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疫情的硝烟尚未散尽,一场针对林逸中医治疗方案的舆论风暴己悄然席卷全球。当他的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举着标语的抗议人群。
“伪科学滚出医学界!”“拒绝中医误人子弟!”刺眼的横幅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几个戴着白口罩的西方人举着摄像机对准走下舷梯的林逸。为首的金发男子举着话筒冲上前:“林医生,请问您如何解释非洲患者出现的严重后遗症?”
林逸脚步微顿,目光扫过人群中混杂的西装革履者——那是几家国际药企的标志。他整理了下衣领,平静开口:“请让我先去医院查看患者情况。”然而话音未落,抗议者己围拢上来,此起彼伏的质问声几乎将他淹没。
当晚,一则名为《非洲奇迹背后的真相》的报道登上各大媒体头条。画面中,几名非洲患者形容枯槁,身上布满红斑,报道声称这是服用林逸中药方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评论区瞬间被愤怒的留言刷屏,“草菅人命”“江湖骗子”等字眼铺天盖地。
仁心医院的办公室里,林逸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他调出所有患者的病历,仔细比对治疗前后的影像资料。“这些红斑不是药物副作用。”他将CT片拍在桌上,对赶来的苏瑶说,“是病毒残留引发的免疫反应,我们的中药反而抑制了更严重的并发症。”
然而,舆论的潮水不会因真相而停歇。第二天,国际医学委员会紧急召开听证会,要求林逸对“医疗事故”作出解释。听证会上,林逸刚要开口,对面的药企代表詹姆斯·威尔逊便甩出一叠文件:“林医生,您的药方中含有马兜铃酸,这是国际公认的肾毒性成分!”
会场一片哗然。林逸拿起文件,指尖在所谓“检测报告”上轻轻划过。他突然笑了:“威尔逊先生,这份报告的检测日期是三年前,而我在非洲使用的药方经过改良,根本不含马兜铃科植物。”他从公文包中取出原始药方和药材标本,“每味药都经过现代色谱分析,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那患者的后遗症怎么解释?”另一位委员追问。
“这正是我要揭露的真相。”林逸切换投影画面,展示出非洲患者的基因检测数据,“这些患者携带特殊的G6PD基因缺陷,对常规抗病毒药物极为敏感。而某些药企为抢占市场,在当地推广未经充分验证的新药...”他的目光扫过面色骤变的威尔逊,“真正造成后遗症的,是那些被利益蒙蔽的‘现代医学’。”
听证会结束时己近深夜。林逸走出大厦,发现门口仍有不少举着“支持中医”标语的民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上前握住他的手:“小林,当年我们推广青蒿素时也遭遇过这样的诋毁...”
然而,抵制并未就此平息。某些势力开始煽动民众围堵仁心医院,甚至向卫生部门提交联名信,要求吊销林逸的行医资格。更棘手的是,医院的药品供应商陆续接到施压电话,中药材的供应链面临断裂。
“林医生,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苏瑶将一摞媒体邀约推到他面前,“要不要开个新闻发布会?”
林逸摇头,目光落在办公桌上的《本草纲目》。他翻开泛黄的书页,停在“医者,医也”西个字上。半晌,他拨通了一个电话:“玛丽,能联系到那些非洲患者吗?我需要他们帮个忙。”
一周后,一段特殊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画面中,数十名非洲患者站在阳光下,身上的红斑早己消退。他们高举着康复证明,用不太流利的英语高喊:“林医生救了我们!”其中一位老者展示着颈间的木珠:“这是我们部落最珍贵的礼物!”
舆论开始反转。当调查记者深入非洲,发现所谓“受害者”竟是药企临时雇佣的演员时,抵制者们的声音彻底哑火。但林逸没有选择反击,他在微博上发了一张照片:自己在非洲难民营教孩子们辨认草药。配文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治病救人,从来不需要辩白。”
风波平息那日,仁心医院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感谢信。其中一封用中文写的信让林逸驻足良久:“林医生,我的父亲因您的中药方重获新生。那些诋毁您的人,或许永远不懂,真正的医学,是刻在骨子里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