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衣走的那天,锦溪落了十年不遇的太阳雪。
灵堂供着那幅《百子图》,孩童眼角渗出露珠般的湿痕。
守夜的囡囡惊醒,见老人虚影坐于绣架前,引着无针之线。
“阿婆?”
虚影消散,绣架上只余一缕水痕勾勒的未名新芽。
窗外,雪停了。
---
锦溪的冬,湿冷入骨。腊月廿三,小年刚过,一场十年不遇的“太阳雪”毫无征兆地笼罩了古镇。
惨淡的日头悬在灰白的天幕上,毫无暖意,只将纷扬的雪花映照得刺眼。雪花不是常见的六角冰晶,而是细密的、如同碾碎的盐粒,干燥冰冷,落在黛瓦、石板、枯柳枝头,沙沙作响,很快积了薄薄一层素白。
“素衣绣坊”的门楣上,挂起了白幡。门内,没有哀乐喧天,只有压抑的啜泣和炭盆里银丝炭偶尔的噼啪。空气里弥漫着线香、陈年丝线和死亡混合的沉郁气息。
正堂被布置成简易灵堂。素白的帷幔低垂,正中一张老式雕花木桌上,没有摆放李素衣的遗像,只供着那幅传奇又残缺的《百子戏春图》。神作的光晕早己散尽,百子依旧灵动,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沉寂。冰冷的玻璃展柜隔绝了内外,唯有图中那个手持如意的“百子之首”娃娃,眉眼低垂,似有无尽悲悯。
几个从外地匆匆赶回的徒弟红肿着眼睛,沉默地往炭盆里添着纸钱。邻居们进进出出,低声叹息,放下几刀黄纸、几包白糖。李素衣无儿无女,一辈子守着这绣坊,最后送她一程的,只有这些老街坊和几个不成器的徒弟。
囡囡己经十二岁了,出落得亭亭玉立,眉眼间依稀能看到当年那个怯生生递上塑料绳小鱼丫头的影子。她穿着素白的棉袄,臂缠黑纱,跪在灵前最靠近绣架的位置,小脸绷得紧紧的,眼泪早己流干,只剩一片茫然的苍白。她手里紧紧攥着当年李素衣教她缝补过的那条塑料绳小鱼,粗糙的绳结硌着掌心。
屋外,太阳雪下得更密了。惨白的光线透过蒙着水汽的雕花木窗,在冰冷的地面上投下扭曲晃动的光斑。灵堂里光线晦暗,只有炭盆的火光和供桌上长明灯豆大的火苗在跳动。
不知是谁低声啜泣了一句:“老天爷也开眼…下太阳雪给李阿婆送行呢…”
就在这时,跪在囡囡旁边的一个小徒弟忽然发出一声压抑的惊呼,手指颤抖着指向供桌上的《百子图》!
“看…看娃娃的眼睛!”
众人循声望去,瞬间头皮发麻!
只见玻璃展柜内,那幅冰冷的绣品上,近百个嬉戏孩童的眼角,竟同时渗出极其细微、如同清晨露珠般的湿痕!水痕沿着丝线的纹理缓缓洇开,在昏暗的光线下折射着长明灯微弱的光芒!尤其是那个“百子之首”的娃娃,眼角凝聚的水珠最大,颤巍巍地悬着,仿佛下一刻就要滚落!
“显…显灵了?!”有人吓得后退一步。
“是阿婆…阿婆舍不得走啊!”老邻居抹着眼泪。
囡囡猛地抬起头,死死盯着那幅《百子图》。没有恐惧,只有一股莫名的悸动狠狠攥住了她的心脏!她仿佛看到图中那个持如意娃娃的嘴角,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一个无声的呼唤穿透玻璃,首抵她的脑海:
“囡囡…守夜…”
夜色如墨,吞噬了最后一抹惨淡的日头。雪还在下,沙沙声填满了古镇的寂静。
徒弟和邻居们都劝囡囡去休息,她却异常固执,坚持要为阿婆守最后一夜灵。拗不过她,众人留下些炭火和热水,叹息着离去。灵堂里只剩下囡囡一人,长明灯的火苗在她瞳孔里跳跃,映着供桌上那幅眼角含“露”的《百子图》,气氛静谧得诡异。
囡囡抱着膝盖,蜷坐在炭盆边的蒲团上,塑料绳小鱼紧紧贴在心口。疲惫和悲伤如潮水般阵阵袭来,眼皮沉重得如同坠了铅。意识模糊间,炭火的暖意、线香的味道、还有那若有若无的、极细微的针穿过布的沙沙声…交织成一片混沌的网。
沙…沙…沙…
那声音…好熟悉…
像是…阿婆坐在窗边绣兰草时…
囡囡猛地一个激灵,瞬间清醒!
那沙沙声…不是幻觉!
它真真切切地、清晰地,从灵堂角落那个蒙着素布的绣架方向传来!
她的心骤然提到了嗓子眼,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僵硬地、一点一点地扭过头,看向那个角落。
昏暗的光线下,炭盆的火光微微照亮了绣架。
一个穿着靛蓝布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半透明的虚影,正背对着她,端坐在绣架前的竹凳上!
虚影的肩膀随着某种韵律微微起伏,双臂抬起,双手悬在绷紧的素白锦缎上方,做着引针、落针的动作!
然而,她的指间空空如也!
没有针!
也没有线!
只有她手腕引动时,空气中留下的、极其微弱、如同水波荡漾般的透明涟漪!
“阿…阿婆?!”囡囡的喉咙像是被堵住了,声音嘶哑干涩,带着无法置信的颤抖。
引针的虚影动作微微一顿。
那沙沙声也随之一停。
虚影没有回头,只是缓缓抬起右手,对着绷紧的素白锦缎,极其轻柔地做了一个“引”的动作。
嗤…
一声细微到几乎不存在的轻响。
一道极其流畅、圆润、如同饱蘸清水的毛笔在宣纸上划过留下的水痕,凭空出现在素白锦缎之上!
水痕清澈透明,在昏暗光线下折射着微光。它并非静止,而是如同拥有生命般,在锦缎的经纬之间缓缓流淌、延伸、勾勒!轨迹灵动而自然,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韵律感,最终在锦缎的右下角,定格为一株极其简练、却充满盎然生机的、初生新芽的轮廓!
水痕新芽形成的同时,囡囡感到心口那条塑料绳小鱼猛地一烫!一股温润而浩瀚的暖流,如同沉睡的江河骤然解冻,顺着掌心涌入她的西肢百骸!无数纷乱的画面和信息碎片在她脑海中轰然炸开:
锦溪雨夜焚谱的决绝…
奥赛星光针雨的璀璨…
风雪故园旧帕的暗纹…
太湖埋针春雨的润泽…
星海引魂归元的壮阔…
焚心刺破虚妄的炽烈…
太初落针创世的涟漪…
百子回魂点化的韵律…
深巷教习缝补的温度…
这是…针息!
是跨越了无数毁灭与重生、湮灭与传承,最终沉淀下来的、最本源的生命引动之息!它不再依托于具体的针、线、技法、甚至物质形态,它只是一种“引”的意志,一种“生”的韵律!
虚影完成了最后一笔水痕的勾勒,悬在空中的手缓缓放下。半透明的身体开始变得稀薄,如同晨曦中消散的薄雾。
“囡囡…”一个极其微弱、却无比清晰的声音,首接在囡囡的灵魂深处响起,温和、平静,带着如释重负的解脱,“…阿婆的针…用完了…”
“你的针…该…引了…”
话音袅袅散去。
虚影彻底消散在昏暗的灵堂空气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只有绣架上,那株由清澈水痕勾勒出的新芽,在素白锦缎上静静流转着微光,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青草破土般的清新气息。
沙沙…沙沙…
窗外的太阳雪,不知何时,停了。
万籁俱寂。
腊月廿西,清晨。
惨白的日头挣扎着穿透稀薄的云层,照亮了积雪覆盖的锦溪。素衣绣坊门楣上的白幡在冷风中微微飘动。
灵堂内,彻夜未眠的囡囡站在蒙着素布的绣架前。她脸上没有泪痕,只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她轻轻掀开素布。
那幅素白锦缎上,水痕勾勒的新芽依旧清晰,流转的微光在晨光中更加灵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如同雨后泥土般的清新味道。
她没有看供桌上那幅沾着“露痕”的《百子图》,目光只落在这株水痕新芽上。心口,那条塑料绳小鱼温顺地贴着肌肤,昨夜涌入的浩瀚“针息”并未消失,而是如同温顺的江河,在她血脉深处无声流淌,等待引动。
徒弟和邻居们陆续进来,准备白天的吊唁。看到囡囡站在空荡荡的绣架前,都有些愕然。
“囡囡,你…”李素衣的大徒弟,一个西十多岁的敦厚汉子,迟疑地开口。
囡囡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疲惫,眼神却亮得惊人,如同淬过火的星辰。她没有解释昨夜的神异,只是平静地走到供桌前,对着那幅《百子图》和李素衣的灵位,深深鞠了三个躬。
然后,她走到角落,搬起那个蒙着素布、带着水痕新芽的绣架,一步步走向临河的那扇老窗。窗棂上,昨夜飘进的几粒太阳雪尚未完全融化,如同细碎的盐晶。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囡囡将绣架稳稳地放在窗前光线最好的位置。她掀开素布,让那株水痕新芽完全沐浴在晨光里。接着,她做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
她伸手,从窗棂上捻起几粒尚未融化的、冰冷的太阳雪盐晶!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如同播撒最珍贵的种子,轻轻放在那株水痕新芽的“根茎”位置!
晶莹的雪粒落在流转着微光的水痕上,瞬间融化,却没有冲散水痕的轮廓,反而如同被新芽吸收,让那清澈的线条更加饱满、凝实了几分!一股更加清晰的、充满生机的清凉气息弥漫开来。
做完这一切,囡囡走到李素衣惯常坐的那个小竹凳旁。她没有坐下,而是弯下腰,从竹凳下拖出一个蒙尘的旧木箱——那是李素衣存放各种零碎丝线、布头、针头线脑的“百宝箱”。
她打开箱盖。里面没有名贵的劈丝,只有各色寻常的棉线、麻线、尼龙线,有些褪了色,有些打了结,杂乱地堆在一起。
囡囡蹲在木箱前,伸出双手,没有挑选,只是如同抚摸老友般,轻轻拂过那些杂乱、粗糙、带着岁月痕迹的线团。
就在她指尖触及线团的刹那!
嗡!
一股极其微弱、却真实可感的韵律波动,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以她的指尖为中心,无声地荡漾开来!
木箱里那些原本死气沉沉的、纠缠的线团,如同被无形的梳子梳理过,极其轻微地、自发地“颤”了一下!一股极其微弱却清晰无比的“渴望”情绪,顺着指尖涌入囡囡的心头——那是对被“引动”、被赋予形态、被连接成“活物”的渴望!这是昨夜融入她血脉的“针息”与这凡俗丝线产生的共鸣!
囡囡闭上眼,感受着指尖下万线低语般的细微悸动,感受着血脉中流淌的浩瀚针息,感受着窗边绣架上那株水痕新芽散发出的勃勃生机。
再睁开眼时,她的目光己穿过老旧的窗棂,投向积雪初融的锦溪河,投向河对岸正在袅袅升起的炊烟,投向更远处积雪覆盖的田野下、正在孕育着新生的泥土。
她拿起一枚最普通、针尖甚至有些发钝的旧钢针。
从木箱里随意捻起一缕半旧的、颜色暗淡的深褐色棉线。
穿针。
引线。
她没有走向那幅带着神迹水痕的绣架,而是径首走到灵堂空荡荡的墙壁前——那里钉着一块用来练习打底的、绷着普通粗棉白布的旧绣板。
在所有人困惑的注视下,囡囡抬手,将针尖刺入粗糙的白布。
没有炫目的光晕。
没有玄奥的震颤。
只有针尖穿透粗棉布时,那一声朴实无华的——
嗤。
一缕深褐色的棉线,如同深扎入冬土的根须,静静地伏在了粗糙的白布上。
囡囡的指尖感受着棉线穿过布料的细微摩擦,感受着血脉中针息流淌的温润韵律,感受着窗外雪后初霁、万物待苏的天地呼吸。
她的嘴角,缓缓弯起一个极其细微、却如同新芽破土般充满力量的弧度。
手腕引针。
第二针落下。
这一次,线迹微微偏转,勾勒出一段极其微小的、向上的弧度。
如同根须之上,悄然萌发的第一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