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太后见许尚三言两语之间,便把大秦的东出战略疏理了个清清楚楚,她只觉由衷的敬佩。
因为这需要非常了解大秦当前的朝局、国情,还有九州天下的走势。
比如大秦废除斩首记功,高举仁义旗帜,就势必无法保证军功爵位制度的晋升公平……
没有公平,便会不可遏制的走向腐朽!
昔年魏武卒的落幕,就是秦锐士的未来。
所以。
大秦绝不能选择徐徐图之的东出战略!
只能在初代大秦锐士战力仍旧处于巅峰的情况下,快刀斩乱麻,方是正确的选择。
这种一目了然的症结!
偏偏吕不韦就被一叶障目了。
乃至于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亦无人能够堪破这一点!
这说明什么呢?
华阳太后认为是视野的局限性。
有人站霸道。
有人从王道。
却无人提出王霸之道并行!
包括开创了杂家的吕不韦,也只敢奉王道,应天道……
而非像许尚这般既要高举仁义、又要入主法统、还要鲸吞天下。
小孩子才做选择。
成年人从来都是全都要。
许尚的大刀阔斧,让华阳太后感觉整个人都为之开阔了许多。
于是。
华阳太后主动举杯,相敬许尚。
两人简单的推杯换盏完毕。
许尚接着道:“东出一统的军事层面,我们现在已经探讨出结果了。至于更为细节的东出流程,老夫或可推演一番,但不能保证全对。”
嬴政闻言赶忙道:“夫子畅所欲言就好,反正这里都是自已人,错了也不妨事。”
嬴政已经彻底把许尚看作国朝帝师了。
尽管他知晓许尚肯定不会同意。
“哈哈,那老夫就不收着了。”
许尚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推演道:“东出一统,将从韓国开始。”
“因为大秦的韩系秦臣派系,在长安君成蟜掀起叛乱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横扫出局了。”
“没有了韩系秦臣的外戚掣肘,大秦攻灭韓国,将会轻而易举。”
……
小小韓国,凭什么能够在四战之地各种周旋。
主要原因便是各国互相通婚。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初嬴政东出的最大阻碍,正是朝堂上的各种外戚。
韩系秦臣,赵系秦臣,楚系秦臣。
这三支外戚势力,现在仅剩楚系一支。
那么问题来了。
当大秦攻楚之时,楚系秦臣派系还能够忠心的辅佐嬴政嘛?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哎!长安君成蟜,秦王的亲弟弟,他可惜了。”
嬴政轻叹一声。
说起来,嬴政现在已然是个标准的孤家寡人了。
他最信任的亲弟弟成蟜,于屯留谋逆。
他少时玩得最好的挚友燕丹,现已决裂。
还有他的生母赵姬……
总而言之。
手足之情,少时友情,母子亲情!
嬴政现在全部荡然无存了。
这也是那天他想出宫叹口气的真正因由。
嬴政着实感觉自已成了秦王,好似什么都有了,却好似失去了全部。
“成蟜确实可惜,但他的死是注定的。”
许尚分析道:“首先太后赵姬容不下成蟜的生母韩夫人,成蟜的亲舅舅是韓国重臣,他同样希望成蟜与嬴政争夺王位,更重要的是……吕不韦势必会想尽各种办法,名正言顺的铲除掉成蟜。有此三方势力互相裹挟倾轧,成蟜活着即是罪过!”
有句老话说得好。
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谋逆!
成蟜根本没得选。
而嬴政可惜的是……成蟜心性单纯,本无野心,奈何时局如此。
两兄弟都是身不由已。
嬴政深吸一口气,道:“还有外部的赵国,也各种怂恿蛊惑我大秦内部生乱,甚至是互相攻杀,无论两方成败与否,都会造成大秦国力、军力的剧烈损耗。”
赵国出手向来狠辣。
尤其成蟜还挺能打……
嬴政当时的身份又有所存疑,比如各种谣言疯传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
使得嬴政的王族血脉为之动摇。
平叛进展的非常不顺利。
“好在……名将王翦最终处理的非常好,重用杨端和打破了僵局,一举镇压了成蟜的屯留兵变。”
许尚专门提及了王翦。
军武王家,非常重要!
如果大秦没有王翦的话。
许尚或许都不会提出在高举仁义旗帜的同时,鲸吞天下。
因为难度确实太高了。
可大秦既有充分的国力,又有名将王翦,那么就可以选择全都要的方略!
“言归正传,攻灭韓国非常容易。”
许尚重新回到正题,道:“韓国政党分为新郑派系和南郡派系,据老夫所知,南郡郡守能够拉拢之,先分化,再覆灭整个韓国。所需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月!”
三月灭韩,简简单单!
嬴政闻言双眸绽放出精光!
灭国大战!
实乃他梦寐以求的功绩!
蒙恬也有些激动,固然以他的资历无法担当东出主将,但在一统过程中展现出自已的勇武,同样也是他求之不得的。
至于华阳夫人……
她自然非常想知晓,许尚究竟要如何攻楚。
华阳太后身为楚系秦臣派系的实际掌权者,大秦的太王太后,对于楚国……她多多少少仍有旧情,那毕竟是她的母国,她小时候长大的地方。
“再说赵国。”
许尚咧嘴一笑的道:“赵国有名将李牧,率领赵边骑不仅镇守住了雁门关,而且他还能反推王庭,斩杀匈奴无数!”
“这样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老夫不建议在战场上与其争高低。”
“因为老夫听说赵王偃的身边有个宠臣名叫郭开,此人具备大秦第一猛将的潜质,以重金贿赂之,驱使其针对李牧,赵国则不攻自破!”
……
赵国被白起杀的国力大损。
现今唯一拿得出手的,便只剩下军神李牧和数万赵边骑。
然而。
善战名将,往往都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败亡于奸佞之手。
可惜。
可叹。
却也是赤果果的现实。
嬴政缓声道:“不瞒夫子,前日在迎归太后之时,我们曾于旧都雍城抓住了邦谍郭开,他现在已经被我们给控制住了。”
“哦?赵王偃竟然派遣心腹郭开担任邦谍,有意思。”
许尚语重心长的叮嘱道:“郭开此人务必要拿捏住,他的祸国本事,可抵十万军。”
嬴政拱手:“晚辈谨记。”
华阳见状失笑,一老一小,真是把人家赵国算计到了骨子里。
蒙恬则觉得有点遗憾,他是兵家之人,最是见不得一代名将,窝囊至死。
但他不得不承认。
夫子的谋略,可以让大秦以最小的伤亡,拿下赵国。
“燕国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弱燕之流,空有正统之名,却连锐韩都不如。”
许尚对于燕国是最为看不上的。
韓国好歹还有一项……天下强弓硬弩,尽出于韩!
因此有锐韩之称。
那么燕国凭什么号称正统呢?
其实很简单。
韩、赵、魏是三家分晋,得国不正。
秦国是西北蛮夷。
楚国是南蛮后裔。
齐国有田氏代齐。
综上。
燕国号称正统,好像还真没什么问题。
就它从一而终的……弱!
“至于魏国嘛!”
许尚顿了顿,道:“魏都大梁有天下第一城的美称,事实也确实如此。以大梁的城防,纵然是二十万秦军,也难以将其强行攻破。”
嬴政皱眉:“夫子,魏都大梁竟如此坚固,那怎么办?”
许尚没有直接回答,他转而道:“习武小友,坚城难攻,当如何?”
蒙恬毫不犹豫的道:“围之!耗死他们!”
“嗯,围城确实是个很常规的打法,可时间过长的话,万一楚国或者齐国干预,大秦岂非要无功而返?”
许尚饶有兴致的道:“习武小友,我给你一个提示吧,大梁城的地势偏低……”
话音未落。
蒙恬立即道:“夫子,晚辈明白了,应当采取水攻!”
天时、地利、人和。
蒙恬反应还是非常快的。
许尚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没错,大梁确实坚固,但其靠近黄河……只需等到雨季,再引黄河之水,猛灌大梁,则魏必亡。”
至此。
许尚寥寥几语,便分别覆灭了锐韩、强赵、正燕、霸魏……
现在只剩下了悍楚,东齐!
终于。
华阳太后开口道:“夫子,不知对于楚国,您打算如何攻之?”
纵观整个天下。
能够与大秦一战者,非悍楚不可!
人口、资源、疆界……名将亦有项氏一族扛大梁。
真死磕起来。
楚国绝不弱于秦国。
但……
秦、楚有着一个根本性的制度差别。
那就是秦国施行的郡县制,而楚国则是分封制。
注意。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亦是秦、楚胜败之关键。
旁侧。
嬴政和蒙恬全都再度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两君臣都很清楚。
只要大秦能够拿下楚国。
一统的大势便会彻底定下。
齐国独木难支,不可能掀得起风浪。
“咳咳!”
许尚清了清嗓子,道:“攻楚第一准则,便是得会忽悠!”
“啊?”
华阳太后眨眨眼眸:“忽悠?”
许尚一本正经的道:“没错,就是忽悠!”
华阳太后:“……”
华阳太后懵了。
许尚这也太不按套路出牌了。
那么老大一个楚国,单靠忽悠还能给它忽悠瘸了?
不至于吧!
嬴政和蒙恬面面相觑,也是满脸疑惑。
他们全都无法提前猜出许尚想要表达的意思。
“东出一统的方略,需要涉及军事、外交、经济、舆论、法制等等。”
许尚也没有太过于绕弯子,他开解道:“其中攻楚最重要的是两点,外交和制度。楚国不是有屈、景、昭三家大贵族嘛!”
“你们只需请谏秦王,让昌平君去告诉屈、景、昭……我大秦一统之后,依旧会推行分封制,无论楚国灭亡与否,咱们还是酒照喝,舞照跳!”
“如此,屈、景、昭便会觉得自已的根本利益不会被彻底动摇,这可以让大秦攻伐韩、赵、燕、魏的期间,不断的稳住楚国。”
“直至四国灭亡以后,再请谏秦王,找个理由罢免昌平君的相位,比如查出了昌平君与屈、景、昭内外勾连!”
“老夫几乎可以断定,昌平君在与屈、景、昭交涉的过程中,势必会牵涉过深,毕竟昌平君乃是芈姓熊氏,身负楚国王族血脉。”
“综上,待处理完了楚系秦臣的外戚势力,就可以派遣王翦领军六十万,并携江山半壁的大势,倾轧楚国……则楚必败之!”
……
许尚拿出了完美的攻楚方案!
他吸取了历史上大秦一战攻楚败北的经验……名将李信率领二十万关中精锐攻楚,却因昌平君的反叛,以致全军覆没!
彼时,关中几乎家家戴孝!
悍勇的李信就因为那一场败北,彻底废了。
包括整个楚系秦臣派系也惨遭清算,昌文君自杀,国夫人芈华自绝于冷宫,长公子扶苏的地位……瞬间变得无比尴尬……
许尚显然不可能让这种悲剧再度上演。
他给出的攻楚方案,属于妥妥的一战而定!
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究竟施行哪一个。
毋庸置疑。
必须是郡县制!
可如果一开始就明牌的话,楚国肯定会采取强烈的应激措施。
因此。
嬴政得借昌平君的嘴,模糊自已的态度。
甚至于一开始可以表现的倾向于分封制一些。
反正把忽悠二字贯彻到底即可!
大国邦交!
此亦为无解之阳谋!
“彩!!”
嬴政轻喝一声!
他最难以处理的便是楚国。
按照他自已的想法。
其实更倾向于在攻楚的过程中,派遣昌平君持续安抚和坐镇已经攻打下来的楚国城池。
即:昌平君拥有着血脉身份的优势,坐镇整个战阵大后方,所有打下来的楚国城池,昌平君都可以迅速转化为已方助力。再搭配一名悍将步步紧逼,直至楚国兵败而亡。
那么嬴政的攻楚方略有问题嘛?
乍一看确实没毛病。
毕竟韓国就是用降将内史腾打下来的,用韩人治理韩人,用楚人治理楚人,皆可大幅度减少统御成本。
至于昌平君的忠心问题。
嬴政自以为昌平君担任大秦丞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其弟弟昌文君位列上卿,女儿芈华是国夫人,外孙扶苏又是嫡长公子。
昌平君似乎根本没有任何反叛的理由。
奈何。
很多时候。
当你去赌人性的那一刻开始,往往就已经输了。
分封诸侯!
楚王之名!
昌平君的那颗心,总是高了还想高……
“夫子,真是一言切中要害!”
蒙恬万分感叹的道:“楚国屈、景、昭三家树大根深,他们更看重自已的利益,而分封制就是他们的根本。只要拿捏住了分封制,自然能够稳住屈、景、昭三家,防止他们过早的与大秦拼命。”
蒙恬觉得许尚的谋略,基本上都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已手中。
比如秦王对于分封制的模糊态度,倾向与否,还不都是嬴政一念而定?
屈、景、昭三家被牵着鼻子走,就已经注定了败亡的结局。
“夫子。”
华阳太后缓声道:“听您一席话,我突然有些庆幸自已身在秦国……”
华阳太后说的都是内心肺腑之言。
她对于母国虽有旧情。
但她更加清楚自已身在何处,又有着怎样的身份。
“谨以此杯,敬一统,敬大秦!”
华阳太后率先举起了手。
她的表态……
立马使得嬴政放下了些许顾虑,毕竟攻楚最麻烦的就是如何处理楚系秦臣派系,而华阳太后又是楚系外戚之首!
好在夫子把话给挑明了。
华阳太后自然也就明白了自已应当怎样配合。
她终究是大秦的太王太后。
未来宗庙祭祀之时。
后人理当谨记华阳之功。
而华阳太后则于心中永远铭记……今日许尚堪称神乎其神的一统战略推演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