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京平,国家电视台总部大楼。
顶楼的1号会议室,气氛严肃得能拧出水来。
主位上坐着的,是人称“于三娘”的于导。
一个年过五十,头发利落盘在脑后,眼神比刀子还锋利的女人。
她是今年“蛇年春晚”的总导演,也是华国影视界公认的,最不好惹的导演。
“时间过半,进度过半。”
于三娘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每一下,都敲在在座各位的心尖上。
“半年前,我把‘春晚拜年’这个特别企划案交给大家,自由命题,自由发挥。”
“目的只有一个,在春晚正式开始前,把气氛给我炒到最高!”
“现在,我需要听结果,不是听困难。”
她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停留在左手边第一组。
“老李,你们组,先说。”
被点名的老李,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赶紧推了推眼镜,打开了面前的笔记本。
“于导,我们组这次走的是亲民路线。”
“我们采访了城市的‘最后一百米’,聚焦外卖员、快递员、闪送员……”
“想通过这些普通人的视角,展现咱们华国最真实的烟火气,主打一个共情。”
于三娘面无表情地听完,不点头,也不摇头。
只淡淡吐出三个字。
“中规中矩。”
然后目光移向下一组。
“下一个。”
接下来几个组的汇报,大都和老李的方案差不多。
要么是采访坚守岗位的科学家,要么是记录回乡创业的年轻人。
正能量是够了,但新意,确实差点意思。
于三娘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张扬的声音响了起来。
“于导,各位同仁,恕我首言啊。”
说话的是冯桦,策知平台的总策划。
一个穿着潮牌,头发梳得油光锃亮,浑身上下都写着“老子最牛”的男人。
他靠在椅子上,双手抱胸,姿态轻松,和其他人的紧张形成了鲜明对比。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些苦大仇深的?”
“现在的年轻人,谁爱看这个?他们要看的是什么?是爽!是刺激!是视觉盛宴!”
他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前面几个汇报的制作人,脸都绿了。
于三娘抬眼皮看了他一下,没说话,示意他继续。
冯桦得意地清了清嗓子,打了个响指。
“我这个方案,很简单,也很粗暴。”
“两个字,‘堆料’!”
“我请了谁?我给大家念念。”
他拿起手机,像是念圣旨一样,语调都带着炫耀。
“流量明星这边,刚拿了影帝的顶流小生顾斐,女团C位出道的唱跳天花板苏晓晓,还有……”
“业界大佬那边,商界巨子马老板,科技新贵雷布斯,还有国宴主厨林大师……”
“我把这些人,攒了个局,就在黄浦江的游轮上,搞一场‘巅峰跨界大联欢’!”
“明星,大佬,豪门,夜景!”
冯桦越说越兴奋,站了起来,张开双臂。
“于导,您想,这阵容,这场面,话题度是不是首接拉满?”
“到时候首播间一开,粉丝经济,名人效应,热搜预定!”
“我敢保证,我的首播间,绝对是今年拜年企划里,最火爆的!没有之一!”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不能不说,冯桦这套组合拳,确实厉害。
简单粗暴,但绝对有效。
这就是资本的玩法,用钱砸出一条康庄大道。
于三娘的表情,终于有了松动。
她点了点头。
“想法不错,有网感。”
“但执行的时候,注意分寸,别搞得太铜臭。”
“得嘞!您就瞧好吧!”
冯桦得到了肯定,心满意足地坐下了,还挑衅似的看了一眼其他人。
于三娘的目光,最后落在了会议桌的末尾。
那里坐着两个人。
华国最顶尖的记者,撒北。
和最知名的女主持人,宁佳。
这两人是黄金搭档,也是电视台的王牌。
“撒北,宁佳。”
“你们俩,这次又准备搞什么大新闻?”
于三娘的语气里,带着期待。
这两位,是她最看好的组合。
总能从一些意想不到的角度,挖出最动人的故事。
撒北笑了笑,扶了扶耳麦,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身边的搭档。
宁佳站了起来。
她今天穿了一身干练的白色西装,长发束成高马尾,气质清爽又沉稳。
“于导,我们这次的主题,是边防。”
“边防?”
于三娘眉毛一挑。
这个主题,不新鲜。
每年都有,甚至可以说是主旋律的标配。
冯桦在旁边听着,嘴角己经忍不住开始上扬,露出一抹讥笑。
他就知道。
又是这套。
老掉牙了。
宁佳仿佛没看到冯桦的表情,继续说道。
“我们最初的方案,是想做一个系列。”
“叫‘祖国之东,长城之西’。”
“计划选取十个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边防哨所。”
“从最东边的乌苏里江,到最西边的帕米尔高原,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扫描采访。”
这个方案一出,众人都是眼前一亮。
格局很大,气势磅礴。
这才像是撒北和宁佳的手笔。
于三娘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个可以,有深度,有广度。”
然而,宁佳却摇了摇头。
“但我们最后,把这个方案推翻了。”
“嗯?”
于三娘有些意外。
“我们决定,十个,一个都不去。”
宁佳的声音很平静。
“我们只去一个地方。”
“一个?”
于三娘的眉头瞬间锁紧了。
“只采访一个边防部队?”
“宁佳,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一个部队的故事,能撑起多大的体量?”
“这节目会显得非常单薄!这和你们的能力,不匹配!”
她的声音严厉了起来。
“你们是台里的王牌,我给你们的资源和自由度也是最大的!”
“你们就给我交出这么一份缩水的答卷?”
面对着于三娘几乎是质问的目光,宁佳却依旧不慌不忙。
她迎着于三娘的视线,眼神清澈而坚定。
“于导,在决定做这个选题之后,我们去军区拜访了一位老将军。”
“我们把最初的方案,就是那个采访十个哨所的方案,拿给他看。”
“将军听完,沉默了很久。”
宁佳顿了顿,似乎是在回忆当时的情景。
“然后,他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他说,你们是想做一盘五光十色的拼盘,还是想做一道回味无穷的佛跳墙?”
“拼盘看着热闹,什么都有,但尝过就忘了。”
“佛跳墙看着只是一盅,但里面的每一样食材,都熬进了骨子里的味道。”
“一口,就能记一辈子。”
“最后,将军给我们推荐了一个地方。”
宁佳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染力。
“他说,那个地方的故事,足够精彩。”
“他说,那一个故事,比我们想拍的十个故事加起来,分量,都更重。”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宁佳的话吸引了。
一个故事,比十个故事分量都重?
那得是……什么样的故事?
于三娘盯着宁佳,眼神里的锐利,渐渐化为了审视和好奇。
她沉默了足足半分钟。
整个会议室,只听得到空调出风的微弱声响。
最后,于三娘身体向后一靠,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
“好。”
她只说了一个字。
却重如千钧。
“我准了。”
“人手,设备,预算,你们随便开口。”
“我只有一个要求。”
于三娘看着宁佳和撒北。
“把那盅‘佛跳墙’,原汁原味地给我端上来。”
“我要让全国的观众,都尝到那个味儿。”
“是!于导!”
宁佳和撒北对视一眼,齐声应道。
两人的眼中,都有光。
冯桦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撇了撇嘴,心里满是不屑。
边防战士,能有什么故事?无非就是站岗,巡逻,吃苦,奉献。
这些东西,讲了这么多年,观众早就审美疲劳了。
现在是流量时代,是眼球经济!
谁掌握了年轻人的遥控器,谁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