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岳商魂录之唐记风云:一碗凉粉

第80章 朱砂印记

加入书架
书名:
衡岳商魂录之唐记风云:一碗凉粉
作者:
用户42236544
本章字数:
6482
更新时间:
2025-06-19

深圳火车站的霓虹灯在暴雨中晕染成模糊的色块。振华提着人造革行李箱挤出站口,白衬衫后背己经湿透,贴在肩胛骨上。他下意识摸了摸右腕——胎记从昨天开始就不再疼痛,但颜色却变得更深,像一枚嵌入血肉的古铜钱。

"唐同志?"穿的确良衬衫的中年男子举起纸牌,上面"衡阳唐记"西个毛笔字被雨水洇开了边角,"王局长让我来接您。"

振华跟着男子钻进吉普车,发现后座放着捆崭新的《特区条例》单行本,最上面那本用红笔画着重点符号的条款:"允许外资企业与内地私营企业合资经营"。车窗上的雨痕扭曲了窗外的景象,那些脚手架林立的工地看起来像正在生长的金属森林。

"那是罗湖小区。"男子指着远处几栋贴着马赛克瓷砖的楼房,"香港人建的,洗手间有抽水马桶。"他说"抽水马桶"时带着朝圣般的语气,方向盘上的上海表表带己经磨出了毛边。

车停在低矮的平房前,门牌上"招商办公室"的铜牌还沾着包装用的泡沫屑。振华刚踏进门槛,就听见会议室里传来激烈的争执。

"按《条例》第17条,我方必须占股51%!"穿西装的男人拍着桌子,领带夹上的金鹰标志在日光灯下闪闪发亮。他面前摊开的合同上密密麻麻贴着黄色修改标签,像伤口上结的痂。

振华的目光却被会议室角落的身影吸引。穿藏蓝工作服的女工程师正在校对图纸,短发别在耳后,露出右颈一小块朱砂色的印记。她抬头时,振华手中的行李箱"砰"地落地——那双微微上挑的凤眼,与樟木箱里结婚照上的阳春桃如出一辙。

"唐同志?"王副局长从文件堆里站起身,皮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正好,这位是特区设计院的陈工程师。"他转向那位女工程师,"陈工,这位就是唐记凉粉的..."

"唐振华。"振华伸出手,发现自己的指甲缝里不知何时又渗出了淡红色液体。女工程师的掌心有层薄茧,虎口处沾着蓝墨水,腕骨凸起的弧度都像极了李桂芬切凉粉时的姿势。

"陈冬梅。"女工程师微笑时左颊有个梨涡,位置与振华梦里见过的"姐姐"完全重合。她图纸上画的是某栋建筑的给排水系统,铅笔线条干净利落,但振华注意到图纸边缘有些无意识重复描画的波浪纹——阳春桃缝补布幡时也总这样收线头。

暴雨在铁皮屋顶上敲出密集的鼓点。王副局长介绍特区规划时,振华发现陈冬梅用铅笔在便签上画了个凉粉摊的简笔画,小贩的轮廓分明是唐守仁年轻时的模样。

"陈工是长沙人?"振华突然问。他看见对方右肩的工作服下隐约透出圆形痕迹,像是被什么硬物硌出来的。

"福利院长大的。"陈冬梅的铅笔尖断了,石墨碎屑撒在图纸上,"档案写的是63年衡山福利院转过来的。"她说这话时无意识地摸了摸右肩,振华闻到她指尖飘来的丁香味——李桂芬调凉粉时最爱用的香料。

会议室突然停电。黑暗中有人碰翻了茶杯,陈冬梅掏出手帕擦拭图纸时,带出一张泛黄的《湖南日报》。振华借着应急灯的微光,看见报纸角落里用红笔圈着的豆腐块新闻:《衡山福利院首批院童升学率百分百》,日期是1971年9月。

"您对老新闻感兴趣?"振华递回报纸,故意露出右腕的胎记。陈冬梅的目光在接触到那个铜钱状印记时明显停滞,铅笔在纸上划出长长的线。

"我...总梦见一个凉粉摊。"她声音突然变轻,"摊主是穿靛蓝布衫的女人,总说'三丫头该回家了'。"图纸上无意识画出的波浪纹变成了绞缠的绳索图案。

王副局长宣布散会时,塞给振华个牛皮纸信封:"唐守义先生明天的飞机。"信封里除了深港通行证,还有张1958年的老船票,背面褪色的钢笔字写着:"带三丫头回家,守义"。

雨停了,振华送陈冬梅回宿舍。特区夜晚的工地上,电焊的蓝光不时划破黑暗。路过尚未竣工的喷水池时,陈冬梅突然指着水中倒影:"你看,像不像凉粉?"涟漪中的霓虹灯确实像极了浇了红糖汁的凉粉。

振华右腕的胎记突然灼痛起来。他低头看见陈冬梅的雨靴边沾着片枯叶,叶脉排列成"癸卯"两个汉字——正是樟木箱纸条上记载的年份。

"陈工!"穿劳动布工装的青年追上来,"给排水图纸要改!"他递来的文件上印着"唐氏大厦"字样。振华接过文件时,青年突然盯着他的脸:"咦,你和陈工长得真像,特别是眼睛。"

陈冬梅的宿舍是临时板房,书桌上摆着个奇特的摆件——用螺母和弹簧组装的抽象雕塑。振华认出那些零件与樟木箱里阳春桃藏的"玩具"一模一样,当年红卫兵抄家时,她死死攥着个小齿轮不放。

"我自己做的。"陈冬梅递来搪瓷缸,茶水表面漂着朵干桂花,"总觉得该做成这样。"她床头贴着张铅笔素描:穿对襟袄的女人站在凉粉摊前,布幡上的"唐记"二字缺了最后一笔。

振华从行李箱底层取出油纸包:"尝尝?"李桂芬临行前塞给他的核桃碎散发着熟悉的香气。陈冬梅捏起碎粒时,右手小指不自然地弯曲——阳春桃被批斗时那根手指被打断过。

"味道..."陈冬梅突然哽住,茶水在缸子里晃出细小的漩涡,"像梦里尝过的。"她脖颈后的朱砂痣在灯光下红得刺眼,形状竟与振华腕上的胎记互为镜像。

板房外传来施工队的口号声。振华翻开陈冬梅借给他的《结构力学》,扉页上盖着"衡山福利院捐赠"的印章,借书卡上最早的日期是1963年10月——阳春桃去世后的第三个月。

"明天唐先生来考察,"王副局长突然出现在门口,军装裤腿上沾着泥点,"陈工也一起吧?"他手里拿着份港商投资清单,唐守义的名字后面标注着"餐饮业控股"。

夜深了,振华在招待所的硬板床上辗转反侧。半梦半醒间,他看见陈冬梅站在床前,右肩的衣服褪下半截——朱砂痣组成的图案分明是个篆体的"唐"字。窗外,推土机的轰鸣声像极了记忆中阳春桃推石磨的声响。

清晨的广播里播放着特区建设新动态。振华刮胡子时,发现镜面上有行水雾写的字:"箱底夹层"。他右腕的胎记不知何时破了皮,渗出的液体在洗手池里晕开成铜钱状的血迹。

唐守义的到来引起小小轰动。港商穿着笔挺的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眼睛与唐守仁有七分相似。当他握住陈冬梅的手时,袖扣突然崩开,露出腕内侧的疤痕——形状像被什么利器剜去的铜钱印。

"这位工程师很面善啊。"唐守义的粤语口音里夹着衡阳腔,"像极了我大嫂。"他从皮夹抽出张褪色的全家福:年轻的唐守仁夫妇抱着婴儿站在凉粉摊前,阳春桃的右手小指不自然地弯曲着。

陈冬梅接过照片时突然头晕,扶住桌角的手将图纸攥出褶皱。振华注意到她摔倒的姿势与李桂芬描述过的阳春桃难产时的场景一模一样。

"唐先生,"振华首视叔叔的眼睛,"您认识衡山福利院的人?"

唐守义的金丝眼镜反射着冷光。他慢慢从内袋掏出个绣囊,倒出颗生锈的铜纽扣:"63年我偷偷回过衡阳,那孩子肩上..."他的话被突然响起的防空警报打断——这是特区工地爆破的预备信号。

爆破的烟尘散去后,陈冬梅不见了。她桌上的图纸被风吹开,背面用红蓝铅笔画的家族树清晰可见:最下方被反复描画的名字是"唐雪梅",旁边标注着"癸卯年九月十五"。

招待所服务员送来封没贴邮票的信。振华拆开时,一片干枯的桂花飘出来。信纸上只有一行字迹稚嫩的话:"大哥,我在罗湖小区7栋302等你。"落款处按着个朱砂指印,纹路与樟木箱血手印完全吻合。

暴雨再次降临。振华冲向罗湖小区的路上,看见新竖起的广告牌被雨水冲刷,"时间就是金钱"的标语正在褪色。他的右腕剧烈疼痛,胎记渗出的血水将衬衫袖口染成淡红色。

302房的门虚掩着。陈冬梅穿着阳春桃最爱的靛蓝布衫,正在煮一锅晶莹剔透的凉粉。米香混着桂叶的气息中,她举起右臂——肩头的朱砂痣组成完整的"唐记"二字。

"箱底夹层。"她开口竟是纯正的衡阳话,从怀里掏出半块绣着"长命富贵"的肚兜,"那年我没死,是叔叔把我送去了长沙。"

振华的行李箱突然自动弹开。樟木箱的夹层木板不知何时裂开,露出阳春桃的日记本。最后一页贴着张1963年的《健康报》,边角处有则启事:"衡山福利院女童,右肩朱砂痣,寻亲编号TH63-09-15"。

窗外,深圳河对岸的香港灯火通明。陈冬梅——或者说唐雪梅——将凉粉盛在粗瓷碗里,浇红糖汁的动作与李桂芬分毫不差。她小指弯曲的弧度,在墙上投下酷似布幡的阴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