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在天津卫被“定波号”彻底折服的消息,连同他那封“两年平海”的军令状,一同被送到了康熙皇帝的御案之上。
康熙览毕,龙颜大悦,当即朱批:“准奏!倾国之力,以成此事!”
皇帝的决心是坚定的。但当莫晓宸拿着他那份名为《关于全面换装新式“定波级”战舰及所需预算总纲》的计划书出现在户部和工部的衙门时,他还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阻力,不再是源于对战舰性能的怀疑,而是源于一个最现实、也最致命的问题——钱。
“莫大人!莫大人!您这是要……要搬空国库啊!”
户部衙门内,新上任的户部尚书,正是当年被莫晓宸狠狠敲打过的仓侍郎——仓永。他看着莫晓宸计划书上那个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一张脸皱得像苦瓜。
“您知道,要将我们现有的福船,全部拆改造船台,需要多少银子吗?”
“您知道,要从零开始,培养出能建造此等精密战船的工匠,需要多少银子吗?”
“还有那船上用的‘十字瞄准仪’,还有那改良过的火炮,哪一样不是吞金的巨兽?国库刚刚因为平叛和治河,缓过一口气来。您这一搞,我们又要回到连京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的日子了!”
仓永的哭穷,代表了户部所有官员的心声。他们不是反对,而是真的感到恐惧。
工部的官员,也同样叫苦不迭。他们认为如此大规模地建造一种全新的、工艺极其复杂的战舰,技术难度太大,风险太高,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工期无限延长,最终劳民伤财,一事无成。
一时间,莫晓宸的“海防经略房”,成了京城里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每日都有来自各部的官员,前来“哭诉”、“抱怨”、“陈述困难”。
他们不敢反对皇帝的决定,便将所有的压力都转移到了莫晓宸这个“总负责人”的身上。
面对这一切,莫晓宸只用了一招便平息了所有的争议。
他没有与任何人争辩,他只是将这些人分批次地请到了天津卫的皇家造船试验场。
他让他们亲眼去看一看那艘“定波号”,是如何在逆风中轻松地超越最快的驿船。
他让他们亲耳去听一听那六十门火炮齐射时,如同天神怒吼般的轰鸣。
他让他们亲手去摸一摸那被炮弹轰击后,依然只是略有凹陷的、添加了新式装甲的船身。
在绝对的技术代差和强大的事实面前,任何的哭穷和抱怨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所有参观过的官员回去之后,都闭上了嘴。他们看向莫晓宸的眼神,也从一个看“败家子”的眼神,变成了一个看“疯子”和“神人”的复杂眼神。
这个年轻人要做的不是一艘船,他要做的是一个全新的、无可匹敌的时代!
扫清了朝堂上的阻力,莫晓宸立刻开始了他那庞大的“量产计划”。
他知道,单靠天津卫一个试验场,绝无可能在两年内打造出一支足以平定台湾的舰队,他必须将整个帝国的工业潜力都调动起来。
他将从天津卫“毕业”的、那些最优秀的工匠和“研究员”,组成了一个个“技术指导小组”。
他将图海任命为“南下总巡查使”,带着这些技术小组,奔赴福建、浙江、广东三省的各大官营造船厂。
他们的任务,不是去建造,而是去“复制”和“监督”。
他们带去了“定波号”最核心的几样东西:标准化的图纸、全新的生产流程管理手册以及最关键的“质量检验标准”。
莫晓宸在后世企业里学到的“标准化生产”和“品控”概念,第一次被系统地引入到了这个古老的帝国。
每一根龙骨的尺寸,每一块甲板的厚度,每一门火炮的口径,都必须严格按照图纸执行,分毫不差。
每一道工序的完成时间,每一个小组的工作量,都被量化,记录在案。
而最重要的是质量。任何一个环节,检验不合格,相关的工匠、官员,轻则罚俸,重则首接由图海就地免职!
在这种近乎严苛的、全新的管理模式下,整个东南沿海的造船业爆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无数的工匠,在惊叹于新式战舰精妙的同时,也在飞速地学习、吸收着这些全新的技术和理念。
而就在大清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力爆兵打造着他那支“无敌舰队”之时,远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也终于通过他们安插在大陆的间谍得到了这个令他们感到不安的消息。
最初,他们对此是不屑一顾的。
“北方的旱鸭子也想造船,与我郑家水师争锋?简首是天大的笑话!”郑克塽在朝会上,对着他手下的将领们嘲笑道。
但当一份由间谍冒死送回来的、关于“定波号”的性能简报和一张模糊的手绘外形图,摆在他的案头时,这位年轻的延平郡王脸上的笑容彻底凝固了。
他看着那流线型的船身,那从未见过的三角软帆,那密密麻麻的、低矮的炮口,敏锐地嗅到了一股致命的危险气息。
他知道,海峡对岸,那个他从未正眼瞧过的、年轻的大清朝,正在打造一种足以颠覆整个时代海战格局的、可怕的“大杀器”。
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开始在整个台湾弥漫开来。
郑克塽知道,他不能再等了。
他必须抢在对方的舰队形成规模之前,主动出击!
一场决定东亚未来数百年海上霸权归属的最后的风暴,即将在台湾海峡的上空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