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听了黛玉所提出的要求,自然觉得十分诧异,况且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哪有把宫女名册借给臣女观看的道理?
但黛玉只是寥寥几句,就说动了皇后。
毕竟之前皇后刚刚颁下旨意,把宫女出宫的年限从二十五岁降到了二十岁,被许多普通百姓称颂为仁德之举,为皇家捞了不少好名声。
而这仁政背后更深层次的用意,还是希望有更多的老百姓能够顺利地男婚女嫁、繁衍后代,从而为大夏朝增加更多的人口。
不过,这些宫女提前放出宫去之后,是否真的能够如同想象中那么顺利地嫁人生子,按照黛玉的意思,还是得做个后续的走访才行。
皇后本来觉得,这样的事情交给黛玉一个小姑娘不太合适,但又想起皇帝私底下曾经告诫过她,对于黛玉所提出的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都可以尽量的满足她。
皇后虽然对皇帝的态度相当不解,但她向来是唯皇帝之命是从的,况且只要黛玉所提出的要求不牵涉到她自身的利益,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何况黛玉说的也相当有道理。
这些宫女被提前放出宫,原本就是跟黛玉当初的提议有关,现在她亲自带人去事后走访一番,了解这些宫女出宫之后的处境,也算是全了这场因果。
若是不这样做的话,黛玉始终会觉得心里有些不安,只怕自己会好心办了坏事,连累了皇后的名声。
皇后听她说的有理有据,又颇有些替自己着想的体贴之处,自然也不好一个劲的拿着规矩说事。
稍微犹豫了片刻之后,皇后终于还是点头答应,让人去取了宫女的名册过来,只是叮嘱黛玉在走访的时候要低调从事,莫要落人话柄。
大夏朝宫女的来源之一,就是原著中薛宝钗所参加的选秀。
选秀分为大选和小选,都是面向全国征集良家子。
能够参加大选的女子身份都比较高,家庭出身也不错,一旦被选中,要么就是成为皇帝的嫔妃,要么就是成为皇子的妻妾,也有可能被赐婚给其他身份高贵的皇亲国戚。
因此,参加大选的女子要么就是飞上枝头,要么就是落选被送回去重新相看人家,不可能成为宫女。
小选则是为了选拔一些身份比嫔妃低、又比普通宫女要高一些的女官,如才人、赞善之流,广义上来说其实也是宫女,但用不着干一些粗活、重活,在宫里的地位和待遇方面要好一些,大致就相当于富贵人家女主人身边的贴身丫鬟之类的。
参加小选的女子,在身份限制上没有那么严格,只要是家世清白的良家子都可以报名,落选之后也还是要各回各家。
像是宝钗,以薛家的身份地位,不可能参加大选,只能参加小选。
不过前世即便是小选,宝钗也仍然落选了,却不知道其中究竟有何缘故。
说来也是可悲,当初元春进宫的时候,参加的也是小选。
只因为大夏朝规定,大选乃是三年一次,小选则年年都有。
据说当时元春正好错过了上一届的大选,贾家急着送她入宫出人头地,又有甄太妃作保,这才鬼迷了心窍,竟然让她通过小选的途径入宫。
殊不知这样一来,平白让元春自堕身份。
原本以她的出身,完全可以首接参加大选,说不准就能够首接成为妃嫔。
就算落选也可以立刻回家,重新相看亲事,也不至于在宫里白白蹉跎这么些年。
结果通过小选入宫,终究只是个宫女的身份,不仅要从头开始学着服侍人,也没有多少见到皇帝的机会,压根就爬不上去。
不过,通过小选入宫的宫女,不管怎么说,至少还有那么一点向上爬的机会,否则也不至于每年开始选秀的时候,仍然有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了。
绝大部分最底层的宫女,地位就相当于是大户人家的粗使丫头,连登堂入室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躲在旁人看不见的角落里干一些粗活累活重活脏活的,这就基本上是从京畿附近挑选的了。
每个被选上的宫女,都能拿到几两银子的安家费,而且服务满一定年限之后,还会被开恩放还回家,比首接在人市上卖身为奴要好一些。
因此许多穷的活不下去的人家,只要有年龄合适的女儿,都会想方设法的往宫里头送。
毕竟在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只要能进去皇宫,立刻就能够身价百倍,在他们的想象中,即便在宫里面伺候人,那也是穿金戴银、吃着山珍海味的。
一旦要是得到了主子的赏识,那更是可以野鸡变凤凰,立马出人头地。
黛玉拿到皇后派人取来的宫女名册之后,当然,是最近五年期间、己经被放出宫去的所有宫女的名册,大致翻阅了一遍,就发现绝大部分的宫女所留下的家庭地址,都是京畿一带。
这倒是给她接下来的走访带来了不少便利。
毕竟这年头交通不便,那些家住外地的宫女,黛玉暂时就顾及不到了。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宫女的地址语焉不详,或者记载的都是同一个地方,看上去有些奇怪。
那些地址看上去只是位于京城东边的几所宅子,光是这五年的记载里,就有几百个宫女是家住那里。
黛玉的几间店铺也位于东城,平日里时常会从那里逛上一圈,因此对于册子上所提到的地方也有些印象。
那些宅子从外面看也不过是座两进的院子,再怎么挤也不可能塞得下上百个宫女吧?
这种小事,黛玉自然不可能再去向皇后求证。
幸好皇后指定了内务府的一名太监,专门配合黛玉接下来的走访工作。
因此黛玉私底下也免不了向对方查证一二。
那太监知道黛玉深受皇帝和皇后的信任,对此也不敢隐瞒,于是吞吞吐吐的表示,那几座宅子其实都是在宫里比较有权势地位的太监和宫女在宫外置办的产业。
有些逃难到京城来的流民,想要把自家的儿女送进宫当太监或宫女,却又苦于离乡背井,没有乡里乡亲作保,就会求到这些大太监和宫女的头上,分润给他们一点好处,让自家的儿女挂靠在他们的名下入宫,所留下的地址自然也是这些太监和宫女置办的产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