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定价
张建军哈哈大笑:先打开市场再说!
渐渐地,星辰电子有了些名气。张建军的维修技术确实不错,而秦浩则开始尝试用他那台样机为附近的小企业打印简单文件。虽然速度慢得令人发指,但能打印汉字这一项就足够吸引人了。
五月的一个下午,秦浩正在调试机器,仓库门被推开,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勾勒出一个熟悉的轮廓。
李薇?秦浩惊讶地站起身,手在裤子上擦了擦。
李薇今天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蓝色长裙,比上次见面时朴素许多。她环顾四周,目光落在角落里那台样机上:你真的自己干了。
嗯。秦浩不知为何有些窘迫,刚起步,比较简陋。
李薇走近那台机器,纤细的手指轻轻抚过粗糙的外壳:它能做什么?
汉字处理,简单排版,存储文档。秦浩启动机器,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映在他专注的脸上。
李薇静静地看着他操作,突然说:铭佑想买你的技术。
秦浩的手指停在键盘上:什么?
他出价五千。李薇直视着秦浩的眼睛,现金。
五千元在1985年是一笔巨款,相当于秦浩在研究所五年的工资。仓库里安静得能听见机器运转的嗡嗡声。
为什么?秦浩问,你们不是已经有自己的系统了吗?
李薇咬了咬下唇:那个...其实是从台湾买来的,不太稳定。铭佑看了你在展会的表现,认为你的技术更有潜力。
秦浩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杂草丛生的空地。五千元能解决很多问题——更好的设备,更大的场地,甚至雇佣几个工人。
我需要考虑一下。他最终说。
李薇点点头,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张名片放在工作台上:这是铭佑办公室的电话。三天内给他答复。
她转身要走,又停下脚步:秦浩,这只是生意,别想太多。
秦浩看着她离去的背影,阳光为她镀上一层金边,那么近,又那么远。
三天后,秦浩拨通了杨铭佑的电话。
杨总,关于那个提议...
秦工想通了?杨铭佑的声音透过电话线传来,带着志在必得的自信。
我拒绝。秦浩平静地说。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价格可以再谈。
不是钱的问题。秦浩看着仓库里正在组装的第二台样机,我想自己做。
杨铭佑的笑声听起来有些刺耳:秦工,创业不是搞研究,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市场、人脉、资金,这些你都有吗?
现在没有,但会有。秦浩的声音很坚定。
好吧。杨铭佑的语气冷了下来,祝你成功。不过记住,这个行业很小,我们还会见面的。
挂掉电话,秦浩长舒一口气。张建军从背后拍拍他的肩膀:好样的!那种暴发户懂什么技术!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第二天,他们常去的电子市场突然缺货了,几个熟悉的摊主支支吾吾,说有人打了招呼不卖零件给星辰电子。
肯定是杨铭佑那王八蛋!张建军气得踢翻了凳子。
秦浩没说话,默默检查着库存的零件。他们最多还能撑两周,之后就得停工。
正当两人一筹莫展时,仓库门被推开,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走了进来——苏梦,那个《科技日报》的女记者。
秦工,好久不见!苏梦笑着打招呼,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听说您创业了,特地来采访!
秦浩苦笑着指了指空荡荡的仓库:如你所见,小作坊而已。
苏梦却对简陋的环境毫不在意,兴奋地围着那台样机打转:这就是您自主研发的中文系统?太了不起了!
采访过程中,秦浩无意间提到了原材料被卡脖子的事。苏梦的笔停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深华电子?杨铭佑?她若有所思,我最近正好在做一个关于民营企业不正当竞争的专题...
两天后,《科技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科技人员下海创业遭遇围堵》的报道,虽然没有点名,但业内人士一看就知道说的是谁。
报道见报当天下午,电子市场的摊主们突然又有货了。张建军兴冲冲地买回一大包零件,拍在工作台上:那小记者真有两下子!
秦浩却皱起眉头:我们欠她一个人情。
怕什么?张建军不以为然,记者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一周后,苏梦再次造访,这次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区政府办公室需要一套文字处理系统,预算三千元。我推荐了你们。
秦浩和张建军面面相觑。三千元!这几乎是他们两个月收入的总和。
但是...苏梦有些为难,他们要求一周内交货。
没问题!张建军抢先答道。
等苏梦走后,秦浩才说出担忧:我们现在的系统还不稳定,打印速度也太慢...
那就改进啊!张建军拍着秦浩的肩膀,你不是天天念叨要优化算法吗?
接下来的七天,两人几乎没合眼。秦浩重新编写了核心程序,张建军则想方设法搞来了一台二手点阵打印机。交货前一天晚上,系统终于能稳定运行了,虽然打印一份文件仍需要近十分钟。
区政府的工作人员对这套粗糙的系统将信将疑,但当它成功打印出一份红头文件时,办公室里响起了掌声。
太神奇了!办公室主任握着秦浩的手说,比打字机方便多了!
这笔生意不仅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为星辰电子打开了局面。很快,附近几家单位都找上门来,要求定制类似的系统。
六月中旬的一天,秦浩正在调试第五台机器,仓库门再次被推开。这次来的是李薇,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
听说你们最近很忙,她有些不自然地说,我...我炖了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