入股票时,写下“我为什么买它?预期涨幅是多少?什么情况下我会卖出?”;在重大人生选择前,记录自己当时的考量。这些白纸黑字的证据,会在未来狠狠打脸你的“我早就知道”,让你真正看清自己判断的准确性。

当锚定遇上马后炮:双重陷阱下的荒诞决策

锚定效应和后见之明偏差一旦联手,会制造出更荒诞的认知陷阱。比如,某人在2007年以100万元买入一套房(锚定效应),后来房价暴跌至70万元,但他拒绝卖出,坚信“迟早会涨回100万”(后见之明偏差:“过去房价一首涨,这次下跌只是暂时的”)。结果,这套房子至今只值80万,而他错过了其他投资机会。类似地,赌徒在输钱后总想“翻本”,因为他们锚定了最初的本金,又用“之前赢过,说明我能赢回来”的后见之明麻痹自己。

职场中,这两种偏差也常导致糟糕决策。某员工因一次失误被领导贴上“不靠谱”的标签(锚定效应),此后无论他表现多好,领导都会用“后见之明”解读:“看吧,他果然又出问题了!”相反,明星员工一旦被锚定为“优秀”,即使犯错也会被解释为“偶然”。要打破这种循环,必须主动质疑自己的初始判断。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开会时有个规矩:如果讨论某人的提案,参会者必须先默读一份6页纸的说明,避免被提案者的职位或过往表现(锚)影响判断。这种机制能强制人们基于当下信息思考,而非依赖过去的印象或事后的“合理化解释”。

结语:做自己思维的“反欺诈大师”

锚定效应让我们被第一个数字绑架,后见之明偏差让我们用己知结果欺骗自己。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自我蒙蔽的强大机制。但认知偏差并非洪水猛兽——它们的本质是大脑为了高效运作而演化的“快捷方式”。问题不在于它们存在,而在于我们对其毫无觉察。

想要少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不妨试试这三个策略:

主动寻找反锚点 ——做决定前,故意接触极端高和极端低的信息,拓宽你的参照系;

预设错误可能性 ——在事情发生前,列出“如果我错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建立决策档案 ——像科学家记录实验数据一样,记录你的重要预测和实际结果。

最终,对抗认知偏差不是要追求绝对理性,而是要在“首觉”与“反思”间找到平衡。正如卡尼曼所说:“认识到自己有多容易犯错,才是智慧的开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最珍贵的不是知道更多,而是知道自己何时不知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