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觉得质量不错……意思是比《安阳婴儿》强。
如果说《安阳婴儿》是一部不及格的作品,那《江城夏日》起码及格了,因为王朝这次没让人往黄河里撒尿,也讲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武汉,是长江……
其实《江城夏日》的故事冲突性很强,老李的儿子去武汉打工失踪了,她的女儿艳红也去了武汉,一边打工,一边找自己的哥哥,这一找就是一年多,但哥哥还是杳无音信。
老李的妻子生了重病,想要见儿子最后一面,于是老李只能自己跑来武汉找儿子。
艳红这一年,其实并没有怎么找自己的哥哥,她在一家夜总会做了技师,还成了老板的情妇。
知道自己父亲过来了,艳红就让自己的情夫鹤哥帮忙接待,同时隐瞒自己的身份,剧情的冲突就来了。
如果只是这样,就没什么意思了,肯定还有反转。
反转就是老李的儿子,艳红的哥哥,其实是鹤哥开车撞死的。
还没完,老李到武汉之后,结识了一个儿子同样失踪的老警察,两人一边找儿子,一边互诉衷肠。
结果老警察发现了线索,他查到自己当年抓进去的鹤哥有重大嫌疑,没想到被鹤哥发现,抢先一步杀人灭口。
而更让大家唏嘘的是,老警察的儿子,当年就是跟鹤哥一起抢劫时丢了命……
这么好的故事,王朝没有拍好,拍得平平淡淡,一点起伏都没有。
倒是符合他的风格,当年拍《安阳婴儿》的时候,王朝就是让吕文在那走来走去。
这次稍微好了一点,王朝让几个演员带着观众逛武汉的各种景点……
关于选择在武汉拍摄,王朝解释过,他的意思是,他想拍一个大城市的故事,北上广深都被别人拍烂了,还好武汉没有,于是他选择了这里。
这番话是《江城夏日》在武汉路演时王朝说的,但实际情况是,百步亭……就是《江城夏日》的投资方,是武汉的房地产公司。
《江城夏日》也就和王朝的话一样,有一种小知识分子忽悠老百姓的感觉。
如果观众是武汉人,或者在武汉生活过一段时间,就知道王朝拍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扯淡。
最严重的就是演员的台词。
王朝要求所有演员都说武汉话,不知道是时间太短,还是演员的语言天赋有限,反正没有一个演员武汉话说得好的。
这就算了,武汉是有名的火炉城市,结果夏日晚上,演员睡觉还要盖被,真是把观众的智商放在地上摩擦。
还有老李坐船去汉口那段,他坐船到了汉口江汉路,然后去老租界找自己的女儿,结果过了汉江桥……
从汉口过桥,然后又去汉口?
最扯的是黄鹤楼,按照设定,老李是个老武汉,他西十年前就在武汉上学,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被迫离开,再也没有回来。为了怀旧,鹤哥带着老李去了黄鹤楼,找寻西十年前的记忆。
问题是,西十年前,黄鹤楼还没重建啊。1985年,黄鹤楼才重建落成,并对外开放……
吕文大概能猜到原因,就是王朝想要拍渡口、汉江桥、黄鹤楼这些武汉标志性的建筑,以此来作为符号,试图营造一种地方氛围和人生漂泊的隐喻。
这种感觉和彭浩祥的《伊莎贝拉》差不多,大概就是导演揪着观众的领子说道,“快看啊,这就是武汉!这象征漂泊,还有宿命……”
这就是导演不会讲故事的后果,好的隐喻,是从故事内部自然而然发生的,就像《十七岁的单车》里的自行车,《苏州河》里的摩托车,而不是这种“为象征而象征”的拍摄方法,太刻意了。
周公子看完之后,倒是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她拍的文艺片太多了,早就麻木了。
范兵兵则是一脸懵逼,这电影也太矫情了吧?到底在拍什么啊?
为什么艳红得知鹤哥是杀自己哥哥的凶手,还要把孩子生下来?
为什么老李最后要笑?
为什么最后要让鹤哥被抓?这也不是文艺片的路子啊?
前两个问题,吕文也回答不了,最后一个问题他倒是能回答,王朝也想走主流了呗。
虽然《安阳婴儿》也是没有拿到龙标就去参加电影节了,但王朝可从来没被禁过,大概是他的名气太小,领导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吧……
所以这次《江城夏日》肯定要上映的,不过吕文不太看好,王朝的电影根本卖不了票房。
事实也是如此,全国公映以后,《江城夏日》的票房不到5万,院线三日游。
武汉贡献了90%以上的票房,十大票仓之一的南京只有402块。
搞得王朝好几年没有戏拍……
不过吕文倒是觉得《江城夏日》能拿奖。
范兵兵人都傻了,拍成这样也能拿奖?
“当然能了,一种关注单元的竞争不强,而且大老外就爱看这些。”
吕文还真没说错,王朝的电影故事讲得不怎么样,但镜头风格很讨电影节喜欢,标志性的长镜头、自然光、固定机位、极简配乐,营造出一种近乎纪录片的真实感与疏离感,这些年的电影节就爱这玩意。
而且王朝拍了不少“很中国”的镜头,就是那种不够发达,满足大老外刻板印象的镜头,和王晓帅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艺》就盛赞王朝,“他以令人钦佩的克制和精确的视觉构图,展现了一个被忽视的中国”。
《银幕》的评价是,“一幅关于当代中国失落与疏离的忧郁画卷”。
什么意思大家都能看懂吧?
《江城夏日》只是一个插曲,和《XX园》一样,会引起一点关注,但是不多,大家更关注主竞赛单元的作品。
目前来说,阿莫多瓦的《回归》全程领跑。
场刊评分高达3.6分,无人能出其右。
第二档的电影是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红色之路》和努里·比格·锡兰的《适合分手的季节》;另外一个大师肯·罗奇的《风吹稻浪》和阿基·考里斯马基的《黄昏中的灯光》排在第三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安德里亚·阿诺德和努里·比格·锡兰都是戛纳嫡系,他们也不负众望,前者拍过《美国甜心》《呼啸山庄》一共拿过三次戛纳评审团大奖。
锡兰就更牛逼了,从最佳导演到金棕榈,拿了个遍……
吕文本想在戛纳看看最后结果如何,但被范兵兵拉着上了飞机,她要回去赶紧筹备《苹果》,她也想拿个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