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第30章 为什么我们更喜欢熟悉的东西?

加入书架
书名:
心理学的奇妙世界
作者:
卫老三
本章字数:
5260
更新时间:
2025-06-06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歌第一次听觉得一般,但多听几遍后突然“真香”了?某个明星刚出道时你觉得长相普通,可看多了他的作品后,竟越看越顺眼?甚至,你原本对某种食物无感,但周围人总在吃,某天你突然也想尝一口——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在悄悄影响你的偏好。简单来说,人会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更多好感,仅仅因为见得多了,大脑就会自动给它“加分”。

这一现象最早由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在1968年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他给受试者快速展示一些无意义的符号或陌生外语单词,有的出现1次,有的出现5次,有的甚至出现25次。之后,他让受试者评价对这些符号的喜爱程度。结果惊人:出现次数越多的符号,受试者越觉得“顺眼”,哪怕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扎荣茨由此提出:“熟悉本身就能引发偏好,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

曝光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广告商深谙此道——为什么某些品牌要花天价在电梯、地铁、电视上反复播放同一支广告?哪怕你一开始觉得它又吵又烦,但听多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或“拼多多,拼多多”,某天突然想买东西时,这些品牌会莫名其妙地跳进你的脑海。音乐平台的热门榜单也利用这一原理:一首歌只要被算法推送到足够多的人面前,哪怕初听平平,播放量上去后就会吸引更多人点击,最终形成“越听越上头”的循环。甚至人际交往中,那些经常在你面前晃悠的同事或同学,哪怕一开始没什么交集,时间久了也会让你觉得“这人挺靠谱”。

为什么人类会进化出这种“熟悉即安全”的偏好?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在原始社会,陌生往往意味着危险——一只没见过的野兽可能是掠食者,一种新植物可能有毒,而陌生的部落更可能带来冲突。相反,熟悉的事物经过多次验证,大概率是安全的。比如,祖先们发现某片森林反复经过都没遇到猛兽,就会默认它“相对安全”;某种果子吃过几次没中毒,就会认为它“可以食用”。久而久之,大脑形成了一种高效省力的判断机制:只要某样东西反复出现且没带来负面后果,就默认它是好的。这种机制帮助人类减少决策成本,在复杂环境中快速筛选出可靠选项。

现代社会中,曝光效应的影响远超想象。它解释了为什么“网红店”门口总有人排队——哪怕食物味道普通,但只要社交媒体上刷到太多次,人们就会产生“这么多人推荐一定不错”的错觉;它也说明为什么某些明星“黑红也是红”,负面新闻越多曝光度越高,反而积累了大量“路人粉”;甚至政治选举中,候选人只要砸钱铺天盖地打广告,哪怕政见空洞,支持率也可能上升,因为选民会不自觉地认为“经常听到的名字更可信”。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特朗普团队曾首言不讳地说:“我们不在乎媒体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重要的是必须每天占据头条。”

有趣的是,曝光效应存在一个“甜蜜点”——不是所有重复都能增加好感。扎荣茨后续研究发现,如果某样东西出现过于频繁(比如一首歌每天强迫你听50遍),反而会引发厌烦。最佳曝光频率是“若即若离”:既让你感到熟悉,又不至于腻味。比如电视剧每周更新一集,比一次性放出全季更能培养观众黏性;奢侈品广告总是优雅地若隐若现,而不是像洗脑广告那样粗暴刷屏。此外,初始印象也很关键:如果第一次接触某事物时就极度反感(比如难吃的食物或讨厌的人),再多曝光也难扭转负面印象。

人际关系中,曝光效应堪称“暗恋神器”。社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在大学课堂上安排一位女生分别以不同出勤率出现,结果她出席课程越多,男生们对她的好感度越高——哪怕她从未和任何人说话!这解释了为什么同学、同事之间容易“日久生情”,而一见钟情反而风险更高。职场中,默默做好本职工作的员工,往往比偶尔惊艳但神隐的同事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因为领导潜意识里觉得“常看见的人更可靠”。甚至追星族对偶像的忠诚度,也与其曝光频率成正比:经常发微博、上综艺的明星,粉丝黏性远高于那些“佛系”艺人。

但曝光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让人陷入“信息茧房”——算法不断推荐相似内容,导致你以为全世界都和自己想的一样;也可能让平庸的事物凭借刷屏战胜真正优质的内容(比如某些“口水歌”碾压小众佳作)。更可怕的是,它会被用于操纵群体心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正是曝光效应的极端应用;现代传销组织也通过反复洗脑会议,让成员对荒谬理论深信不疑。

如何避免被曝光效应误导?首先要有意识地接触多样性。比如主动关注不同观点的媒体,尝试听陌生风格的音乐,或结交背景迥异的朋友。其次,在重要决策前(比如买房或投票),问自己:“我选这个是因为它真的最好,还是仅仅因为听得最多?”最后,警惕“虚假熟悉感”——比如因为常在某家便利店买东西,就误以为它的商品质量一定比陌生超市好。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曝光效应与大脑的“认知流畅性”有关。当某事物反复出现,大脑处理它的速度会变快,这种轻松感被误判为“愉悦感”。比如看一串字母“KJXWPL”可能觉得别扭,但多看几次后,大脑熟悉了这种排列,就会产生“还挺顺眼”的错觉。加州大学实验显示,当受试者反复看模糊图像后,即便图像清晰化,他们仍认为模糊版“更美”,因为大脑己经习惯了处理模糊版本的低难度状态。

商家早己将曝光效应玩得出神入化。宜家通过样板间设计让你觉得“这种布局就是家的感觉”;flix自动播放下一集,利用“己经看了一集,再看一集也无妨”的心理;甚至快餐店用重复的logo颜色(比如麦当劳的红黄配)强化你的记忆。一位营销专家曾说:“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而是熟悉感。”

从更深层看,曝光效应揭示了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在一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熟悉的事物像锚点一样带来安全感。法国哲学家加缪写道:“人总会对自己长期面对的事物产生感情,哪怕是牢房的墙壁。”这种心理既能解释为什么老人舍不得扔旧物,也能说明为何文化隔阂难以打破——我们本能地偏爱与自己成长环境相似的事物。

当然,熟悉感不该成为创新的枷锁。历史上所有突破性发明(从电灯到互联网)最初都让人不适,但最终被接纳正是因为曝光效应——人们用着用着就离不开了。个人成长也是如此: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时必然痛苦,但只要坚持足够久,陌生会变成熟悉,抗拒会转为享受。

所以,下一次当你莫名喜欢上某样东西时,不妨想想:这是因为它真的优秀,还是仅仅因为它总在你眼前晃?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既享受熟悉带来的安全感,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开放心态。毕竟,人生的精彩,往往藏在熟悉与陌生的平衡点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